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 9787559403889 杨黎 李九如 江苏凤

满58包邮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 9787559403889 杨黎 李九如 江苏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黎 李九如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当代诗歌
  • 访谈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杨黎
  • 李九如
  • 江苏凤
  • 文化
  • 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3889
商品编码:2966000983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

定价:40.00元

作者:杨黎 李九如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94038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线诗人关于当代诗歌的思考:本书所采访的78位诗人,均为当下活跃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推广一下的诗人,其中春树、朵渔、韩东、何小竹、老巢、李亚伟、刘立杆、马策、魔头贝贝、潘洗尘、祁国、秦风、尚仲敏、邵风华、沈浩波、孙文波、谭克修、文康、乌青、小安、小引、轩辕轼轲、徐敬亚、于坚、宇向、余怒、叶匡政、袁玮、臧棣、张执浩、周亚平等均为成名已久的诗人,可以看出他们对百年白话的深入思考。

★新诗百年之际的观点碰撞:本书采访对象的观点彼此并不一致,甚至很多非常针锋相对,正是这种各不相同但彼此启发的言论,让我们看到了关于诗歌的思考力和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才导致了一百年尤其是近三十年来诗歌的蓬勃发展,其中的得失也正是发展带来的一种客观事实。

★一本关于当代诗歌的入门读物:相当于诗选,本书稿所呈现出来的文本更多在“诗歌是什么”“诗歌不是什么”之类的思辨上,并且由*为知名的诗人作答,因此本书可以作为一部关于诗歌的入门教材,通过这本教程,帮组读者、作者梳理符合自己更符合诗歌、语言发展规律吧的诸多标杆,快速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高度上切入当下的诗歌创作。

内容提要


2017年是新诗诞生100周年纪念,诗人杨黎主持采访了78位当下的一线诗人,包括春树、朵渔、韩东、何小竹、老巢、李亚伟、刘立杆、马策、魔头贝贝、潘洗尘、祁国、秦风、尚仲敏、邵风华、沈浩波、孙文波、谭克修、文康、乌青、小安、小引、轩辕轼轲、徐敬亚、于坚、宇向、余怒、叶匡政、袁玮、臧棣、张执浩、周亚平等风云人物和中坚力量。书稿以问答的形式和自由的篇幅,主要围绕六个方面谈论100年来新诗的方方面面。

目录


001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004我跟杨黎一起做了这个访谈

007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微访谈

009艾先访谈

011不识北访谈

014陈亚平访谈

017春树访谈

019大齐访谈

021大头鸭鸭访谈

024道辉访谈

028朵渔访谈

033而戈访谈

037法清访谈

042凡斯访谈

046方闲海访谈

048高星访谈

050管党生访谈

052贾冬阳访谈

056韩东访谈

059何小竹访谈

061金汝平访谈

069郎启波访谈

074老巢访谈

077李强访谈

081李霞访谈

083李昕访谈

085李亚伟访谈

089刘波访谈

094刘不伟访谈

097刘洁岷访谈

105刘立杆访谈

111陆渔访谈

……

作者介绍


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第三代诗歌运动发起人之一、发言人之一、代表诗人之一。后与周伦佑、蓝马、吉木狼格、何小竹、刘涛、小安等创办《非非》,是非非代表诗人之一;本世纪开始,与韩东、何小竹、乌青、王敏、吉木狼格等创办橡皮先锋文学网,是废话写作的理论阐述者和写作实验者。出版有《小杨与马丽》《灿烂》《一起吃饭的人》《我写,故我不在》《找王菊花》等。

李九如,男,1986年生于山东。诗人,批评家,电影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后,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文摘


