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模拟电子技术(第2版):机电一体化系列教材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李燕民庄效桓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1112375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本书是《模拟电子技术》修订版,在版的基础上。精炼了部分基础内容,加强了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加入了Multisim软件功能的介绍,拓宽了知识面。各章后均配有习题,便于学生掌握和巩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为: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和场效应晶体管、交流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基础、负反馈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和Muhisim的功能和应用。
本书和《数字电子技术》第2版配套,可作为高等学校机电专业本科生“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课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选用以及从事机电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2版前言
章 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和场效应晶体管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1.1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1.2 PN结
1.2 半导体二极管
1.2.1 二极管的基本结构
1.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2.4 二极管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
1.2.5 二极管应用举例
1.2.6 特殊二极管
1.3 硅稳压管及其稳压电路
1.3.1 硅稳压管
1.3.2 硅稳压管稳压电路
1.4 半导体晶体管
1.4.1 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1.4.2 晶体管的电流控制作用
1.4.3 晶体管的共发射极特性曲线
1.4.4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1.5 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1.5.1 N沟道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1.5.2 N沟道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1.5.3 P沟道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1.5.4 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1.5.5 VMOS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1.5.6 场效应晶体管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
习题
第2章 交流放大电路
2.1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1.1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
2.1.2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2.1.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2.2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2.1 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2.2.2 分压式偏置电路
2.3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3.1 静态分析
2.3.2 动态分析
2.3.3 射极输出器的应用
2.4 共基极放大电路
2.5 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2.5.1 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其耦合方式
2.5.2 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2.6 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2.6.1 频率特性的概念
2.6.2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定性分析
2.6.3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2.7 场效应晶体管共源极基本放大电路
2.7.1 直流偏置电路及静态分析
2.7.2 动态分析
2.8 场效应晶体管共漏极放大电路(源极输出器)
习题
第3章 功率放大电路
3.1 无输出电容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3.1.1 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3.1.2 OCL功放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1.3 输出功率和效率
3.1.4 设置静态偏置消除交越失真
……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基础
第5章 负反馈放大器
第6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第7章 信号发生器
第8章 直流稳压电源
第9章 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0章 Multisim的功能和应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习题设置,可以说是它的一个双刃剑。一方面,它的习题数量足够多,足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计算练习,巩固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但另一方面,这些练习题的难度梯度分布非常不均匀。很多题目的难度突然拔高,或者考察的点过于偏门和细碎,似乎是为了凑数量或者展示知识的“全景”。我更倾向于那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习题设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分析方法。例如,前几道题只考概念代入,中间的题目要求结合一点点系统分析,最后的难题才涉及复杂的迭代计算或性能优化。现在的习题集,有时会让人在简单的概念题后直接面对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辨析各种情况的怪题,这很容易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教材的习题应该是学习过程中的加速器,而不是让人感到挫败的绊脚石,这一点上,我觉得这本书的处理略显粗糙和不近人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理工科特有的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感觉扑面而来,但内容上我真的希望它能更亲民一些。我记得我刚翻开第一章的时候,就被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概念给“劝退”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理解“为什么”往往比理解“是什么”更重要,但这书似乎更倾向于直接给出结论和公式,缺乏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我理解这可能是为了保证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毕竟这是给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准备的教材,但如果能在引入新概念时多一些生动的例子,或者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晶体管的工作原理,而不是上来就堆砌$h$参数模型,那阅读体验一定会提升一个档次。 比如,讲到运算放大器的负反馈特性时,如果能结合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案例来剖析其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上,我想我可能就不会在那个章节里卡住这么久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是扎实的,但“翻译”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方面,似乎还有提升的空间,更像是一本给已经有所基础的人查阅的参考手册,而非入门的向导。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逻辑组织上存在一些小瑕疵,虽然整体脉络是连贯的,但个别章节的过渡略显生硬。比如,从直流偏置点的分析突然跳到高频特性讨论时,中间缺失了对频率响应特性(如带宽、增益滚降)的详细分步解释,使得读者需要自行在不同章节间来回翻阅寻找关联的概念,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这种结构上的断裂感,使得学习曲线变得不太平滑。对于需要同时处理多学科知识的机电一体化学生来说,清晰、无缝的知识衔接至关重要。如果编者能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那样,在知识点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预先提醒读者“接下来我们要用前面学到的哪个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本书的教学效果将会大大增强。现在的版本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知识大纲,而非一本引导迷津的导游手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个非常忠实的“知识搬运工”,它把模拟电子技术的核心知识点一一罗列了出来,结构清晰,覆盖面也算全面,但缺乏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或者“启发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发现书中的例题虽然覆盖了基础的计算,但它们大多是理想化的,与真实电路中各种寄生参数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偏差讨论得不够深入。一个真正的工程师,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如何通过仿真软件(比如Spice)来验证和优化设计,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反推理论模型的缺陷,这些实践性的环节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比较薄弱。我希望教材能更强调“设计思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计算能力”。比如,给出一个系统需求,让读者尝试从多个不同的电路架构中进行权衡和选择,并说明选择的理由,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法,比单纯的“套公式”要有效得多。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手感也对得起这个价位,这在教材中算是比较少见的了,毕竟很多教材往往是追求成本控制,拿到的书本拿在手里感觉都有些廉价。然而,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我认为在某些特定主题的处理上显得有些不足。例如,在关于传感器接口电路的设计部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针对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考量,比如如何有效处理噪声、如何进行高精度的模数转换,以及一些前沿的集成化方案。这本书的内容更偏向于经典的模拟电路理论基础,这固然是地基,但对于面向未来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来说,地基之上的“现代建筑”的介绍略显单薄。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低功耗设计、高速信号完整性等在实际工业应用中至关重要的章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构建基本放大电路的层面。教材应该与时俱进,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否则,学到的知识可能很快就会在技术迭代中落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