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觀 身份與意義:清江流域土傢族“打喜”儀式研究
定價:65.00元
作者:王丹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1879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王丹*的這本《人觀身份與意義--清江流域土 傢族打喜儀式研究》以清江流域土傢族為慶生祈福而 舉辦的誕生禮——“打喜”儀式為研究對象,描述和 分析儀式過程的展演、時間空間的擇定以及行為與語 言的藝術,立足於“人觀”的立場,將“打喜”儀式 還原到清江土傢人的生活世界中進行考察和理解,探 究“打喜”儀式中社會關係建構和成員身份確立的動 力機製和運行狀態,探求“打喜”儀式藝術錶達的意 義和在清江流域土傢族生命禮儀中的特殊功能,解析 “打喜”儀式形成發展的曆史脈絡及其中包含的生命 觀念和文化象徵,探討“打喜”儀式與土傢族其他人 生儀式之間的有機聯係及其內部的“文化語法”,闡 釋清江流域土傢族“打喜”儀式關於人觀、身份、生 命觀的錶述,以及之於傢庭和諧、族群團結和社會發 展的意義。
目錄
摘要ABSTRACT引論 節 選題意義與研究範圍 第二節 誕生禮儀式研究學術史 第三節 研究的問題及其可行性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資料來源章 “打喜”儀式的文化生境 節 “打喜”儀式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打喜”儀式的人文環境 第三節 清江流域土傢族婦女“坐月子” 小結第二章 “打喜”儀式的展演過程 節 儀式的序麯:報喜擇期接嘎嘎 第二節 儀式的開端:幫忙的進門朝祖 第三節 儀式的發展:迎嘎嘎交盒 第四節 儀式的高潮:坐席醮亡人打發送子娘娘 第五節 高潮的延續:宵夜打花鼓子送嘎嘎 小結第三章 “打喜”儀式與秩序建構 節 打喜打嘎嘎:以嘎嘎為紐帶的村落共同體事件 第二節 人到人情到:以禮物為媒介的社群關係構建 第三節 香火接到噠:以新生兒為中心的成員身份確立 小結第四章 “打喜”儀式的藝術法則 節 花鼓子好打口難開:歌的文化嚮度 第二節 腳踏“之”字拐:舞的藝術形態 第三節 無形之中有規範:程式與張力 小結第五章 “打喜”儀式的生命觀念 節 喜事都打花鼓子:生命的原真傳統 第二節 紅事請白事戳:生命儀式的規則 第三節 醜歌搞噠醜得很:生命之歌的真諦 小結第六章 “打喜”儀式的曆史記憶 節 前傳後教:儀式的生活土壤 第二節 時興與否:傳承的變遷圖景 小結結語 “打喜”儀式:人觀身份與意義 節 “愛”的時空建構 第二節 “人”的關係結構 第三節 “人”的和諧生活 第四節 “人”的觀念變遷附錄 一 湖北省長陽土傢族自治縣漁峽口鎮地圖 二 湖北省恩施土傢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地圖參考文獻後記
作者介紹
王丹,女,湖北浠水人,法學(人類學)博士,文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承擔多項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等各級各類科研課題,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教師,民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已齣版《劉德方故事講述研究》、《解釋民俗學》(第二作者),主編《中國民間遊戲總匯·語言文字捲》、《中國少數民族經典民間故事·土傢族民間故事》等學術*作,發錶學術論文三十多篇。
文摘
序言
我嚮來對那些能夠觸及人類最根本的生存焦慮和價值追求的學術著作情有獨鍾,而《人觀 身份與意義:清江流域土傢族“打喜”儀式研究》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這本書以“打喜”儀式為切入點,深入探討瞭“身份”與“意義”這兩個人類永恒的主題。作者並非將儀式簡單地視為一種符號化的錶演,而是將其看作是土傢族人構建自我、理解世界、安頓心靈的重要途徑。書中對於儀式如何迴應個體在生命曆程中遇到的挑戰和睏惑,如何提供精神慰藉和方嚮指引的論述,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儀式中關於生命循環、死亡與新生的觀念,以及對傢庭和諧與族群繁榮的祈願,都展現瞭人類在麵對未知和不確定性時,如何通過集體儀式來尋求心理上的平衡和意義上的肯定。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儀式中個體能動性的強調,即人們並非是被動地接受儀式,而是在參與中主動地創造和協商意義。這種視角,使得研究更具活力和現實意義,也讓我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第一次翻開《人觀 身份與意義:清江流域土傢族“打喜”儀式研究》,我本來是帶著一種獵奇的心態,想瞭解一下土傢族這個古老民族獨特的風俗。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細的文本分析所吸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打喜”儀式的錶象,而是將其置於更為宏大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中進行考察。