序言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 内容简介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诗集,也不是对某一位诗人作品的深度解读,而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脉络,洞察其创作生态与精神内核的访谈录。本书汇集了对数十位在当代中国诗坛举足轻重的诗人、评论家、编辑及相关人士的深度访谈,以一种“白话”的、直观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当代诗歌近一个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历程,以及当下蓬勃而复杂的创作图景。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跳出了纯粹的文学史叙事,更侧重于从人出发,从个体经验出发,去理解诗歌的生成机制与时代烙印。通过与诗人们的直接对话,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创作背后的动因、困惑、挣扎与坚持,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用诗歌的语言承载个体情感,回应时代命题。 访谈内容深度剖析: 本书的访谈内容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围绕着中国当代诗歌的核心议题展开,力求从多个维度展现其复杂性与丰富性。 诗歌的起源与演变: 访谈追溯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源头,从“新诗”运动开始,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如朦胧诗的觉醒、先锋诗的探索、后现代诗的多元化等等。受访者们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和对诗歌史的理解,讲述了不同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思想流派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会回忆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歌现象,讨论关键人物的作用,以及诗歌如何在历史变迁中寻找自身的位置。例如,对于“朦胧诗”的争议,受访者们可能会分享他们当时的创作心境,以及这些作品如何突破了时代的束缚,开启了新的诗歌表达方式。对于“先锋诗”,则会深入探讨其对传统语言的颠覆,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借鉴与消化,以及这种探索对后续诗歌发展的影响。 创作的困境与突围: 诗歌创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本书的访谈内容深入探讨了当代诗人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包括市场经济对诗歌价值的冲击、大众文化对诗歌审美的稀释、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对深度思考的干扰,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失与重塑。受访者们坦诚地分享了他们在创作上的瓶颈,例如如何保持创作的纯粹性,如何避免陷入陈词滥调,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他们也分享了自己走出困境的策略,比如坚持独立思考,深入生活体验,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或者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对话中寻找灵感。这些真实的困境与突围的故事,将为读者展现诗歌创作的艰辛与韧性。 语言的实验与创新: 语言是诗歌的血肉,也是当代诗歌不断求变的核心。本书的访谈内容将聚焦于当代诗人对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受访者们会讨论他们如何打破传统的语言规范,如何在日常口语中发掘诗意,如何运用新词汇、新句法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他们可能会分享自己尝试运用西方诗歌的技巧,比如意识流、蒙太奇等,以及如何将这些技巧融入中文语境。对于一些更具实验性的诗歌,例如数字诗、行为诗等,访谈也会深入探讨其语言实验的意图和可能性。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与大胆实验,正是当代诗歌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诗歌并非孤立存在于象牙塔中,它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本书的访谈内容将揭示诗歌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介入公共讨论,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诗歌如何保持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受访者们会谈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体现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他们也会讨论诗歌在公共领域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某些社会事件中的声音,或者在塑造集体记忆中的作用。同时,访谈也会触及诗歌与媒介的关系,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如何影响诗歌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些变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生态带来的影响。 个体经验的深度挖掘: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发个体的情感与体验,尤其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个体经验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书的访谈内容将深入挖掘受访诗人丰富的个体经验。他们会分享童年记忆、成长经历、爱情感受、生死思考,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这些真实的、个性化的生命叙事,将成为理解其诗歌作品最直接的钥匙。诗人如何将这些私密的、甚至是难以言说的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语言,是本书访谈的精彩之处。例如,一位诗人可能会回忆在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具体的个人经历,并阐述这段经历如何成为他后续创作的灵感源泉,以及他如何用诗歌来处理和表达这种复杂的情感。 诗歌的未来展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技术变革,中国当代诗歌的未来走向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本书的访谈内容将包含受访者们对诗歌未来的展望。他们可能会预测新的诗歌形式的出现,新的创作主题的涌现,以及诗歌在未来社会中的潜在功能。他们也可能会表达对诗歌纯粹性的担忧,以及对诗歌如何保持其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考。这些来自一线创作者的思考,将为我们理解中国当代诗歌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 访谈对象构成: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的受访者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流派或年龄层,而是力求涵盖当代诗坛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不同代际的诗人: 访谈对象将包含从上世纪末至今活跃在诗坛的老一辈诗人,他们是当代诗歌发展的亲历者和奠基者;也有中坚力量,他们是承前启后,不断探索的实践者;以及新锐诗人,他们代表着当代诗歌的新鲜血液和未来可能性。通过不同代际的对话,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诗歌的传承与演变,以及代际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观念交流。 不同风格的诗人: 无论是以写实风格著称的诗人,还是偏爱抽象表达的诗人;无论是坚持传统格律的诗人,还是勇于打破常规的诗人;无论是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还是沉浸于内在世界的诗人,都将有可能出现在本书的访谈名单中。这种风格的多样性,将展现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诗歌评论家与理论家: 除了诗人本身,本书还采访了多位具有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和理论家。他们从学术视角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重要现象、核心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为读者提供更宏观、更具深度的解读。他们的分析将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歌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理论支撑。 诗歌编辑与出版人: 诗歌的传播离不开编辑和出版人的努力。本书也将采访一些在诗歌出版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编辑和出版人,他们将从出版的角度,分享当代诗歌的出版现状、市场接受度、以及他们在推广和发掘新诗人方面的经验与挑战。他们的视角将揭示诗歌作品如何从创作走向读者,以及出版环境对诗歌生态的影响。 其他相关领域人士: 为拓宽诗歌的视野,本书可能还会采访一些与诗歌创作、传播相关的其他领域人士,例如跨界艺术家、文学翻译家等。他们的加入,将有助于探讨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以及中国诗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对话。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当代诗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具备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了解中国当代诗歌的“活态”: 不同于书本上冰冷的文学史叙述,本书通过真实的访谈,呈现了中国当代诗歌“活生生”的面貌。它展现了诗歌的创作过程、诗人的生活状态、诗歌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诗歌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 洞察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侧影: 诗歌是时代的镜子,也是个体情感的载体。通过对当代诗歌的深入访谈,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社会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在个体的生命和创作中留下印记。 启发读者进行独立思考: 受访者们对诗歌、对生活、对时代的真诚分享,将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对价值的坚守,对困境的突破,对语言的探索,都将为读者提供精神上的启发和力量。 为研究者提供一手资料: 对于文学史研究者、诗歌爱好者而言,本书是一份极其宝贵的“一手史料”。它记录了当代诗歌发展历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观点,为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促进诗歌的传播与理解: 以“白话”的访谈形式,本书将晦涩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以更加易懂、亲切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有助于打破诗歌与大众之间的隔阂,促进诗歌的传播与理解。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是一本集历史性、现实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访谈录,它以一种“过来人”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当代诗歌波澜壮阔的画卷。通过这些真诚而深刻的对话,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国当代诗歌的灵魂,理解它在时代洪流中的脉动,并从中获得启示与力量。本书将不仅仅是诗歌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也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经验的读者不容错过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很多时候,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缺乏深度和系统的梳理。我越来越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一种“深度”阅读体验的书籍,它们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更深入的思考空间。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议题或者文化现象,我希望能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解读。我厌倦了那些泛泛而谈、浅尝辄止的论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深入到问题的肌理之中,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能够提供有见地的观点。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多当代的讨论都停留在表面,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智识”的探索。我期待的是,能够有一本书,它能够帮助我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那些更宏大的命题,去理解那些更深层的逻辑。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点亮我思维、拓展我视野的阅读体验,一种能够让我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并且能够引发我更深入思考的作品。

