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常见鼠类生态与鼠害持续控制研究—呼和浩特地区
定价:39.00元
作者:张福顺,杨玉平,董维惠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116284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常见鼠类生态与鼠害持续控制研究:呼和浩特地区》主要针对常见鼠类生态与鼠害持续控制研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数量变动规律,提出了鼠害持续控制技术。该技术包括:建立长期鼠类数量动态监测站(点),监测数量变动特点,摸出规律,建立预测模型,在数量上升期和高峰初期利用抗凝血杀鼠剂防治,防止向高峰期发展。结合草原畜牧业生产,对已经退化的草场禁牧、围栏。在尚未退化的草场实行轮牧,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场退化,造成不适宜鼠类栖息的环境,使鼠的数量不灭自减,保护和招引鼠类天敌,实现草原鼠害的持续控制。
目录
章 呼和浩特地区自然概况及调查研究方法
节 呼和浩特地区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水文概况
三、气候特征
四、矿产资源
五、生物资源
第二节 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章 呼和浩特地区的鼠类群落组成及其动态特征
节 呼和浩特地区的鼠类群落组成
一、鼠类群落组成
二、鼠类群落动态
第二节 呼和浩特地区鼠类群落的演替特征
第三节 呼和浩特地区鼠类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一、呼和浩特地区鼠类群落组成和优势度
二、呼和浩特地区鼠类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
第三章 呼和浩特地区常见鼠类的生态研究
节 黑线仓鼠的生态研究
一、黑线仓鼠的地理分布及栖息环境
二、黑线仓鼠的形态特征
三、黑线仓鼠的生长发育
四、黑线仓鼠种群年龄鉴定
五、黑线仓鼠的食物和食量
六、黑线仓鼠肥满度
七、黑线仓鼠的巢区和活动距离
八、黑线仓鼠种群繁殖生态
第二节 长爪沙鼠的生态研究
一、长爪沙鼠的地理分布及栖息环境
二、长爪沙鼠的形态特征
三、长爪沙鼠的洞穴结构
四、长爪沙鼠的食性和活动规律
五、长爪沙鼠的种群年龄和种群组成
六、长爪沙鼠的种群繁殖特征
第三节 五趾跳鼠的生态研究
一、五趾跳鼠的地理分布及栖息环境
二、五趾跳鼠的形态特征
三、五趾跳鼠的生活习性
四、五趾跳鼠的种群年龄鉴定和年龄组成
五、五趾跳鼠出入蛰期特征
六、五趾跳鼠的繁殖特征
第四章 主要害鼠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节 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变动特征
一、研究方法
二、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年度变动
三、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季节消长
四、影响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第二节 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特征
一、研究方法
二、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年度变化
三、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季节消长
四、长爪沙鼠数量变动不同时期的种群特征
五、影响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第三节 五趾跳鼠种群数量变动特征
一、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年间变化
二、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
第五章 主要害鼠种群的预测预报研究
节 害鼠种群预测预报的重要性
一、害鼠种群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二、害鼠持续控制技术
第二节 黑线仓鼠种群数量的预测
一、用捕获率作指标建立的预测公式
二、用繁殖指数作预测指标建立的预测公式
第三节 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预测
一、用捕获率作为预测指标建立预测公式
二、用繁殖指数作预测指标建立的预测公式
第四节 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预测
一、用5月繁殖指数预测翌年4月密度
二、用当月怀孕率提前两个月预测鼠密度
第五节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黑线仓鼠和长爪沙鼠种群数量
一、数学模型应用
二、应用三次指数平滑法和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组合预测法对黑线仓鼠和长爪沙鼠2004年的种群数量进行预测
三、应用组合法对黑线仓鼠未来两年的种群数量进行预测
第六节 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种群数量
一、数学模型应用
二、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建立
三、应用马尔可夫链对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种群数量进行预测
第六章 主要害鼠的防治研究
节 黑线仓鼠的防治
一、抗凝血剂防治黑线仓鼠
二、适口性试验
三、现场防治试验
第二节 长爪沙鼠的防治
一、化学杀鼠剂防治长爪沙鼠
二、斑蝥素防治长爪沙鼠现场试验
三、肉毒梭菌毒素防治长爪沙鼠
第三节 主要害鼠的综合防治
一、黑线仓鼠综合防治
二、长爪沙鼠的综合防治
三、应用剂控制害鼠数量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鼠害”。我过去一直认为,鼠类就是单纯的害虫,需要彻底清除。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作者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鼠类种群的长期监测和研究,揭示了鼠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它们数量波动背后复杂的生态学原因。他详细阐述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鼠类对植被、土壤、甚至其他动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持续控制”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让我认识到,真正的鼠害管理,不是追求“零鼠”,而是追求一种长期的、生态友好的平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控制策略,例如如何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来减少鼠类的生存空间,如何利用天敌来维持生态平衡,这些都让我对如何与鼠类“和平共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鼠害”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和深厚的科学道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如何消灭老鼠”的简单答案,而是花了大篇幅去解析鼠类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我了解到,单一的灭鼠方法往往难以持久,因为鼠类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一旦某个族群被消灭,其他族群会迅速填补空缺,甚至进化出对原有灭鼠手段的抵抗力。书中对几种常见的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从传统的化学药剂,到生物防治,再到环境改造,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作者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科学的鼠害控制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因地制宜的综合性策略。这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逐渐理解其中奥妙,并且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鼠害管理,而不是一次性的“治标不治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那种略带沧桑的纸张质感,配上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地貌剪影,仿佛能闻到草原的泥土芬芳,又带有一丝科学研究的严谨。我翻开第一页,本以为会是一篇枯燥的学术报告,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他用一种讲故事的口吻,描绘了鼠类在呼和浩特地区顽强生存的图景。从它们如何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到它们微妙的种群动态,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鼠类物种在当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独特角色的描述印象深刻,比如哪种鼠是主要的植食性动物,哪种又悄悄地影响着土壤结构。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领读者一同去观察、去理解这些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小生命,它们的生存策略,它们的喜怒哀乐,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开始对“鼠”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害虫标签,而是复杂生态链中的一环。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鼠类生态学的认知几乎为零,更别提什么“鼠害持续控制”了。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这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从鼠类的生理结构、繁殖习性,到它们的社会行为、栖息地选择,甚至是它们如何利用我们不经意间留下的食物残渣,书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将这些知识与呼和浩特地区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例如,他会详细介绍在呼和浩特特有的干旱半干旱气候下,哪几种鼠类最为活跃,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水源和食物条件下生存下来的。这种地域性的深入研究,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生动和接地气,让我感觉作者不是在写一本空洞的教科书,而是在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作者在书中不仅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呼和浩特地区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他描述了鼠类活动对当地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在保障人类利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持续控制”的理念。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清除害虫,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作者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地貌下鼠类活动的细致观察,展现了鼠类与当地环境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他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鼠类视为敌人,而是要理解它们,研究它们,并以更加智慧和可持续的方式去应对它们带来的挑战,这种思考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