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学术(第八辑)

长安学术(第八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著
图书标签:
  • 长安学术
  • 历史
  • 文化
  • 研究
  • 学术
  • 论文集
  • 第八辑
  • 西安
  • 唐朝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9016
商品编码:296714637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长安学术(第八辑)

定价:75.00元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001190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研读学问的优良平台,展现研究者“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精神面貌;文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掌握学术*研究动态的读物。

内容提要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辑刊《长安学术》,从2010年辑发刊,到今天已经整六年了。本辑是业经全新改版的《长安学术》。改版后的《长安学术》仍坚持“发挥古都地域优势,突出长安文化特色,传播学术研究信息,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办刊宗旨,仍坚持凸显“体现地域性,突出学术性,强调创新性,注重前沿性”的办刊特色。以长安文化为阵地,凸显特色是《长安学术》不变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同时关注中国语言文学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进展和前沿。本辑设有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民俗与文化、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现当代文学等专栏。本辑的作者既有年高德劭、望重学林的学界耆老,如谭家健、赵逵夫等老先生;又有学科砥柱、卓荦名家的中年领军学者,如方一新等先生;还有活跃于学界、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和新知,已经和正在开拓进取的青年学者。

目录


目录:

[古代文学]

谭家健:骈文在域外之传播研究(之三)——朝鲜王朝骈文述略................ (1)

咸晓婷:玄宗好古与古文运动的发生........................................(21)

杨沐晓:魏晋谯郡嵇氏家族文学创作及其特征............................... (30)

[古典文献学]

杨晓斌:严可均《全晋文》漏收谯周文辑补.................................. (44)

方 韬:以新出碑刻补订《两汉三国学案》....................................(55)

孙雅芬:韩邦奇《苑洛集》的文献价值.......................................(63)

苏 岑:《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对朝鲜后期《诗经》解释的影响...... .. .. .. .. (71)

[汉语言文字学]

方一新 卢 鹭:安世高译经宗教角色语义场浅析........................ (85)

李小军:“底”不定量词用法的来源——附论“底”不定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用法三者的关系..........................................................(105)

郭燕妮:从并列到转折:“而”与“则”的平行虚化..................... (117)

楚艳芳:语气词“非”的来源及发展........................................ (125)

路方鸽:《法苑珠林校注》拾遗............................................ (132)

张福通丁晓:《汉语大词典》订补八则.................................. (138)

杨同军侯孝慧: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方言及其意蕴——以兰州方言歇后语为例..(145)

周广干:从语言学角度考辨古籍成书问题的研究综述................... (157)

[民俗与文化]

赵逵夫:一篇富于创见的牛女传说与七夕风俗研究论文——评《牵牛织女传说的考察》...................................... (169)

杜志强赵祥延:甘肃榆中苑川白马爷信仰分析.......................... (175)

[现当代文学]

毕海:乡愁与抒情

—论野夫的散文........................................................(183)

葛涛:萧军和胡乔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的交往及论争——以萧军的日记和致胡乔木的三封书信为中心............ (190)

申朝晖:《新中华报》文艺栏目研究........................................ (207)

吴国彬:《关中报》:边区文化的建设与实践................................ (218)

[研究生论坛]

王雅萍: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兴起与发展.....................................(229)

高 岩 高怡喆:由契约文书看“行”的语法化历程................... (235)

陈 冉:“翼”、“翅”、“翅膀”历时更替研究............................... (247)

陈澹宁:绚烂中的晦暗——宋代官僚制度中的“胥吏之害”.....................(253)

管丽峥:论《狂野之夜!》中“身体欲望”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 ... ... (260)

吴 英:从存在关怀看巴赫金与庄子哲学思想............................. (269)

陈地阔:红楼烟云——对于“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重新思考......... (277)

《长安学术》稿约...................................................... (287)

作者介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唐代文学、文字学、音韵学、方言学、训诂学、文艺美学、宗教与文学、文学批评学、人文科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文摘


