科普图书馆 我的次探索:科学总动员 9787542762030

科普图书馆 我的次探索:科学总动员 97875427620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春敏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
  • 儿童
  • 青少年
  • 知识
  • 探索
  • 趣味
  • 教育
  • 图书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542762030
商品编码:296581381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图书馆 我的次探索:科学总动员

定价:23.80元

售价:16.2元,便宜7.6元,折扣68

作者:廖春敏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42762030

字数:

页码:1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普图书馆·我的次探索:科学总动员》主要讲述身边的物理、化学、天文以及新科技的知识,所选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来自日常可见的点点滴滴,加于朴实的语言进行阐述,利于青少年读者从自己的身边开始,发现世界科技的奥妙,进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欲望。《科普图书馆·我的次探索:科学总动员》能够成为青少年读者打开探索之门的本书。

目录


科学家,看世界
物的存在
岩石、空气和水
固体,原来这样不“安分”
向各个方向流动
转变的临界:熔点和沸点
气体,可大可小
世界是由很小很小的粒子组
成的
原子里有“小宇宙”
原子配对成分子
规则的晶体
形形的原子
奇妙的化学元素
给元素排个序
“懒惰”的气体
化合物是怎么来的
世界不能没有碳
地球上的4种碳
生命中的碳
塑料王国
碳在循环
神奇的电和磁
电厂是怎么发电的
静电为什么叫“静电”
电流是什么
会辨“南北”的磁铁
受控制的“电磁铁”
电磁辐射无处不在
看得见的光,看不见的光
太阳是个巨大的辐射源
辐射,不可不防
不用光的,“照相机”
“宇宙电波”
天才牛顿的力学
物体永不“落”向空中
飞速过山车
功、力和负荷
是什么决定了力的大小
……
天文学,没有尽头的科学
科技,改变生活
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
科学未解之谜
暗物质之谜

作者介绍


文摘


《科普图书馆·我的次探索:科学总动员》:
  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并且计算出大爆炸发生的时间。他们还发现,宇宙中所有的星系正在逐渐远离地球而去。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就说明宇宙正在不断膨胀之中。而如果现在的宇宙仍在不断膨胀,那么肯定在某一时刻,宇宙的体积曾经非常之小——这就是所谓的“宇宙膨胀说”。
  通过观测星系的颜色,天文学家们就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星系的运动方向。如果星系正在远离地球而去,那么这个星系向它身后发射的光的波长就会被拉长,光的颜色看上去就会偏红。星系远离的速度越快,光波就会被拉得越长,颜色就越红。这就是所谓的红移现象。
  早的透镜主要被用做放大镜,它们是凸透镜,即两面向外凸出的透镜,可以产生近处物体放大的像。但是科学家与天文学家需要有远处物体放大的像,而望远镜则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荷兰籍德裔眼镜制造商汉斯·李伯希于1608年制造了首架望远镜,之后将这一发明卖给荷兰用于军事。但是因为他人也宣称是望远镜的发明者,所以荷兰并未授予李伯希望远镜发明的权。李伯希发明望远镜的消息传到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耳中,他也立刻自制了一台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并利用它发现了太阳黑子、月球陨石坑、4颗木星的卫星等。
  另一位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德国人约翰尼斯·开普勒正确揭示了这类望远镜的工作原理:物体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产生放大的虚像,继而由凹透镜将其聚焦,从而达到放大远处物体的效果。同时开普勒建议使用两个凸透镜,以获得更大的放大倍数。
  ……