评分

最近对历史性的叙事越来越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勾勒出时代变迁、人物命运的宏大画卷。我总觉得,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对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不解,但如果回溯到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就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看到一些逻辑和必然。比如,一些社会思潮的兴起,一些文化现象的演变,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它既能展现宏观的历史脉络,又能触及微观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多当代的艺术创作,包括文学,都存在着一种“失忆”的倾向,它们似乎不愿意或者说无力去面对沉重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一种轻盈的、甚至有些虚无的姿态。这让我感到一种失落,因为我深信,真正的力量和深度,往往蕴藏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追问之中。我期待看到更多能够承载历史重量,同时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梳理那些被遗忘的片段,连接那些被割裂的记忆,最终引导我们走向更清晰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人”的体验。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困惑,那些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最近读了一些作品,总觉得在追求形式上的突破和概念上的新颖时,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那些过于晦涩的语言,那些抽离现实的意象,有时候让我觉得,作者似乎与读者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我理解艺术需要探索和实验,但我觉得,这种探索和实验不应该以牺牲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共鸣为代价。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真诚,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其中,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思考挣扎。即使在描写最尖锐的问题,最 painful 的经历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种温情,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因为,归根结底,文学是为了人而存在的,是为了慰藉人,启迪人,连接人。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让我感受到“温度”的作品,那种在冰冷的现实中依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艺术。

评分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下的中国诗歌,或者说中国当代诗歌,究竟走向何方?我翻阅了不少资料,也关注了一些诗人,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尤其是那些看似“后现代”、“实验性”的作品,很多时候让我感到困惑,不知道它们究竟想表达什么,或者说,它们是否真的有“表达”的意图。有时候,我觉得当代诗歌像是被一种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所裹挟,诗人沉溺于自己的文本世界,与读者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困难。当然,我也知道诗歌的意义在于探索,在于打破常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地模糊意义,或者说,将“模糊”本身当作一种终极追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语言的探索和形式的创新背后,依然有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有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那些只剩下碎片化的意象和难以捉摸的暗示,虽然在某些理论框架下显得“前卫”,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却显得冰冷而疏离。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共鸣的诗歌,一种即便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在情感和思想上依然能够与我产生连接的艺术。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作品,也在期待着能够有一个声音,一种视角,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下诗歌的复杂生态,看到隐藏在其中的生命力。

评分

我对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变迁和思想碰撞的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文化现象涌现,但我们可能很难去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动因。我总觉得,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会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于那些“非主流”的、或者说正在经历转型的领域,一个能够提供历史视角、学术分析的梳理,会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和思想进行有效的连接,并且能够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有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如果能有一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清楚这些“来龙去脉”,看到这些艺术和思想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孕育、成长、甚至碰撞,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地图”,能够帮助我在这个复杂而迷人的文化景观中找到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