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 黑龙江
定价:20.00元
售价:14.6元,便宜5.4元,折扣73
作者:张丽梅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32307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41kg
在亚洲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有一个令人神往的东方古国——中国,在它的东北边陲有一方富饶迷人的沃土—二黑龙江省。
  美丽富饶的黑龙江省由流经的亚洲第五长河黑龙江而得名,在中国的版图上它宛若一只振翅欲飞的美丽天鹅,故黑龙江又有“黑天鹅”之美誉。
  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北、东,纬度高的省份,南起北纬43°25′,北至北纬53°33′,南北相距1120公里,地跨10 个纬度,两个热量带;西起东经121°11′,东至东经135°05′,东西长930公里,跨14个经度,三个湿润区。黑龙江省北部、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水陆边界约 3045公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8%,在全国各省区居第六位。
  黑龙江省有着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天造地设,多姿多彩。这里既有巍峨的群山和起伏连绵的丘陵,又有浩荡绵长的江河和烟波浩渺的湖泊;既有一望无际的沃野平原和绿茵千里的湿地草场,又有苍莽浩瀚的原始森林和赤地百里的火山奇观;既有神秘壮美的大界江,又有气势恢弘的大冰雪。六大山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完达山)和四大江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山环水绕,将松嫩、三江、兴凯三大平原拥揽于怀中,蜿蜒的牡丹江、绥芬河、穆棱河、汤旺河等数十条河流穿行于平原、山谷之间,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似清澈晶莹的珍珠镶嵌于沃野与群山之中。
  黑龙江省除西北部大兴安岭地区之外,均属四季分明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5℃ 之间。春天,山花烂漫,满目新绿,群山沃野,一片盎然生机;夏季,温凉短暂,青山碧水,郁郁葱葱,真是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晴空万里,五谷丰登,群山斑斓,一派金黄华贵;冬季,银装素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一派北国风光。全省降水充沛,西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500毫米,东部山地年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大部分地区属半湿润区,细雨润万物,寒雪滋沃土,平原多为草原湿地,山区多为樟子松、落叶松构成的针叶林和红松、云杉、白桦、山杨、栎、椴、水曲柳构成的针阔混交林。
  黑龙江是我国北部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这里世代聚居着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他们或擅渔猎,或擅耕牧,勤劳、质朴、勇武,不仅传承了黑龙江古代先民的传统文化,而且保留着各自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形成了习俗风情各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神秘的萨满教、精美的民族服饰、别致的交通工具、奇特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饮水节、鹿神节、诺劳孜节)等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千百年来,这里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书写着北疆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一个黑龙战胜白龙的故事,造就了一条神奇的黑龙江,涤荡出一片辽阔的黑土地。历史像滔滔的黑龙江水,匆匆地流过。黑龙江省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数万年过去了,黑土地的先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随着岁月的流逝,久远的历史及文化越来越显得神奇和迷离,但是历史的真实总是印刻和隐匿在这里的土地、森林、江河、湖泊之中。黑龙江的历史和文化将通过文书史籍,通过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传沿着、发展着。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离不开这块神奇的土地! 走进龙江大地,无论是穿行于林海雪原,还是跋涉于湿地草场,无论您畅游于江河湖泊,还是流连于边城古镇,龙江大自然的粗犷神奇一定会让您叹服。当您拥入兴安山地的怀抱,会沉迷于莽莽绿海的“大氧吧”之中;当您驰骋在辽阔的松嫩平原上,会体味到与大地依偎的踏实;当您徜徉于幽雅静谧的镜泊湖上,会被瑰丽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当您伫立于五大连池火山口时,浩瀚的“石海”、蜿蜒的“石龙”,会让您感受到当年火山喷烟吐焰的狂暴凶横;冬季的皑皑白雪,晶莹剔透的冰凌则会让您心旷神怡,把心灵净化得一尘不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您走进龙江大地,会看到龙江山的雄浑博大,水的瑰丽绵长,看到原野的广袤古朴,湖泊的秀媚旖旎,看到森林的原始深邃。您会体味到龙江冬天的寒冷,冰雪的洁白无瑕,夏季的清凉,风雨的和谐轻柔。您会真正认识和领悟龙江人的性格:龙江的汉子高大魁伟,豁达豪爽,侠肝义胆,这是世代跋涉于大山、穿行于林海和呼啸的冬季风雪所锻造的体魄和品格;龙江的女人健硕开朗,俏丽妩媚,宽厚质朴,这是世代耕耘于黑土地、劳作于大川平湖和清润的夏季风雨哺育的风姿和品格。
  五十余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龙江人为共和国的大厦奉献了大森林里的栋梁之材,奉献了黑土地上的金黄豆麦,奉献了绿茵草原下的滚滚石油。龙江人那么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勇于献身,这是森林赋予的品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龙江人风风火火,开拓务实,生龙活虎,这是火山铸造的脾气。龙江人民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这是严冬磨炼出来的秉性。
  原始、粗犷、瑰丽、神奇,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世代龙江人的辛勤耕耘才造就了壮丽的龙江风情。大兴安岭的博大壮美,小兴安岭的气度不凡,完达山的恬静秀丽会深深地吸引你。一泻千里的黑龙江,九曲十折的松花江,温柔素雅的乌苏里江会给您带来不尽的遐思。壮阔如海的兴凯湖,山清水秀的镜泊湖,碧水连天的扎龙湿地也会让您深爱不已。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原,银装素裹的山峦,玉树琼花的雾淞,晶莹剔透的冰雕雪塑,惊心动魄而又趣味无穷的雪上飞驰定会让您心驰神往。龙江的灿烂文化,龙江的高天沃土,龙江的丰饶资源,龙江的风土民情,也会让您感受到关东人的质朴淳厚,让您终生难忘。