序言



长安学术(第八辑):文明的回响与时代的求索 《长安学术》系列,作为中国文化与学术界的一道独特风景,始终致力于梳理、阐释与创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并以此为基石,探寻当下与未来。其第八辑,秉持一贯的严谨治学态度与开放包容的学术视野,汇聚了一批具有前瞻性与洞察力的研究成果,围绕“文明的回响与时代的求索”这一主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对话。本辑内容,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前社会变迁与人类发展挑战的理性回应,意在勾勒出一条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奔向未来的坚实路径。 一、文明的底色: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根脉 本辑开篇,便以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追溯,拉开了宏大的叙事帷幕。学者们从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了早期文明的遗迹与遗风,试图还原那段充满神秘与创造力的岁月。《早期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特征研究》一文,通过对各地新出土文物进行细致的比对与分析,勾勒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其独特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无不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另一篇《商周礼制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则着眼于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核心——礼制,阐释了其如何在宗法、等级、秩序等方面,奠定了后世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石,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历史的长河中,思想的火花更是文明最耀眼的光芒。《长安学术(第八辑)》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进行了新的解读与阐释。例如,《道家思想的现代转化与生态智慧》一文,并未停留在对《道德经》等经典字面意义的理解,而是将其中的“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与当代生态危机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相结合,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态伦理思考。《儒家仁爱精神在社会治理中的当代价值》则聚焦于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爱”,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重新激活和运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以解决社会冲突、促进和谐发展。 此外,本辑亦不乏对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精神的深入探究。一篇题为《唐宋诗词中的边塞意象与家国情怀》的研究,通过对特定意象的分析,展现了在时代变迁与国家兴衰的背景下,文人墨客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抒发家国情怀,表达对边疆安宁与民族融合的期盼。另一篇《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气韵生动”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对话》,则尝试在东西方艺术美学之间架设桥梁,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生命力。 二、时代的求索:现实的关照与未来的展望 在回望历史、汲取智慧的同时,《长安学术(第八辑)》更将目光投向当下,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本辑中,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研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篇幅。 《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一文,紧密围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深入分析了中国在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等方面的政策实践与挑战,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战略建议。另一篇《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与竞争力提升》,则关注到了科技革命对经济形态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在数字化浪潮下,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格局。 社会文化变迁也是本辑关注的焦点。《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入探讨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一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与社会融入》的研究,则聚焦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分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更有活力的社区,促进新老市民的社会融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本辑也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一文,审视了当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改革思路,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跨越的视野:学科的融合与文明的对话 《长安学术(第八辑)》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学科交叉与跨领域对话的探索。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视角,而是积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 例如,一篇《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影响:一个跨学科的视角》的研究,将气候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试图揭示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兴衰演变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另一篇《人工智能伦理的中国本土化审思》则将哲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探讨了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构建符合中国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伦理规范,以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 此外,本辑亦关注到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一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描绘了未来跨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 结语 《长安学术(第八辑)》以其丰厚的学术内涵、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及开阔的学术视野,再次证明了其在中国学术界的独特地位。本辑内容,犹如一座思想的殿堂,既有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溯源与礼赞,也有对当下社会发展挑战的深刻洞察与理性求解,更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积极探索与大胆预想。阅读本辑,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思想的启迪,它激励着我们从历史的厚重中汲取力量,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时代,以求索的精神开创未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长安学术(第八辑)》到手,我最欣喜的是它延续了一贯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开阔的研究视野。作为一个常年关注中国古代学术史的爱好者,我深知要写好这样一本集子,需要多少文献的梳理、多少考证的功夫。这一辑的内容,从标题上看,涵盖了从哲学、史学到文学、艺术等多个维度,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尤其想看到书中对于唐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级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有更深入的探讨,比如佛教、道教在长安的传播及其对学术思想的影响,以及来自域外的思想文化是如何被吸收、融合并最终融入中国学术体系的。我相信,书中一定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能够帮助我打破固有的认知,看到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学术图景。期待阅读时能够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评分

拿到《长安学术(第八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不只是纸张的厚重,更是内容上的沉甸甸感。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勾起了我想要探索的欲望。我一直觉得,研究古代学术,最重要的是要抓住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长安学术》系列恰恰做得这一点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还原一个鲜活的学术生态。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那些关于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辩驳的论述,这种思想的碰撞往往能产生最耀眼的火花。同时,我也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史料发现,或者对已有史料有新的解读。毕竟,学术的进步离不开不断的创新和突破。从初步的浏览来看,第八辑应该会提供很多惊喜,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长安作为一座文化之城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作为《长安学术》系列的忠实读者,我一直非常欣赏这个系列所展现出的深厚学术功底和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第八辑的出现,无疑再次巩固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对于书中关于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社交圈以及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非常感兴趣。唐代文人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诗文、他们的思想,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们。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通过深入研究,展现出当时文人群体的学术风尚,以及他们如何在长安这座宏伟的都城中,互相启发,共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成就。此外,我也关注书中对当时教育制度和学术传承方式的探讨,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终于等到《长安学术(第八辑)》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唐代长安的城市文化和学术思想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期待着这套系列丛书的更新。每一次翻阅,都仿佛穿越回那个万国来朝、群贤毕至的盛唐时代,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第八辑的到来,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长安精神世界的大门。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每一篇文章,但从书名和目次来看,就已经充满了吸引力。那些耳熟能详的长安学者,那些曾经在坊间巷陌、宫廷书院中激荡的思想,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的学术成果,都将在这一辑中得到新的阐释和发掘。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长安城市规划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研究,以及对当时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学术思想的深入剖析。相信这一辑的学者们会带来更多前沿的研究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那个辉煌的古都。

评分

一直以来,《长安学术》系列都是我寻找有关长安文化研究的宝藏。第八辑的到来,让我又一次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这种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学术研究,因为它能够让我们在一个相对清晰的框架内,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我一直对唐代长安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民众的学术认知很感兴趣,不知道这一辑里是否有相关的研究。例如,当时书籍的流通情况如何?普通士人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学术思想在民间是如何传播和接受的?这些问题虽然细微,但却能帮助我们勾勒出更真实的古代社会图景。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古代藏书、刻书、以及学术机构运作方面的研究,这对于理解古代学术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