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下 9787550249943

中国文化史 下 97875502499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诒徵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史
  • 文化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文化
  • 历史
  • 中国
  • 史学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9943
商品编码:296629590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史 下

定价:138.00元

售价:100.7元,便宜37.3元,折扣72

作者:柳诒徵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502499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讲“中国文化史”,首先就是“讲什么”的问题。一次与外校一位同行交谈,我问:您讲“文化史”。讲什么?一问之下,他笑,我也笑:这是我们共同的疑难!讲“中国文化史”偌大的题目,得涉及历史,可讲历史,则有通史、断代史在;得涉及思想观念,可讲思想观念。则有哲学史、思想史在;得涉及语言文学,可讲语言、文学,则有语言史、文学史在:得涉及艺术,涉及建筑……如此类推,任你讲什么。都有专门的学术,也几乎都有专门史。讲“文化史”。与这些在学科上早巳成熟或相当成熟了的“史”,有什么区別吗?而不涉及这些,就无“文化史”可讲:什么都涉入。“文化史”不就成了拼盘、杂凑?拼盘、杂凑,还是没有“文化史”,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文化史常识”。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书。也出了不少。可其中不少书都可以称为“史之余”。


目录


作者介绍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三江师范学堂。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文摘


序言



《中国文化史 下》 卷首语 浩浩乎,如天地之气,无所不在;悠悠乎,如日月之光,穿透古今。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东亚乃至世界的走向。 本书《中国文化史 下》并非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亦非枯燥的年代考据。它致力于从更深沉、更广阔的视角,去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与物质形态,捕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智慧光芒,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与价值观念的深层力量。我们试图抵达的,是隐藏在风物人情、典章制度、思想艺术背后的文化逻辑,是古往今来中国人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理解人生、如何构建社会、如何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下”卷的篇章,将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聚焦于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尤为关键的几个重要时期与主题。从士人阶层的勃兴与演变,到学术思想的激荡与融合;从诗歌、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到民间信仰、节日习俗、饮食服饰等生活文化的变迁。我们将深入探究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政治影响以及哲学思考,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动态、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图景。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中国文化视野。我们相信,理解中国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现实的洞察,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当我们翻开每一页,我们都在与古人的精神对话,都在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愿这本书成为您探索中国文化之旅的忠实向导,点亮您对这片土地、这个民族、这份历史的理解与热爱。 第一章 历史洪流中的士人精神:从书斋到庙堂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以知识和思想为己任的士人阶层。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本章我们将聚焦于“士”这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独特角色的群体,探究其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精神追求、政治参与以及文化贡献。 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奔走呼号,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学术整合,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潮与士族风骨,以及隋唐科举制度对士人阶层结构的重塑,直至宋明理学的兴盛,我们看到的是士人精神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他们既可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践行者,也可以是“独立寒秋”的独立思考者。他们如何在乱世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如何在太平盛世中为国家民族建言献策?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情趣又是如何形成的? 本章将详细梳理士人阶层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演变,分析科举制度对士人选拔与流动的双重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士人思想流派,例如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与发展,道家思想对个体自由与超脱的追求,佛教传入后对中国士人精神世界带来的冲击与融合。通过对韩愈、柳宗元、苏轼、王阳明等一系列重要人物的解读,展现他们是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又如何在学术与艺术领域留下不朽的印记。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士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从早期隐居山林的隐士,到唐宋时期活跃于政治中心的官员,再到明清时期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乡绅。他们的饮食起居、交游娱乐、藏书育人,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本章旨在揭示士人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如何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文化、教育文化,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与行为规范。 第二章 思想的潮汐:学术流派与哲学智慧 在中国文化的宏大叙事中,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本章我们将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与哲学智慧,追溯其思想渊源、核心观点、发展演变及其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代的经学体系,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学与儒佛道融合,宋明的理学与心学,以及清代的朴学与实学,中国思想史呈现出跌宕起伏、生生不息的图景。本章将深入剖析儒家思想如何经历不同时代的阐释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精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朱熹的“理气论”,王阳明的“心即理”等。 我们将探讨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带来的独特影响,从老子、庄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到隐逸文化和养生之道。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思想发生深刻的互动,形成禅宗、净土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以及佛教对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艺术创作带来的启迪。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一些边缘但同样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国”,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阴阳五行学说。本章力求展现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揭示不同学派之间如何相互启发、相互辩驳,最终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思想版图。 我们将分析不同学术流派的特点,例如经学的严谨考据,玄学的清谈与玄思,理学的哲学思辨,朴学的文字训诂。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也渗透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方式。 第三章 艺术的繁花:诗歌、绘画、音乐与戏曲的魅力 艺术是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载体。本章我们将沉浸在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探寻诗歌、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其发展历程辉煌灿烂。从《诗经》的质朴民风,到楚辞的浪漫奇诡,再到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唐诗的辉煌与宋词的婉约,元曲的豪放与清代的散曲,不同时代的诗歌风格与主题,无不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心境。我们将赏析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伟大诗人的作品,体会他们如何用文字捕捉瞬间的情感,描绘壮丽的山河,抒发家国情怀。 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寄托与哲学的体现。从顾恺之的“传神阿堵”,到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再到宋代的山水画巅峰,明清的文人画,我们看到中国画如何从人物到山水,从写实到写意,不断追求意境与神韵。本章将介绍不同时期绘画的流派、技法与代表作品,分析中国画如何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音乐是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于祭祀、宫廷、宴饮、生活等各个层面。从先秦的雅乐,到唐宋的燕乐、宫廷音乐,再到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中国音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我们将了解中国古代乐器,如古琴、琵琶、笛子等的独特魅力,以及音乐如何与诗歌、舞蹈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戏曲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从元杂剧的慷慨激昂,到明清昆曲的缠绵悱恻,再到地方戏曲的百花齐放,戏曲不仅讲述故事,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将探讨戏曲的唱念做打,分析不同剧种的艺术特点,以及戏曲如何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价值观念、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本章旨在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深入解读,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以及情感表达方式,让读者在领略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四章 民生百态:节日习俗、饮食服饰与生活智慧 文化不仅仅存在于书斋与庙堂,它更深深地根植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本章我们将从民生百态出发,探寻中国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服饰变迁以及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展现中华文明接地气、有生命力的一面。 中国的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从春节的阖家团圆,到元宵节的花灯猜谜,再到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思亲,重阳节的登高望远,这些节日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凝聚。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饮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生活美学与情感交流的载体。从八大菜系的形成,到各地的特色小吃,从讲究食材的“天时地利”,到追求“色香味俱全”,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将探讨中国人的烹饪技艺、餐桌礼仪、饮食禁忌,以及饮食背后蕴含的养生之道和哲学思考。 服饰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审美情趣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从先秦的深衣,到汉代的曲裾、直裾,唐代的襦裙、圆领袍,宋代的褙子,明代的汉服,清代的旗装,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交流。本章将介绍不同朝代服饰的特点、材质、色彩、纹样,以及服饰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除了节日、饮食、服饰,本章还将触及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智慧,例如民间信仰、婚丧嫁娶的礼仪、住宅建筑的风格、器物的使用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点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肌理。通过对这些生活文化的展现,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人际交往方式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卷末语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化如巨轮般向前。本书《中国文化史 下》所描绘的,仅仅是这浩瀚文明图景中的几个侧面,然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细致的描摹,能够激起您对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求。 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于其在历史演进中的不断创新与融合。士人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追求卓越,思想的碰撞孕育着深邃的哲学智慧,艺术的繁花绽放着民族的独特审美,而民生百态则展现着普通人的生活情趣与生存智慧。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当我们回首过去,是在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当我们审视当下,是在认识我们为何如此;当我们展望未来,是在思考我们将走向何方。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的活力,更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趟穿越中国文化的旅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愿我们都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让这份璀璨的文明,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宋朝那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下册恰好深入探讨了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让我大开眼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宋朝理学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对程朱理学简单概括,而是深入剖析了其思想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读到王阳明的心学时,更是让我拍案叫绝,那种“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我对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宋代绘画、词曲的描绘也十分精彩,那些婉约细腻的笔触,如泣如诉的词句,将宋朝文人的细腻情感和生活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李清照在黄昏时分倚栏远眺,也听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笑声。此外,关于宋朝的市民文化、商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论述,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活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交子、活字印刷术到指南针的应用,这些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作者在叙述时,善于将历史事件与文化思潮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历史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流连忘返。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套《中国文化史》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但收到这本下册后,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了。书中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梳理,从天文学、数学到医学、农学,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天文观测的记录和描述感到惊叹,那些精密的仪器和准确的观测数据,不禁让我怀疑起古代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先进程度。书中对中医理论的阐述也很有深度,不仅仅是罗列药方,而是深入到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的哲学层面,让我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随后,书中转向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那些宏伟的宫殿、精美的瓷器、细腻的丝绸,都凝聚了古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书中对这些艺术品的介绍,不仅仅是描述其外观,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时代特征。例如,对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在追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方面的独特审美追求。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合理,将不同领域的文化成就穿插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元,仿佛在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

