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花痴日记 冬之篇
定价:24.80元
作者:(美)刘墉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536670815
字数:130000
页码:2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冰雪中的心灵絮语,一个中国哲人的湖滨散记,刘墉绵里藏针的笔触,透过自然的风花雪月,反讽人间的爱恨情仇。
内容提要
回归的冬季,透过心灵的第三只眼睛,作者感动着莱克瑟丝湖远离尘嚣的冰雪表情,一百多盆室内植物的暗香春梦,候鸟虫鱼的雪泥鸿爪,野火远厅的世外生活,天恩与过客的嶓然
美轮美奂的文字,匠心独运的绘画作品与偶得于心的摄影画面,刘墉自由出入三种领域,举手投足游刃有余,无不展示了这位才子的魅力与风采。
这莫不是在自然天籁中成就的么?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墉:画家,作家,一个很认真生活,很希望自己的人,曾任美国丹维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及副教授,出版中英著作七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在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
文摘
序言
这本《花痴日记 冬之篇》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文字里那种细腻入微的情感捕捉,恨的是自己总是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才猛然惊觉那些早已溜走的时光,如同冬日里消融的雪水,留下一地清冷的回忆。刘墉先生的笔触总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不像那些直抒胸臆的作家,而是喜欢在日常的琐碎中,悄悄植入哲思的种子。我尤其喜欢他描绘“冬”的意境,那不是一片死寂的白,而是万物收敛、内省沉思的时刻。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主人公一起,在凛冽的寒风中,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那些热烈却又盲目的“花痴”时刻。那些曾经以为轰轰烈烈的情感,在岁月的过滤下,剩下的究竟是值得珍藏的暖意,还是徒留一场空欢喜的唏嘘?这本书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心事被抽丝剥茧。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看了一场关于自己的默片,有笑有泪,却又清晰无比。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那种沉静的冬日色调,与书中的情绪氛围完美契合,让人捧在手里,就仿佛握住了冬日里难得的一束暖阳。
评分我很少给一本书写如此长的评价,但《花痴日记 冬之篇》确实触动了我内心深处一些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像极了冬日里缓慢而坚定的步伐。它没有那种迎合市场、追求爆点的叙事,而是遵循着情感自身的逻辑缓慢推进。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成长”这个主题的处理,它不是一个线性的上升过程,而更像是在反复的寒冷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为自己搭建一个温暖的庇护所。里面的某些对白,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比如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沉淀的讨论,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洞察力,是需要时间和阅历才能沉淀出来的。这本书无疑是写给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情感深水期的人们的一封长信,它不许诺春天必然会来,但它保证,即便在最冷的冬日,你也可以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力量。它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温柔却不可抗拒。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清醒的迷醉”来形容。刘墉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让你在沉浸于故事的浪漫与哀愁时,脑子里却始终保持着一丝理性的清醒。他不像那些纯粹的浪漫主义者,把爱情写成天上掉馅饼,而是非常诚实地展现了“花痴”背后的脆弱、自我欺骗以及随之而来的幻灭感。尤其是在描述角色与环境的互动时,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画面感。比如,寒冷的天气如何反衬出内心的孤寂,雪夜如何放大了内心对温暖的渴求。这种环境对心理状态的烘托,处理得极其自然,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痕迹。我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能清晰地闻到那种冬日特有的,带着泥土和冰碴混合的气味。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回顾自己过去那些情感波折时,能多一份理解和释然。它告诉你,即便是最深的“痴”,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季节。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日记体小说向来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会陷入作者的个人情绪泥沼而无法自拔。但《花痴日记 冬之篇》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用“冬”这个意象作为框架,成功地将个体的情感体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情境。作者在描述那些关于爱慕、迷惘乃至自我怀疑的片段时,总能巧妙地插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比如冰凌的形成、雪花的消融,这种跨界的对比,让情感的表达显得既宏大又微观,充满了张力。特别是其中关于“等待”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描写。那种在寒冷中积蓄力量,既希望破冰而出,又害怕万物凋零的矛盾心理,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冬眠,虽然过程有些清苦,但醒来时,视野却变得更加开阔了。这本书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治愈你的“痴”,而是让你学会如何与这份“痴”共存,如何让它成为滋养来年春天的养分。
评分初读此书,我本以为会是一部略显矫情的少女情怀记录,毕竟“花痴日记”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带着些许轻浮的色彩。然而,读到深入,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刘墉的文字功力在于,他总能将最世俗的情感,提炼出一种近乎诗意的哲学高度。他笔下的“痴”,不再是单纯的迷恋,而更像是一种对生命本真、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探索。冬之篇,更是将这种探索推向了高潮。冬天是内向的季节,所有的喧嚣都被厚厚的雪层掩盖,剩下的便是自我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错过”这个主题的处理。他没有用浓墨重彩去渲染失落,而是用几笔淡墨,勾勒出擦肩而过的遗憾,那种遗憾不是撕心裂肺,而是像窗户上的霜花,看似易碎,却又久久不散。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具穿透力,它不强迫你感同身受,而是邀请你自行进入情境,去寻找自己生命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这本书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杯热茶,慢慢品味,急躁不得,否则便会错过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