序言



《星辰大海的呼唤:宇宙探索与生命起源的奥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科普巨著,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探索未知的宏大旅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知识的汇编,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求知精神和宇宙深层奥秘的深刻反思。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当代科学最前沿、最引人入胜的领域,力求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叙事,揭示隐藏在自然界背后的复杂规律与磅礴史诗。 第一部分:宇宙的史诗——从奇点到星系的诞生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时间的起点,追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我们从“大爆炸”的那个瞬间开始,探究宇宙在最初几秒钟内发生的剧烈膨胀与物质的形成。这里没有枯燥的数学公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早期宇宙高能物理状态的形象描绘。我们将详细介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这一宇宙“婴儿照片”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它如何证实了我们对早期宇宙的理解。 随后,叙述的焦点转向引力的作用,探讨物质如何聚集形成宏大的结构。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是本章节的核心主题。我们将深入分析恒星的生命周期——从星际尘埃云的坍缩到主序星的稳定燃烧,再到红巨星的膨胀、白矮星的冷却,以及质量巨大恒星最终爆发为超新星的壮丽景象。超新星爆炸不仅仅是恒星的终结,更是宇宙中重元素(如金、银、铁等)诞生的熔炉,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和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 本章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宇宙中最神秘的两种天体:黑洞与暗物质/暗能量。我们将剖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如何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并从事件视界到奇点的边界,描述这些时空终极捕食者的恐怖与魅力。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将梳理现有观测证据,如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以及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探讨科学家们为揭示这些“看不见的主宰”所做的最新尝试,包括地下直接探测实验和太空望远镜的持续监测。 第二部分:生命的奇迹——地球的演化与生物圈的勃发 从浩瀚的宇宙视角转向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本部分致力于揭示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非凡历程。我们将重现地球形成初期的地质剧变,探讨“冥古宙”的极端环境,以及生命起源的“阿比热”假说和“深海热液喷口”理论。 生命的起源是科学界最引人入胜的谜题之一。本书将梳理从米勒-尤里实验到RNA世界假说的关键进展,细致描绘第一个自我复制分子是如何在原始汤中孕育出来的。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光合作用的出现,这一“绿色革命”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为复杂生命的繁盛铺平了道路。 接下来的篇幅详细阐述了生命演化的主要里程碑:真核细胞的复杂化、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物种多样性激增,以及生命如何两次成功地登陆(从海洋到陆地)。特别是对“大灭绝事件”的讨论,我们将从“五大灭绝”中汲取教训,理解地球生态系统对剧烈环境变化的脆弱性与惊人韧性。 最后,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人类自身的演化。从南方古猿到智人,我们将分析古人类学和基因组学如何共同描绘出我们祖先的迁徙路线和适应性策略,理解我们与其他古人类分支(如尼安德特人)之间的遗传联系。 第三部分:智慧的边界——科技的前沿与未来的展望 在理解了宇宙和生命这两大宏大系统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智慧的延伸——当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我们对自身未来和地外文明的探索。 量子力学是本部分的核心。我们将用清晰的比喻来解释量子纠缠、不确定性原理和叠加态等反直觉的概念,并阐述它们如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革命性潜力。 人工智能(AI)与脑科学的交汇是另一个重点。本书不仅介绍了深度学习算法的最新进展,更深入探讨了意识的本质问题——大脑的电化学活动如何产生主观体验。我们将探讨神经连接组学(Connectomics)如何绘制人脑的复杂线路图,以及这如何反过来启发更强大、更接近人脑结构的AI模型。 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我们将探讨人类走向深空的可能路径:从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到载人登陆火星的挑战,包括长期太空旅行中的生理学和心理学障碍。同时,本书也将严肃地讨论“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最新努力,以及费米悖论背后的哲学含义:在一个如此广阔的宇宙中,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找到“邻居”? 结语: 《星辰大海的呼唤》旨在激发读者对知识的永恒好奇心。它是一份对自然界规律的赞美诗,也是对人类在理解这一切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致敬。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以更具批判性和求知欲的目光,迎接科学为我们揭示的每一个新奇的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仅从书名《科普图书馆 我的次探索:科学总动员》就能感受到这本书所要传达的精神。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有组织的、充满活力的科学启蒙。我理解“科普图书馆”是为了方便读者系统性地获取可靠的科学知识,而“我的次探索”则是一种个人化的视角,强调的是读者自身的体验和发现过程。最吸引我的是“科学总动员”这个概念,它暗示着科学不再是孤立的理论,而是像一场盛大的集会,将各种科学现象、原理、发现汇聚在一起,以一种更宏大、更全面的视角呈现出来。我设想,这本书可能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游览科学世界的各个角落,从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演化,从物质的构成到技术的进步,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科学的脉络和联系。