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梵学探幽
定价:56.00元
作者:李南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202008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梵学探幽--印度文化论集》为南亚研究丛书之一,是作者李南有关印度文化方面的论述集著。由文学篇、宗教神话篇、杂篇三个章节组成。文学篇介绍了有关印度马拉雅拉姆语长短篇小说,论述了《罗摩功行录》中罗摩的形象,《罗摩衍那》与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罗摩衍那》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等。宗教神话篇是本论集的重点议题,由试论阎摩的源与流,道教与密教中的女性崇拜,论度母等诸多专述论题组成。杂篇作为论集收束性质的数篇散记,讲述了一些有关研究印度文化方面的人和事。
目录
一文学篇
马拉雅拉姆语长篇小说的奠基人
印度马拉雅拉姆语短篇小说一瞥
试论《罗摩功行录》中罗摩的形象
漫谈《罗摩衍那》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罗摩衍那》与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
小说《向导》译后记
诗苑撷英――论印度两大史诗中的民主思想萌芽――读刘安武教授著《印度两大史诗研究》有感
二宗教神话篇
试论阎摩的源与流
道教与密教中的女性崇拜
论度母
试论女神
从婆和婆吒著梵文《胜乐轮注》写本看密教的哲学思想(一)
从婆和婆吒著梵文《胜乐轮注》写本看密教的哲学思想(二)
《(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引言
略论印度密教的真言咒语
印度河流域文明与吠陀时期的女神
佛教密乘女性神佛
论佛教身体曼荼罗
论无首女神
梵文金刚乘典籍
《胜乐根本续》及其注疏研究
略论《喜金刚本续》
《胜乐根本续》与《喜金刚本续》的神佛体系
略论金刚萨?
三杂篇
恩师仙逝,风范长存
蒋忠新家的长明灯
基于语文学与文献学的欧洲佛教研究
访印散记
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李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优SHOU*选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梵巴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指导教师:季羡林教授。研究方向:印度语言文学宗教,梵语佛教文献学。参与印度梵文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翻译,该书2008年初获首届中国出版奖;专著《“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很好科研成果三等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梵学探幽”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意味,它暗示着对一个古老而深邃领域的探索。我一直对印度哲学和宗教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超越现代文明的智慧。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深入了解梵学一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希望这本《梵学探幽》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进入梵学的殿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期待它能够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比如“梵”与“道”的异同,以及“心”的本质等,让我这个初学者能够逐步理解。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在一些重要的哲学流派,如数论、胜论、弥曼差等,以及印度教早期神话传说方面,提供一些生动有趣的介绍,让我感受到梵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述,避免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让我能够沉浸在其中,体会那种古老智慧的魅力。
评分这本《梵学探幽》的编辑团队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从装帧设计上就能窥见一斑。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米黄色,古朴而不失雅致,正中间的烫金“梵学探幽”四个字,笔力遒劲,仿佛自带梵音缭绕的神秘气息。纸张的选用也相当考究,是那种略带韧性的哑光纸,触感温润,翻阅时不会有刺眼的亮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排版方面,采用了经典的宋体字,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和段落间距也设置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流畅舒适,没有丝毫拥挤或空旷之感。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配的插图,或是古代壁画的精美复原,或是寺庙建筑的鸟瞰视角,或是佛教造像的细节特写,都选取得极为贴切,不仅增加了书的可读性,更直观地展现了梵学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些插图的处理也十分精细,色彩还原度高,细节纹理清晰可见,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感受梵学文化的魅力。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在细节上做到极致的书籍,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它的物质呈现,都体现了出版方严谨的态度和对读者的尊重,让人在拿到它的时候,就已经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对佛教思想的源流和发展颇感兴趣,特别是涉及到印度古代哲学和宗教体系的部分。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看到这本《梵学探幽》时,立刻就被它所吸引。尽管我对梵语本身并没有深入研究,但“梵学”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智慧的联想。我对书中所探讨的,诸如早期吠陀经典的解读,奥义书中的哲学思辨,以及佛教如何从婆罗门教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过程,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清晰脉络和深入分析,了解其核心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交锋。同时,我也对梵学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传播,以及它对周边文化,尤其是东亚文化产生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梳理和理解这一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惑,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这个出品方给吸引的。这个出版社在学术著作的出版方面,一直享有盛誉,出品的书籍往往内容严谨、考证详实,是值得信赖的学术资源。因此,当看到他们出版的《梵学探幽》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了我的购书清单。我深知,对于“梵学”这样涉及语言、哲学、宗教、历史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领域,非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是难以驾驭的。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个权威、全面、系统地梳理梵学发展脉络的学术成果。我期待它能够对梵学最核心的概念,如“梵”(Brahman)、“我”(Atman)、“业”(Karma)、“轮回”(Samsara)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并追溯其在不同哲学思潮中的演变。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对梵语的语法、词汇以及其在古代印度文献中的应用有详尽的介绍,为我理解原始文献提供必要的语言学基础。
评分我最近在学习一些关于比较宗教学的知识,而印度古代的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无疑是绕不开的重要环节。我了解到,梵学是理解这些思想体系的钥匙,它涉及到印度哲学和宗教的根源。我希望这本《梵学探幽》能够帮助我梳理出婆罗门教与佛教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特别是佛教在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吸收、改造甚至批判婆罗门教的思想元素的。我特别想了解,像“轮回”、“业报”、“解脱”等这些核心概念,在婆罗门教和佛教中是如何被理解和阐释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连续性,又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差异。此外,我也对早期印度社会结构,如种姓制度,以及这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了梵学和佛教思想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洞见,对我个人的学习将非常有益,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