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鄧當代意識論
: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葉山土
齣版社:中央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507321975
字數:250000
頁碼:30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筆者繼《鄧哲學方法論》(浙江人民齣版社2000年版)之後研究鄧理論的第二本專著。近年來,筆者一直把科研方嚮定位在鄧理論上,這不僅因為鄧理論博大精深,是挖之不竭的寶藏,更由於研究和宣傳鄧理論是一個理論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任何真正的理論是不需要吹捧的,但任何的理論都需要人們去理解、去運用,去結閤新的實際、新的實踐和新的人類文明成果作齣新的闡釋。正是這一動因激勵著筆者在鄧理論這塊沃土上默默地耕耘。
本書以曆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作用的原理為指導,以鄧論著文本,同時關注黨史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重要文獻,特彆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齣的“三個代錶”重要思想和新一屆黨中央提齣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基於上述材料概括提煉的成果,也是筆者從鄧當代意識的新視角研究鄧理論的一次新嘗試。
目錄
作者介紹
葉山土,男,浙江蘭溪人,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鄧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師範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馬剋思主義哲學和鄧理論的教學與研究。 近年來,主持省、廳級哲學社會科學項目6項;齣版學術專著及主編教材6部,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大部頭後,我得坦誠地錶達我的失望:它在“新穎性”這一點上幾乎是零分。我閱讀瞭大量關於心智哲學和本體論的經典作品,而這本書中提齣的許多論點,在我看來,無非是對二十世紀中葉那些已然成熟的理論進行瞭一番繁復的重新包裝和故作高深的闡釋。作者似乎沉迷於製造自己獨有的詞匯體係,試圖用一套全新的術語來包裝舊有的思想內核。比如,那個反復齣現的“非界限性迴溯流”,說白瞭,不就是對特定現象的某種已知的認知偏差的一種更復雜的命名法嗎?如果去掉這些華麗的辭藻和自我營造的神秘感,這本書的實質內容可能隻有它厚度顯示的三分之一。對於那些對該領域有所瞭解的人來說,閱讀這本書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找齣不同”的遊戲,試圖分辨作者究竟是提齣瞭什麼突破性的見解,還是僅僅在進行一場語義學上的文字遊戲。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真正具有前瞻性的、能推動現有討論的理論支點,而不是沉溺於對既有學說的復雜化處理。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災難性的體驗。作為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它對閱讀體驗的漠視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字體選擇小到讓人懷疑印刷廠是不是在節省墨水,而且行距的設置也讓人感到壓抑,眼睛稍不留神就會迷失在段落的海洋中。更彆提那些關鍵的圖錶和腳注瞭,它們被草草地塞在瞭頁麵的角落,或者直接被壓縮成難以辨認的小字,使得那些需要交叉引用的地方成為瞭真正的“閱讀黑洞”。我不得不準備一個放大鏡纔能勉強看清那些被擠壓變形的符號和公式。這完全破壞瞭閱讀的沉浸感,每讀幾頁,我就得停下來揉眼睛,抱怨一番。一本好書不應該隻在內容上取勝,好的載體設計也是對讀者時間的一種尊重。這本書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它更像是在趕時間用最簡陋的模具鑄造齣來的産物,犧牲瞭所有關乎閱讀舒適性的細節。我甚至懷疑是不是印刷批次齣瞭問題,但所有的幾百頁都保持瞭這種“反人類”的設計風格。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邏輯簡直是天馬行空,我懷疑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可能經曆瞭某種意識的斷裂。它沒有清晰的章節劃分,或者說,它的章節劃分完全是基於作者即時的靈感迸發,而不是傳統的“引言、主體論證、結論”的綫性敘事。有時,一個重要的概念在第十五頁被提齣,然後就消失瞭,直到第一百多頁纔被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措辭重新提及。這使得讀者在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時,總是感覺缺少瞭幾塊至關重要的拼圖。我不得不頻繁地在書本前後翻閱,試圖去定位那些散落的概念碎片。它給我的感覺不是在閱讀一篇經過精心打磨的論證,而是在旁觀一場漫長而混亂的頭腦風暴的記錄。這種風格對於那些習慣瞭清晰邏輯導嚮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摺磨。我嘗試過按照目錄的順序來讀,但很快就發現這根本行不通,最終隻能采取一種隨機跳躍式的閱讀策略,但這又帶來瞭新的問題——上下文的缺失。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引證係統混亂到令人發指,簡直是對治學嚴謹性的一種公然挑戰。當你被某個論點深深吸引,想要追溯其理論源頭時,就會立刻遭遇攔路虎。腳注的編號與文末的參考文獻列錶經常對不上號,更糟的是,很多引用的作者名字拼寫錯誤百齣,甚至連齣版年份都赫然有誤。這讓我不禁懷疑,作者究竟是否真的閱讀瞭這些被引用的作品,還是僅僅通過二手資料進行嫁接?我曾嘗試核對其中一處關於存在主義的引用,結果發現書上標注的A教授的觀點,與我記憶中A教授在該書中的核心論點大相徑庭。這種低級的錯誤在一本宣稱是“當代權威之作”的書中齣現,嚴重損害瞭全書的可信度。它讓人在閱讀時不得不時刻保持一種審視和懷疑的態度,而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想要構建的哲學世界中去。歸根結底,如果連基礎的學術規範都無法遵守,那麼其理論的可靠性也必然大打摺扣。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簡直是知識的迷宮,我花瞭整整兩個星期纔勉強理清它的脈絡。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晦澀,仿佛在用一套隻有極少數人纔懂的密碼來闡述他的核心觀點。我得承認,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門外漢,麵對著一堵由晦澀術語和復雜的邏輯鏈條構築起來的高牆。它不像那種市麵上常見的“快消式”哲學讀物,讀完後能讓你感覺豁然開朗,而是需要你反復咀嚼,甚至在某些章節需要停下來,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纔能繼續。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主體性漂移”的論述,讀到那裏時,我幾乎要閤上書去上網搜索相關的哲學流派,因為書中的論證跳躍性太大,缺少足夠的鋪墊。整本書讀下來,我更多的是産生瞭一種智力上的挫敗感,而不是滿足感。它更像是一份學者的研究筆記,而不是一本麵嚮大眾的普及讀物。我期待著能找到一本配套的導讀或者解讀,否則,我懷疑自己真正掌握的內容可能不到三分之一。不過,也正因為這種挑戰性,讓我時不時能捕捉到一些閃光的洞見,那些瞬間的領悟就像在濃霧中看到的一束強光,短暫卻令人振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