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
定价:40.00元
作者:杨黎 李九如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94038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线诗人关于当代诗歌的思考:本书所采访的78位诗人,均为当下活跃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推广一下的诗人,其中春树、朵渔、韩东、何小竹、老巢、李亚伟、刘立杆、马策、魔头贝贝、潘洗尘、祁国、秦风、尚仲敏、邵风华、沈浩波、孙文波、谭克修、文康、乌青、小安、小引、轩辕轼轲、徐敬亚、于坚、宇向、余怒、叶匡政、袁玮、臧棣、张执浩、周亚平等均为成名已久的诗人,可以看出他们对百年白话的深入思考。
★新诗百年之际的观点碰撞:本书采访对象的观点彼此并不一致,甚至很多非常针锋相对,正是这种各不相同但彼此启发的言论,让我们看到了关于诗歌的思考力和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才导致了一百年尤其是近三十年来诗歌的蓬勃发展,其中的得失也正是发展带来的一种客观事实。
★一本关于当代诗歌的入门读物:相当于诗选,本书稿所呈现出来的文本更多在“诗歌是什么”“诗歌不是什么”之类的思辨上,并且由*为知名的诗人作答,因此本书可以作为一部关于诗歌的入门教材,通过这本教程,帮组读者、作者梳理符合自己更符合诗歌、语言发展规律吧的诸多标杆,快速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高度上切入当下的诗歌创作。
内容提要
2017年是新诗诞生100周年纪念,诗人杨黎主持采访了78位当下的一线诗人,包括春树、朵渔、韩东、何小竹、老巢、李亚伟、刘立杆、马策、魔头贝贝、潘洗尘、祁国、秦风、尚仲敏、邵风华、沈浩波、孙文波、谭克修、文康、乌青、小安、小引、轩辕轼轲、徐敬亚、于坚、宇向、余怒、叶匡政、袁玮、臧棣、张执浩、周亚平等风云人物和中坚力量。书稿以问答的形式和自由的篇幅,主要围绕六个方面谈论100年来新诗的方方面面。
目录
001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004我跟杨黎一起做了这个访谈
007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微访谈
009艾先访谈
011不识北访谈
014陈亚平访谈
017春树访谈
019大齐访谈
021大头鸭鸭访谈
024道辉访谈
028朵渔访谈
033而戈访谈
037法清访谈
042凡斯访谈
046方闲海访谈
048高星访谈
050管党生访谈
052贾冬阳访谈
056韩东访谈
059何小竹访谈
061金汝平访谈
069郎启波访谈
074老巢访谈
077李强访谈
081李霞访谈
083李昕访谈
085李亚伟访谈
089刘波访谈
094刘不伟访谈
097刘洁岷访谈
105刘立杆访谈
111陆渔访谈
……作者介绍
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第三代诗歌运动发起人之一、发言人之一、代表诗人之一。后与周伦佑、蓝马、吉木狼格、何小竹、刘涛、小安等创办《非非》,是非非代表诗人之一;本世纪开始,与韩东、何小竹、乌青、王敏、吉木狼格等创办橡皮先锋文学网,是废话写作的理论阐述者和写作实验者。出版有《小杨与马丽》《灿烂》《一起吃饭的人》《我写,故我不在》《找王菊花》等。
李九如,男,1986年生于山东。诗人,批评家,电影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后,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文摘
序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很多时候,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缺乏深度和系统的梳理。我越来越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一种“深度”阅读体验的书籍,它们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更深入的思考空间。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议题或者文化现象,我希望能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解读。我厌倦了那些泛泛而谈、浅尝辄止的论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深入到问题的肌理之中,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能够提供有见地的观点。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多当代的讨论都停留在表面,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智识”的探索。我期待的是,能够有一本书,它能够帮助我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那些更宏大的命题,去理解那些更深层的逻辑。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点亮我思维、拓展我视野的阅读体验,一种能够让我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并且能够引发我更深入思考的作品。
评分最近对历史性的叙事越来越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勾勒出时代变迁、人物命运的宏大画卷。我总觉得,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对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不解,但如果回溯到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就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看到一些逻辑和必然。比如,一些社会思潮的兴起,一些文化现象的演变,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它既能展现宏观的历史脉络,又能触及微观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多当代的艺术创作,包括文学,都存在着一种“失忆”的倾向,它们似乎不愿意或者说无力去面对沉重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一种轻盈的、甚至有些虚无的姿态。这让我感到一种失落,因为我深信,真正的力量和深度,往往蕴藏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追问之中。我期待看到更多能够承载历史重量,同时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梳理那些被遗忘的片段,连接那些被割裂的记忆,最终引导我们走向更清晰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人”的体验。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困惑,那些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最近读了一些作品,总觉得在追求形式上的突破和概念上的新颖时,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那些过于晦涩的语言,那些抽离现实的意象,有时候让我觉得,作者似乎与读者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我理解艺术需要探索和实验,但我觉得,这种探索和实验不应该以牺牲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共鸣为代价。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真诚,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其中,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思考挣扎。即使在描写最尖锐的问题,最 painful 的经历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种温情,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因为,归根结底,文学是为了人而存在的,是为了慰藉人,启迪人,连接人。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让我感受到“温度”的作品,那种在冰冷的现实中依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艺术。
评分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下的中国诗歌,或者说中国当代诗歌,究竟走向何方?我翻阅了不少资料,也关注了一些诗人,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尤其是那些看似“后现代”、“实验性”的作品,很多时候让我感到困惑,不知道它们究竟想表达什么,或者说,它们是否真的有“表达”的意图。有时候,我觉得当代诗歌像是被一种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所裹挟,诗人沉溺于自己的文本世界,与读者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困难。当然,我也知道诗歌的意义在于探索,在于打破常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地模糊意义,或者说,将“模糊”本身当作一种终极追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语言的探索和形式的创新背后,依然有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有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那些只剩下碎片化的意象和难以捉摸的暗示,虽然在某些理论框架下显得“前卫”,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却显得冰冷而疏离。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共鸣的诗歌,一种即便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在情感和思想上依然能够与我产生连接的艺术。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作品,也在期待着能够有一个声音,一种视角,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下诗歌的复杂生态,看到隐藏在其中的生命力。
评分我对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变迁和思想碰撞的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文化现象涌现,但我们可能很难去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动因。我总觉得,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会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于那些“非主流”的、或者说正在经历转型的领域,一个能够提供历史视角、学术分析的梳理,会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和思想进行有效的连接,并且能够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有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如果能有一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清楚这些“来龙去脉”,看到这些艺术和思想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孕育、成长、甚至碰撞,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地图”,能够帮助我在这个复杂而迷人的文化景观中找到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