書中對儀式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句歌謠、甚至每一個細微的手勢都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力圖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打喜”儀式如何塑造土傢族個體身份認同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儀式參與者在不同階段的言行舉止的觀察,以及對他們口述史的梳理,展現瞭一個個體如何在集體儀式中確立自己在傢族、社群乃至整個民族中的位置。這種對身份構建過程的細緻描繪,讓我對人類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瞭全新的認識。即使我不是土傢族人,也能夠從中感受到儀式對個體生命軌跡的深刻影響,以及文化傳承的強大生命力。書中對於學術史的梳理也十分清晰,能夠讓讀者瞭解這一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並準確把握作者的學術貢獻。
評分作為一個對民俗學和文化人類學都略有涉獵的普通讀者,我發現《人觀 身份與意義:清江流域土傢族“打喜”儀式研究》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研究範本。它嚴謹的學術框架和紮實的田野調查,讓那些遙遠的、陌生的儀式變得觸手可及。書中對於“打喜”儀式與土傢族社會變遷之間關係的探討,尤其引起瞭我的注意。作者沒有將儀式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發展的長河中,考察瞭在現代化進程和外部文化衝擊下,這一古老儀式如何被保留、被改造,以及如何繼續發揮其社會功能。這種對文化韌性的關注,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生存智慧。書中對於土傢族獨特世界觀和宇宙觀的闡釋,也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神話傳說以及儀式中的歌謠,都構建瞭一個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閱讀此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一個民族的儀式,更是在理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以及文化在適應時代發展中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
評分《人觀 身份與意義:清江流域土傢族“打喜”儀式研究》是一部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作品。它並非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思考能力,但隨之而來的收獲也是巨大的。書中對“打喜”儀式中“人觀”的探討,讓我重新審視瞭“人”在社會文化中的位置。作者通過細緻的民族誌描寫,展現瞭土傢族人是如何理解“人”與傢族、社群、自然乃至超自然力量的關係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儀式中體現齣的“尊重”、“責任”和“歸屬”等價值觀念的深入挖掘。這些抽象的觀念,在具體的儀式行動中得到瞭生動的體現,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是如何塑造個體的行為模式和社會認同的。書中對儀式中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方式的分析,也極具啓發性。那些看似簡單的歌謠和動作,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和文化的智慧。閱讀此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與清江流域的土傢族人民共同體驗瞭他們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並從中獲得瞭關於人類生存狀態和文化意義的深刻啓示。
評分這本《人觀 身份與意義:清江流域土傢族“打喜”儀式研究》無疑是一部極具思想深度的學術專著,它不僅僅是對一個地方性儀式的田野調查報告,更是一次對人類主體性與文化意義生産機製的深刻反思。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連接個體經驗與普遍人類境況的學術研究充滿興趣,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期待。作者在剖析“打喜”儀式時,並沒有止步於對儀式過程的描述,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觀察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以及價值觀念的窗口。書中對於儀式中蘊含的象徵意義的解讀,比如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對祖先的追溯,以及對未來生命的期盼,都展現瞭作者敏銳的洞察力。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意義”是如何在集體互動中被創造和協商的論述。通過對“打喜”儀式中不同角色(如長輩、晚輩、族人)的互動分析,作者揭示瞭社會共識的形成過程,以及文化傳統如何在代際傳承中不斷被賦予新的生命力。閱讀此書,我仿佛置身於清江流域的土傢族村落,親身感受著古老儀式所散發齣的獨特魅力,並從中體悟到人類在麵對生命重大節點時,對意義的永恒追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