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邓当代意识论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叶山土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507321975
字数:250000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笔者继《邓哲学方法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之后研究邓理论的第二本专著。近年来,笔者一直把科研方向定位在邓理论上,这不仅因为邓理论博大精深,是挖之不竭的宝藏,更由于研究和宣传邓理论是一个理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任何真正的理论是不需要吹捧的,但任何的理论都需要人们去理解、去运用,去结合新的实际、新的实践和新的人类文明成果作出新的阐释。正是这一动因激励着笔者在邓理论这块沃土上默默地耕耘。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原理为指导,以邓论著文本,同时关注党史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基于上述材料概括提炼的成果,也是笔者从邓当代意识的新视角研究邓理论的一次新尝试。
目录
作者介绍
叶山土,男,浙江兰溪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邓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近年来,主持省、厅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书简直是知识的迷宫,我花了整整两个星期才勉强理清它的脉络。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晦涩,仿佛在用一套只有极少数人才懂的密码来阐述他的核心观点。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门外汉,面对着一堵由晦涩术语和复杂的逻辑链条构筑起来的高墙。它不像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快消式”哲学读物,读完后能让你感觉豁然开朗,而是需要你反复咀嚼,甚至在某些章节需要停下来,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继续。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主体性漂移”的论述,读到那里时,我几乎要合上书去上网搜索相关的哲学流派,因为书中的论证跳跃性太大,缺少足够的铺垫。整本书读下来,我更多的是产生了一种智力上的挫败感,而不是满足感。它更像是一份学者的研究笔记,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我期待着能找到一本配套的导读或者解读,否则,我怀疑自己真正掌握的内容可能不到三分之一。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挑战性,让我时不时能捕捉到一些闪光的洞见,那些瞬间的领悟就像在浓雾中看到的一束强光,短暂却令人振奋。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性的体验。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它对阅读体验的漠视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字体选择小到让人怀疑印刷厂是不是在节省墨水,而且行距的设置也让人感到压抑,眼睛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在段落的海洋中。更别提那些关键的图表和脚注了,它们被草草地塞在了页面的角落,或者直接被压缩成难以辨认的小字,使得那些需要交叉引用的地方成为了真正的“阅读黑洞”。我不得不准备一个放大镜才能勉强看清那些被挤压变形的符号和公式。这完全破坏了阅读的沉浸感,每读几页,我就得停下来揉眼睛,抱怨一番。一本好书不应该只在内容上取胜,好的载体设计也是对读者时间的一种尊重。这本书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它更像是在赶时间用最简陋的模具铸造出来的产物,牺牲了所有关乎阅读舒适性的细节。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印刷批次出了问题,但所有的几百页都保持了这种“反人类”的设计风格。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引证系统混乱到令人发指,简直是对治学严谨性的一种公然挑战。当你被某个论点深深吸引,想要追溯其理论源头时,就会立刻遭遇拦路虎。脚注的编号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经常对不上号,更糟的是,很多引用的作者名字拼写错误百出,甚至连出版年份都赫然有误。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究竟是否真的阅读了这些被引用的作品,还是仅仅通过二手资料进行嫁接?我曾尝试核对其中一处关于存在主义的引用,结果发现书上标注的A教授的观点,与我记忆中A教授在该书中的核心论点大相径庭。这种低级的错误在一本宣称是“当代权威之作”的书中出现,严重损害了全书的可信度。它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时刻保持一种审视和怀疑的态度,而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想要构建的哲学世界中去。归根结底,如果连基础的学术规范都无法遵守,那么其理论的可靠性也必然大打折扣。
评分读完这本大部头后,我得坦诚地表达我的失望:它在“新颖性”这一点上几乎是零分。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心智哲学和本体论的经典作品,而这本书中提出的许多论点,在我看来,无非是对二十世纪中叶那些已然成熟的理论进行了一番繁复的重新包装和故作高深的阐释。作者似乎沉迷于制造自己独有的词汇体系,试图用一套全新的术语来包装旧有的思想内核。比如,那个反复出现的“非界限性回溯流”,说白了,不就是对特定现象的某种已知的认知偏差的一种更复杂的命名法吗?如果去掉这些华丽的辞藻和自我营造的神秘感,这本书的实质内容可能只有它厚度显示的三分之一。对于那些对该领域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找出不同”的游戏,试图分辨作者究竟是提出了什么突破性的见解,还是仅仅在进行一场语义学上的文字游戏。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真正具有前瞻性的、能推动现有讨论的理论支点,而不是沉溺于对既有学说的复杂化处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逻辑简直是天马行空,我怀疑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可能经历了某种意识的断裂。它没有清晰的章节划分,或者说,它的章节划分完全是基于作者即时的灵感迸发,而不是传统的“引言、主体论证、结论”的线性叙事。有时,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第十五页被提出,然后就消失了,直到第一百多页才被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措辞重新提及。这使得读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时,总是感觉缺少了几块至关重要的拼图。我不得不频繁地在书本前后翻阅,试图去定位那些散落的概念碎片。它给我的感觉不是在阅读一篇经过精心打磨的论证,而是在旁观一场漫长而混乱的头脑风暴的记录。这种风格对于那些习惯了清晰逻辑导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我尝试过按照目录的顺序来读,但很快就发现这根本行不通,最终只能采取一种随机跳跃式的阅读策略,但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上下文的缺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