  您若要了解龙江的风土人情,感悟龙江的历史文化,认识龙江的山山水水,领悟龙江人的性格禀赋,您若要读懂黑龙江,《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黑龙江》是您开启龙江之门的一把钥匙,为喜欢龙江、走进龙江大地的人提供了解黑龙江、熟悉黑龙江的“导游图”。愿读过此书的朋友,能对龙江大地产生神往之情,热爱之心。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比较保守的,如果放在现在的书店里,它可能不太容易吸引眼下追求“颜值经济”的年轻读者。但耐下心来翻阅后,你会发现它在内容排版上的考究程度,完全弥补了封面上的“低调”。它的字体选择非常适中,字距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关键信息的标注和索引处理得非常人性化。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标记系统,将历史典故、科学解释和地方传说用不同的边框和符号区分开来,这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快速定位和切换阅读的深度。例如,当你只是想快速了解一个地名的由来时,符号A会引导你,而如果你想深究其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符号B的区域就会提供详尽的考据。这种“可定制”的阅读路径,体现了编者对不同类型读者的深刻理解。它不是强迫你必须一口气读完所有内容,而是允许你根据自己的需求,像玩寻宝游戏一样去探索知识的宝藏。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关怀,才是真正体现一本好书价值的地方。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书后,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的知识体系构建逻辑。它不是简单地把“为什么”堆砌在一起,而是建立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知识树状结构。比如,在探讨某个民俗活动时,它会先从宏观的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讲起,然后过渡到特定的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了这种习俗的雏形,最后才落到当代仪式的具体流程和象征意义。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我发现自己阅读的体验更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讲解区域文化史,而不是在翻阅一本工具书。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一些科学原理或历史事件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虽然书的整体风格偏向传统,但在关键概念的解释上,却非常懂得运用现代认知科学的技巧。这使得即便是非常晦涩的地理变迁或历史名词,也能被普通读者轻松吸收。相比于那些只提供“是什么”的指南,这本书提供的“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度解析,才是真正能让旅行体验升华的关键所在。读完关于某个特定地域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对那片土地的敬畏感和亲近感都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犹豫的。封面设计得比较朴实,感觉像是那种老一辈人会喜欢的风格,色彩搭配也比较传统。我原本是期待能看到一些更现代、更活泼的视觉呈现,毕竟现在旅游信息获取的渠道太多了,一本实体书想脱颖而出,在视觉上总得有点新意。不过,翻开目录,我立刻被它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给吸引住了。那种扎实感,是网络上碎片化信息所无法比拟的。它不像一般的旅游指南那样只罗列景点和美食,而是深入到了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甚至是当地人生活习惯的细微之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黑龙江省一些小众地区的介绍,发现即便是本地的朋友都很少提及的细节,这本书里都有详尽的记录。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田野调查,而不是简单地拼凑资料。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地方志的普及读本,而不是一本走马观花的游客手册。对于我这种热衷于深度游、希望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人来说,这种“刨根问底”的态度,简直是太对胃口了。它的价值,不在于“去哪里玩”,而在于“为什么那里会是现在的样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感觉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它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让外行人望而却步;但同时,它也避免了过度娱乐化或口语化的表达,避免了对知识的肤浅化处理。作者在描述复杂的地理现象或历史变迁时,会适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文学性描述,让原本冰冷的数据和事件变得生动起来。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讲述某些地方风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近乎诗意的观察角度。比如描述某条河流的季节性变化,不仅仅是记录水位的高低,还会结合当地的农耕节奏和村民的情感寄托进行阐述。这种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与情感体验融为一炉的笔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沉浸式的享受。它成功地将一个“百科问答集”的框架,注入了“地方文学作品”的灵魂,使得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共鸣,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工具书应有的面貌。
评分作为一名对地域文化充满好奇心的“非专业”探究者,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资料来源的严谨性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它不像很多网络上的“知识普及文”那样,热衷于引用那些未经证实或略带夸张的民间传说。相反,它在引用任何一个重要的说法时,都会清晰地标注出其主要的参考依据,无论是地方志、考古报告,还是已发表的学术论文。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或地理成因时,它并没有简单地采取“二选一”的态度,而是公正地呈现了不同的主流观点,并指出每一方观点的论据基础,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的引导,对于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益。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知识不是被喂给你的结论,而是通过严谨的论证过程得出的最有力的解释。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待信息和真理的求实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