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
定价:25.00元
售价:12.8元,便宜12.2元,折扣51
作者:陈薛俊怡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984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学按文体分为诗、赋、词、曲、散文、小说、戏剧七类,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学自先秦至清代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与嬗变、文学思潮的兴替以及各文学流派和团体的理论主张及创作风格,并对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作了重点论述。陈薛俊怡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历史演进和各历史阶段代表性文学样式为纵线,介绍古代文学发展的整体风貌:以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为横线,展现古代文学的精神和内涵,从而做到纵横交错,脉络清晰,点面结合。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讲述一些比较严肃的学术话题时,依然保持了很强的可读性。作者在讨论古代的祭祀文化和宗教信仰时,并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考古发现来引入。例如,在介绍古代祭祀仪式时,书中引用了《礼记》中的相关记载,并且结合了出土的文物,比如祭祀用的青铜器、玉器等,来展现古代祭祀活动的庄重和神秘。 然后,作者又将这些祭祀活动与古代文学中的宗教题材作品联系起来。我读到了许多描写神话传说、佛教故事、道教思想的诗歌和散文。作者在解读这些作品时,会关注到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人们的精神追求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神话的文学化”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分析《山海经》等早期文献,展现了神话故事如何逐渐演变成具有文学色彩的叙事,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将历史、考古、民俗和文学有机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也很有说服力。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关于古代宗教和信仰这样相对抽象的话题,也能被讲得如此引人入胜。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民俗”这个词,一开始的理解比较狭隘,总觉得是些老掉牙、跟不上时代的东西。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作者在阐述传统民俗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例如,对于丧葬习俗的描写,书中不仅列举了不同朝代的葬礼规制,还探讨了背后所蕴含的孝道观念、生死观以及对来世的期盼。这种“溯源”式的解读,让我对许多曾经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忌讳的习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而当作者将目光转向古代文学时,那种精妙的连接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书中引用了大量唐诗宋词,并且不仅仅是简单地摘录,而是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众生活和情感世界。我尤其喜欢关于“闺怨诗”的部分,作者将诗歌中的女子思念远方丈夫的心情,与古代女性在社会中地位、婚姻状况以及节日习俗(如七夕)相结合,读来令人唏嘘不已。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超越文字本身的生命力,也让我对古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民俗和文学并非是脱节的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彼此印证,相得益彰。
评分这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讲述不同主题时,似乎总能找到一个非常自然的切入点。例如,在讨论古代的节日庆典时,他并没有按时间顺序,而是先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入手,比如春节、中秋节,然后逐步深入到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有趣的节日,如上巳节、重阳节等。 我尤其被关于“登高望远”主题的章节所吸引。书中首先描绘了重阳节登高避灾的古老习俗,以及人们在登高时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例如饮菊花酒、赏菊等。接着,作者便将视角转向了那些描写登高远眺、抒发情怀的文学作品。我看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者在解读这些诗歌时,不仅关注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还分析了诗歌中“登高”这一意象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例如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这种从生活习俗到文学意象,再到思想境界的拓展,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饱满,也很有深度。它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 陈薛俊怡》的封面设计,初见之下,就有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上行楷的书法标题,以及背景里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仿佛一下子就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并非科班出身,对文学和民俗的研究也仅是浅尝辄止,但恰恰是这种“入门级”的身份,让我对这类书籍格外青睐。我总是希望能够通过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去了解那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墨香伴随着纸张本身的味道,让我感到一阵安宁。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进入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以几个生动的故事入手,描绘了古代节日的热闹景象,例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的场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还有中秋赏月、阖家团圆的温馨画面。这些故事的描写,都极具画面感,仿佛我能亲身置于其中,感受那份浓厚的节日氛围。紧接着,作者便巧妙地将这些民俗活动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比如,在描写春节时,会引用《东京梦华录》中关于汴京新年盛况的片段,或者提及一些描写辞旧迎新诗句。在讲述端午节时,则会引用屈原的《离骚》,以及后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这种将民俗与文学融会贯通的写法,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发现,原来许多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而许多看似寻常的民俗活动,又能在古代文学中找到深刻的印记。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对生活化习俗和高雅文学的认知,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有机整体。
评分我一直觉得,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发现新的视角和联系。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 陈薛俊怡》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阅读关于古代婚俗的部分时,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三书六礼”的条条框框,但作者却别出心裁地从一些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入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或者“白蛇传”中跨越界限的爱恋,来探讨古代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期盼。 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故事与当时的社会伦理、门当户对的思想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联系起来。然后,他又顺理成章地引申到一些描写婚姻、离别、思念的文学作品,例如李白的《长相思》、白居易的《长恨歌》等。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读,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对爱情的细腻情感,更看到了文学作品是如何承载和反映了那个时代真实的婚恋观。这种从民间故事到文学作品,再到社会文化的层层递进,让我感到非常受用。它让我明白,原来那些优美的诗句,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和社会之中。这本书的这种写法,非常接地气,也很有启发性,让我觉得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