我向来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充满兴趣,而这本《中国文化史 下》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好奇心。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以及社交活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看到了他们饮酒赋诗、谈玄论道的场景。对唐宋时期市井生活的细节刻画尤其精彩,那些繁华的街市、热闹的酒楼、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蓬勃的生命力。我看到了长安城的开放包容,也感受到了宋朝都市的繁荣景象。书中对历代节日习俗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那些与农事、祭祀、娱乐相关的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生动的理解。特别是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伦理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复杂性以及人情世故的微妙之处。书中对民间信仰、宗教活动以及戏曲表演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世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生活气息,读起来非常亲切,让我感觉就像在听长辈讲述过去的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

评分

这次入手这套《中国文化史 下》,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中华文明情有独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艺术成就以及社会制度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下册恰好涵盖了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的这段关键历史时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玄学兴起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哲学流派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独特理解,那些“竹林七贤”的轶事,仿佛就发生在昨日,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随后,书中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从最初的传入、本土化,到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再到寺庙艺术的繁荣,每一个环节都叙述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禅宗的论述,那些富有禅意的公案和偈语,虽然晦涩,却别有一番韵味,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和精神的超越。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深入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城市规划和对外交流。我惊叹于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以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介绍,更是让我领略到了盛唐的万千气象。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来酣畅淋漓,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购买这本《中国文化史 下》纯粹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然而,它却远超我的预期。从明朝的政治制度演变,到其小说、戏曲的繁荣,再到晚明的思想解放,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明代。书中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小说的文化内涵的解读,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听故事,而是开始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塑造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关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论述,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变革的端倪,以及士大夫阶层在这种变革中的复杂心态。随后,书中将笔触转向了清朝。我对清朝文字狱的严酷以及八股取士对思想的禁锢感到扼腕,但同时,书中对清代小说、戏曲的又一次繁荣,例如《红楼梦》的细腻描摹,以及京剧的形成,又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在分析清代文化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与前朝对立,而是看到了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对满汉文化融合的探讨,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独特,时而宏大叙事,时而聚焦细节,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把握全局,又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