它会不会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甚至是模拟“科学总动员”的场景,来解释那些看似复杂的科学概念?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探索的欲望。9787542762030,这个编号,仿佛是开启这场奇妙旅程的通行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系列名称给我一种奇妙的联想,仿佛打开一本充满未知宝藏的古老卷轴。我对“科普图书馆”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内容是经过筛选、整理,并且易于理解的,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艰涩难懂,但又能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我的次探索”则更具人文关怀,仿佛这本书是为每一个有着好奇心的“我”量身打造的,引领我们进入科学的奇妙世界,去发现、去求证、去体验。而“科学总动员”更是点睛之笔,它勾起了我对童年时那部经典动画的回忆,科学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和冰冷的实验,而是充满了活力、趣味和生动的角色,它们一起汇聚,共同上演一场关于探索和发现的盛宴。我尤其好奇,这“总动员”究竟是如何体现的?是汇集了各个领域的科学家?还是将复杂的科学概念拟人化,让它们自己“动”起来?亦或是通过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让科学的魅力“动”彻人心?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想象,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我的“次探索”真正开始,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妙趣横生。9787542762030 这个条形码,更是让我觉得它是一个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等待我去解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科普图书馆 我的次探索:科学总动员》给我一种极其新鲜和充满活力的感觉。我立刻联想到,它并非是一本陈列式的百科全书,而是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科学嘉年华。 “科普图书馆”听起来像是基础知识的集合,但“我的次探索”则注入了更加个性化的体验,暗示着读者将以一种主动、亲身参与的方式去学习和发现。而“科学总动员”这个词,更是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奇妙的画面:也许是宇宙中的天体在按照物理定律运行,上演着一场壮丽的“科学总动员”;也许是各种化学元素像一群活泼的角色,在发生奇妙的反应;甚至可能是我们身体里的细胞,都在进行着自己的“科学总动员”,维持着生命的运转。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呈现这场“总动员”?它会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是否会通过大量的图解、趣味性的实验介绍,甚至是虚拟的科学场景模拟,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的魅力?9787542762030 这个编号,在我看来,就是一本藏宝图的坐标,指向了通往科学奇遇的宝藏。我期待它能像一次真正的“探索”,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惊喜的科学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的规律和奥秘。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科学的画面。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宇宙中,行星、恒星、星系仿佛都在进行着一场宏大的“科学总动员”,它们遵循着万有引力,上演着光与热的舞蹈。在微观世界里,原子、分子、电子也可能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科学总动员”,它们的碰撞、结合、分裂,构成了我们所见的一切物质。甚至在我们体内,细胞也在进行着自己的“科学总动员”,新陈代谢、基因复制、免疫防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这本书似乎想通过“科学总动员”这个概念,将这些宏大、微观、生命中的各种科学现象串联起来,展现科学的统一性和普遍性。我很好奇,它会用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些“总动员”?会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化繁为简吗?是会侧重于宇宙的奥秘,还是人体的奥秘,亦或是物质的构成?“我的次探索”这个副标题,又像是对读者的一次温和的邀请,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亲身参与的探索,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去理解科学的逻辑,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本能激发无限好奇心的启蒙读物,它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对星空感到敬畏,第一次对生命感到神奇的时刻,那些都是我最初的“科学探索”。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科普图书馆”这几个字,就给我一种权威、严谨,但又 approachable 的感觉,仿佛是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储藏着经过专家提炼、整理的精华知识,等待着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去汲取。而“我的次探索:科学总动员”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动态和趣味性。我立刻联想到,这本书会不会将各种科学概念“拟人化”,让它们像动画片里的角色一样,活泼有趣地登场,通过对话、互动来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比如,物理学的“能量”可能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探险家,化学的“元素”们会是一群性格迥异的朋友,而生物学的“细胞”则可能是一座忙碌而有序的城市。这样的构思,着实能让科学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惊喜和想象。9787542762030 这个数字,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秘密的代码,开启了通往知识海洋的大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场充满乐趣的“科学总动员”,去发现科学世界里那些鲜为人知却又令人着迷的奥秘,让我的“次探索”之旅,充满欢声笑语和智慧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