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北京市全民健身科普知识手册精编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08249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章 人人健身
节 全民健身
第二节 养成健身好习惯
第三节 因时制宜巧锻炼
第四节 因地制宜动起来
第五节 运动伤害 防患于未然
▲第二章 少年儿童健身(0-18岁)
节 婴幼儿(0-3岁)
第二节 学龄前儿童(3-6岁)
第三节 中小学生(7-18岁)
▲第三章 中青年健身(19-59岁)
节 青年运动需全面(19-39岁)
第二节 中年锻炼不可少(40-59岁)
第三节 不同劳动强度的健身
第四节 不同人群不同方法
第四节 多健身少体重
▲第四章 老年健身(60岁及以上)
节 健身要科学
第二节 养成运动习惯
第三节 安全的舒缓运动
第四节 老年人的膳食特点
第五节 健身防病控血压
▲第五章 运动营养
节 合理营养有效健身
第二节 不同情况下的运动营养
第三节运动补水要点多
第四节 健身饮食供您选择
▲第六章 常见健身方法
节 不可小视的呼吸运动
第二节 强身健体 步行实用
第三节 水中健身与游泳
第四节 爬楼爬山 随处健身
第五节 健身又健脑的跳绳
第六节 娱乐又锻炼的踢毽
第七节 养心养身太极拳
第八节 时尚健身选适合自己的
▲第七章 运动问答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得很大胆,但又透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朝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与健康、活力息息相关的读物。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体现了出版社对内容的一种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拉得很开,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别提内页那些穿插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得既专业又不失趣味性,清晰地解释了一些复杂的运动原理或者健康数据,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科普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往下翻。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足见编者团队在将知识普及化、大众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它不只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愿意时常拿出来翻阅。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市面上的“健康指南”都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推崇某种单一的、极端的生活方式,或者过度强调“速成”的奇迹效果。然而,这本手册的整体基调却是异常的平和与包容。它非常强调“循序渐进”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开篇就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提醒读者,没有一种健身方案适用于所有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长久之计。这种务实的态度,尤其打动了我这个对运动有心却又害怕受伤的新手。书中对于如何根据年龄、身体基础来调整运动强度和频率的建议,显得格外人性化。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可持续的思维框架,让人明白健身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这种基于科学、着眼长远的理念,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从一个深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专业性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在解析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时,它引用了一些基础的生物力学原理来解释稳定肌群在全身运动链中的作用,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普通的健身爱好者也能接触到一些底层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对“常见误区”的辨析,很多广为流传的健身“常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这本书用严谨的论据一一进行了澄清和修正。这使得全书的权威性大大增强,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空泛的指南,而是建立在扎实学术基础上的实践参考书。对于那些渴望超越初级阶段,追求更高效率和更安全训练模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后盾和清晰的实践路径,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宝典。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运用了一种非常高效的模块化结构,这对于碎片化时间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部分的主题都非常明确,无论是关于心肺功能训练的解析,还是关于运动后拉伸技巧的讲解,都划分得井井有条,信息密度高但逻辑清晰。我不需要从头到尾啃书,而是可以根据自己当下最感兴趣或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跳转到对应的章节进行阅读。例如,上周我正好在尝试调整睡眠质量,翻开专门探讨运动与睡眠关系的章节,里面详细阐述了不同运动时间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并给出了实操建议,信息获取效率极高。这种“按需索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对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深刻洞察,让知识的获取过程变得极其便捷和高效。
评分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最深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充满晦涩术语的专家口吻,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深奥的运动生理学、营养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场景中。比如,关于如何科学热身的那一章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动作,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需要做这些动作,它们如何激活身体的不同肌群,以及对应不同运动类型的微调技巧。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不同运动项目时的客观性,既指出了主流选择的益处,也提到了潜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这种“负责任的科普”态度,让人倍感信赖。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学术研究与普通大众的实际需求,让人读完后不仅仅是“知道了”,而是真正“理解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