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田野的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定价:60.00元
售价:37.2元,便宜22.8元,折扣62
作者:李明泉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12953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又是一个绕不开的现实难题。城乡文化差别,区域文化失衡,日益空心的乡村,难以割舍的乡愁,切实需要在理论支撑、政策支持、实践操作上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总结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模式,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认真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建设方略、实施办法。本书通过调研考察,以四川为主,结合全国其他省区,系统研究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等具体问题,提出了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基层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等创新思考,对形成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生活、乡村文化丰富城市色彩,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和成果城乡共享,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社会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明泉,男,1957年5月生,四川宣汉人。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四川省文艺家评论协会主席、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四川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学评论》《读书》等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辩证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部重点课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等,参与主持中央宣传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基金重点委托项目《文化体制改革与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等课题。五次获省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省第二、第三届文学奖,巴蜀文艺奖二等奖,全国影评奖,省文艺评论奖,省高校教学成果奖。
刘彦武,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授、《党政研究》常务副主编,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在《光明日报》《理论前沿》《文化产业导刊》《中华文化论坛》等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独著《发展文化学——一门建设中的学科》(获省三等奖),合编、参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机关文化建设新论》《文化四川——文化体制改革与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专著。社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成员。
付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思想、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工作。曾出版《刘伯承军事思想的实践与理论》(合著)、参与撰写《邓理论史》(四卷本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卷本专著)等多部专著,发表论文十余篇。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社科基金成果三等奖,四川省二、三等奖等全国性、省部级奖励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视角,似乎相当聚焦于“社会主义”这一核心概念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影响。我个人对这方面一直抱有很浓厚的兴趣,总觉得“社会主义”这三个字,在很多时候,都被赋予了过于宏大或抽象的意义,而在具体的乡村生活中,它究竟是如何落地生根,又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文化活动中的,这才是最引人遐想的部分。我特别想知道,在书作者李明泉的笔下,那些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比如集体主义、共同富裕、人民主体地位等等,是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文化建设举措的?例如,是否体现在村庄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是否体现在村民的集体文化参与和组织中,又或者是在乡村教育和价值观的传播上?我脑海里勾勒出一些画面:可能是某个村庄,大家齐心协力修建了村史馆,记录着共同的奋斗历程;又可能是某个社区,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展现着村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还可能是通过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让大家在文化发展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度。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方面,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来呈现,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让我看到社会主义精神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真实生命力。
评分我对书名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个提法,一直有着一种特别的关注。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关于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一种价值导向和精神塑造的过程。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解读和践行“社会主义”这一理念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的。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在党的领导和方针政策指引下,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如何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又如何凝聚乡村的力量,共同迈向美好生活的。我想象着书中会包含大量的实践案例,比如,如何通过集体经济的壮大来支持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何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来丰富农村的精神生活,又或者是如何在乡村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具有社会主义精神的新农村,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李明泉这个作者的名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研究细节充满了好奇,很想知道他的独特见解和深入的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田野的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乡村生活和文化变迁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农村的文化,是最贴近土地,最富有人情味,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根脉的。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从“田野的风”这个充满诗意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个宏大的课题的。我期望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在广袤的田野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像春风一样,悄悄地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农民们的心灵,塑造着乡村的文化风貌。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可能是在村头的广场上,村民们载歌载舞,展现着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可能是在乡村学校里,孩子们在快乐地学习,汲取着知识和文化的养分;又可能是那些古老的村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保留着独特的文化基因,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化是如何生根发芽,又如何茁壮成长的,也期待作者李明泉的独特视角和深入分析。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朴实的封面和书名吸引住了。“田野的风”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泥土的芬芳和乡村的质朴,让人仿佛能闻到稻香,听到蛙鸣。我一直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很感兴趣,尤其是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焕新。这本书从“文化建设”这个角度切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在广袤田野上,如何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去滋养乡村的文化土壤,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活力,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场景,比如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孩子们在乡村学校里接受的生动教育,以及古老民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特别是“李明泉”这个作者名,让我对其研究的深度和视角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我非常想知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风究竟吹来了怎样的文化气息,又将孕育出怎样的美好未来。
评分读到“田野的风”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那些在广袤农村大地上传播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种子。我一直觉得,农村的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填补物质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滋养人心,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强的文化认同感。我猜想,这本书会探讨很多关于如何让农村文化“活”起来的议题。比如,如何挖掘和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乡村传统文化,如何让它们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表达方式?又比如,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我脑海中闪过很多画面,可能是老艺人们在村口教孩子们唱地方戏,可能是农民们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又或者是年轻人用新媒体的方式记录和传播家乡的美丽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让那些“田野的风”不仅仅是吹过,更能真正地播撒下文化的力量,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李明泉这个名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研究内容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