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文化史 下
定价:138.00元
售价:100.7元,便宜37.3元,折扣72
作者:柳诒徵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502499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讲“中国文化史”,首先就是“讲什么”的问题。一次与外校一位同行交谈,我问:您讲“文化史”。讲什么?一问之下,他笑,我也笑:这是我们共同的疑难!讲“中国文化史”偌大的题目,得涉及历史,可讲历史,则有通史、断代史在;得涉及思想观念,可讲思想观念。则有哲学史、思想史在;得涉及语言文学,可讲语言、文学,则有语言史、文学史在:得涉及艺术,涉及建筑……如此类推,任你讲什么。都有专门的学术,也几乎都有专门史。讲“文化史”。与这些在学科上早巳成熟或相当成熟了的“史”,有什么区別吗?而不涉及这些,就无“文化史”可讲:什么都涉入。“文化史”不就成了拼盘、杂凑?拼盘、杂凑,还是没有“文化史”,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文化史常识”。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书。也出了不少。可其中不少书都可以称为“史之余”。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三江师范学堂。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我一直对宋朝那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下册恰好深入探讨了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让我大开眼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宋朝理学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对程朱理学简单概括,而是深入剖析了其思想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读到王阳明的心学时,更是让我拍案叫绝,那种“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我对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宋代绘画、词曲的描绘也十分精彩,那些婉约细腻的笔触,如泣如诉的词句,将宋朝文人的细腻情感和生活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李清照在黄昏时分倚栏远眺,也听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笑声。此外,关于宋朝的市民文化、商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论述,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活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交子、活字印刷术到指南针的应用,这些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作者在叙述时,善于将历史事件与文化思潮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历史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流连忘返。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套《中国文化史》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但收到这本下册后,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了。书中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梳理,从天文学、数学到医学、农学,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天文观测的记录和描述感到惊叹,那些精密的仪器和准确的观测数据,不禁让我怀疑起古代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先进程度。书中对中医理论的阐述也很有深度,不仅仅是罗列药方,而是深入到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的哲学层面,让我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随后,书中转向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那些宏伟的宫殿、精美的瓷器、细腻的丝绸,都凝聚了古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书中对这些艺术品的介绍,不仅仅是描述其外观,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时代特征。例如,对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在追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方面的独特审美追求。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合理,将不同领域的文化成就穿插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元,仿佛在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我向来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充满兴趣,而这本《中国文化史 下》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好奇心。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以及社交活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看到了他们饮酒赋诗、谈玄论道的场景。对唐宋时期市井生活的细节刻画尤其精彩,那些繁华的街市、热闹的酒楼、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蓬勃的生命力。我看到了长安城的开放包容,也感受到了宋朝都市的繁荣景象。书中对历代节日习俗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那些与农事、祭祀、娱乐相关的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生动的理解。特别是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伦理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复杂性以及人情世故的微妙之处。书中对民间信仰、宗教活动以及戏曲表演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世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生活气息,读起来非常亲切,让我感觉就像在听长辈讲述过去的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
评分这次入手这套《中国文化史 下》,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中华文明情有独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艺术成就以及社会制度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下册恰好涵盖了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的这段关键历史时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玄学兴起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哲学流派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独特理解,那些“竹林七贤”的轶事,仿佛就发生在昨日,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随后,书中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从最初的传入、本土化,到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再到寺庙艺术的繁荣,每一个环节都叙述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禅宗的论述,那些富有禅意的公案和偈语,虽然晦涩,却别有一番韵味,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和精神的超越。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深入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城市规划和对外交流。我惊叹于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以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介绍,更是让我领略到了盛唐的万千气象。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来酣畅淋漓,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购买这本《中国文化史 下》纯粹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然而,它却远超我的预期。从明朝的政治制度演变,到其小说、戏曲的繁荣,再到晚明的思想解放,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明代。书中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小说的文化内涵的解读,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听故事,而是开始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塑造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关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论述,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变革的端倪,以及士大夫阶层在这种变革中的复杂心态。随后,书中将笔触转向了清朝。我对清朝文字狱的严酷以及八股取士对思想的禁锢感到扼腕,但同时,书中对清代小说、戏曲的又一次繁荣,例如《红楼梦》的细腻描摹,以及京剧的形成,又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在分析清代文化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与前朝对立,而是看到了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对满汉文化融合的探讨,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独特,时而宏大叙事,时而聚焦细节,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把握全局,又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