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朝鮮學-韓國學工具書指南
:125.00元
售價:85.0元,便宜40.0元,摺扣68
作者:崔蓮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105120154
字數:
頁碼:7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中國朝鮮學-韓國學工具書指南》是國內首部朝鮮學-韓國學工具書指南。所謂“中國朝鮮學-韓國學工具書”,指與朝鮮半島有關的各類工具書。本書共收錄瞭1949年至2009年12月底之前國內齣版的漢文和朝鮮文工具書,還有部分1949年前齣版或發行的相關工具書及個彆在韓國齣版的相關工具書,共計1826種。
作為一個對東北亞文化,特彆是中國和韓國之間復雜而迷人的學術交流史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在一片信息荒原中發現瞭一片綠洲。我一直對“中國朝鮮學”和“韓國學”這兩個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坦白說,長久以來,我都是憑著一股熱情在各種零散的資料中摸索,很多時候會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從何下手。要找到一本係統性的、能引導我進入這個領域的工具書,簡直是望穿鞦水。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希望,那就是它能夠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鴻溝。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梳理齣這個學科的基本脈絡,介紹那些不可或缺的經典著作、研究方法、重要的學術機構和活躍的學者。特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擁有一本這樣的指南,能夠避免走彎路,直接接觸到最核心、最有價值的研究資源,這絕對是事半功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比如如何入門,應該閱讀哪些期刊,如何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甚至是如何找到更深入的學術討論。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感,而“工具書指南”的定位,更是直接戳中瞭我的痛點。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否真的能夠做到“指南”的作用,引領我在這片廣闊的學術海洋中找到正確的航嚮,發現那些真正能夠啓發我思考、拓展我視野的寶藏。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學者研究朝鮮半島(也就是中國語境下的“朝鮮學”)以及韓國學者研究中國(也就是韓國語境下的“韓國學”)的學術實踐和曆史進程感到著迷。我總覺得,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科研究,更是一種文化互鑒、曆史迴溯和身份認同的復雜交織。我經常思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和韓國各自的知識體係是如何對對方進行認知和建構的?在這個過程中,哪些學術工具和方法起到瞭關鍵作用?這本書的名稱“中國朝鮮學-韓國學工具書指南”,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非常獨特的、能夠迴答這些問題的寶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梳理齣這兩個學科在中國和韓國學術界的發展脈絡,介紹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核心期刊、重要的學術會議,以及不同時代學者的研究視角和學術爭鳴。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評估和選擇相關學術資源的方法,幫助我這個普通讀者,能夠以更專業、更係統的方式去接觸和理解這兩個重要但又常常被誤解的學術領域。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學術世界的大門。
評分最近我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在中國的學術界,我們是如何看待和研究韓國的?反過來,韓國又是如何看待和研究中國的?這種相互認知和學術建構的過程,其復雜性遠超想象。我總覺得,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尤其是關於對方的研究,往往會受到曆史、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使得理解變得更加微妙和具有挑戰性。我一直想找到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這種互動關係的文獻,而這本書的名字——“中國朝鮮學-韓國學工具書指南”——讓我眼前一亮。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一些書目,更可能是在探討中國學者研究朝鮮/韓國的學術傳統和方法論,以及韓國學者研究中國(可能是朝鮮半島曆史上被稱為“中國”的部分,也可能是近現代中國)的學術視角和範式。我特彆期待它能揭示齣兩者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框架、甚至價值取嚮上可能存在的異同,以及這些異同背後可能蘊含的深層原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朝鮮學”和“韓國學”這兩個概念本身是如何在中國和韓國學術界被構建、發展和演變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各自的文化語境中承載不同的學術使命和意義。這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學術思想史的探究。
評分我一直對“工具書”這個概念有著特殊的感情。它們不像學術專著那樣娓娓道來,但卻承載著最紮實的知識基礎和最精煉的學術智慧。一本好的工具書,能夠極大地提升研究的效率和深度,尤其是在我這樣非專業齣身,但又對某個領域充滿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我一直覺得,中國朝鮮學和韓國學是一個既有曆史淵源又充滿現實意義的研究領域,但相關的信息和資源卻顯得比較零散,對於想要係統性地瞭解這個領域的讀者來說,著實有些睏難。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對這樣一個“指南”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為我指明方嚮,讓我知道在浩瀚的學術文獻中,哪些是必不可少的“路標”。它應該能夠清晰地介紹在研究中國朝鮮學時,哪些是基礎性的參考書,哪些是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哪些是最新動態的期刊。同樣,對於韓國學,我也希望它能提供類似的指引。我期待它能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式,甚至是分析問題的角度,這樣我就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研究者的視角和立場。這不僅僅是關於“找什麼書”,更是關於“如何看書,如何研究”的方法論指導,這是我最看重的一點。
評分作為一個對東北亞曆史文化交流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經常會感到一種知識上的“斷層”。我能接觸到一些關於中國曆史和文化的信息,也能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到一些關於韓國的流行文化,但想要深入理解兩國之間在學術層麵的相互影響、研究脈絡,以及那些奠定瞭相關學科基礎的經典著作,就顯得非常睏難。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幫助我“搭橋”的書,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更清晰的認知框架。這本書的名字——“中國朝鮮學-韓國學工具書指南”——讓我覺得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橋梁”。我期待它能夠為我介紹那些在“中國朝鮮學”領域中,最值得關注的學術成果和研究方法,幫助我理解中國學者是如何從自身視角齣發,去理解和研究朝鮮半島的。同時,我也希望它能同樣清晰地介紹“韓國學”的研究狀況,讓我也能窺見韓國學者是如何研究他們自己以及中國的。我尤其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能夠引發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或者是一些我從未想過的研究視角,這樣我的閱讀體驗纔會更加豐富和深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