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千家诗(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评本) |
| 作者 | 王星 注评 |
| 定价 | 28.0元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480552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国学经典丛书》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30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已经出版过的版本,由专家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读本。 《千家诗》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全书共22卷,录诗1281首,都是律诗和绝句。本书由王星编注,精选律诗和绝句200多首,对所选诗歌进行了注释和评析。 |
| 作者简介 | |
| 王星,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唐宋诗词。主持项目有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湖北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等。参加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在《文学遗产》、《文献》、《甘肃社会科学》、《湖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编了《宋才子传笺证》,《唐宋诗词教程》等专著与教材。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href='#' target='_blank'> 国学经典丛书·名家注译本 |
| 文摘 | |
| 千家诗卷一〓五绝国学经典丛书千家诗 春晓①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③ 【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知多少:不知有多少,极言落花之多。 【评析】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他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他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漫游吴越。但在人人向往功业的盛唐,他也曾在开元十二年(724)往洛阳求仕,开元十六年(728)进京考进士,不第后还乡。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荆州长史,他也曾被招致幕府,后仍返回家乡做隐士,不久即因背上长毒疮而死。李白盛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孟浩然即使并不像李白所赞,是个一心一意的高洁隐者,但终究对仕途不够积极,更难以去奔去竞。如果还多活些年,也许还是会像陶潜一样,终生归隐田园吧。在他的心灵中,对高洁的追求始终强过世间的奔竞之心。 这首《春晓》,一题作《春晚绝句》,大约是写于快到晚春的时节。诗歌写春日晨起时的感受,一夜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外面到处都是鸟儿清亮的鸣叫之声,春天是多么的美好呀!然而昨夜,却下过雨,在沙沙的风雨声中,不知有多少美丽的花儿被吹落了!诗人敏锐而细微的心灵感受,通过这首精美的诗句定格下来,传达到我们的心中。 这首诗应该是没有经过什么特别的构思,只是从作者纯净的心间自然流淌出来的。诗人准确抓住了清早醒来突出的鸟声,而且是“处处闻啼鸟”,无限的春光通过听觉而得以充分的展现。又从听觉入手,引入昨夜似乎有风雨之声,而深深感慨“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这是一首听出来的诗,以听觉和联想为主是它大的一个特色。 比起“春晚群木秀,关关黄鸟歌”、“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中的鸟声更单纯、更突出、更清亮,更能唤醒我们曾经有过的听觉感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无限春光和勃勃生机。所以尽管后面有“花落知多少”的深深感慨,我们却不会有“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悲伤,后者更多引发的是一种身世之悲,一种负面的情绪,而这里却是让我们深思生命与美的易逝,而更加热爱生命。 访袁拾遗不遇①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②。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注释】①袁拾遗:袁瓘(guàn),襄阳人,后移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唐玄宗时曾任左拾遗。拾遗:唐代谏官名,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从八品上。②江岭:指长江、五岭一带。五岭在湖南、江西与两广、福建交界处。流人:判罪被流放的人。 【评析】袁瓘是襄阳人,喜爱剑术,是孟浩然的老乡兼好友,后迁居到河南睢阳,孟浩然到洛阳曾专程寻访袁瓘,而当时袁被贬官岭南,故此诗一题《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后来袁瓘遇赦而归,授官太祝,孟浩然写有《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孟浩然终曾在长安与袁瓘重逢,而袁瓘不久调任赣县尉,孟浩然写了《送袁太祝尉豫章》诗,可见两人交往时间很长,友谊很深。 这首诗写他特意到洛阳去拜访老友,千里来访,也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友谊,或许还有其他的期望,然而从两人的交往来看,这次寻访应该主要出于友情。不带其他目的、纯情的交往是多么美好,尤其是当人们成年了,进入社会之后。 但当他找到那里时,却得知朋友被流放江岭。专程寻友不遇,诗人当然十分失望,但朋友不是去旅游了,而是获罪贬官流放了,所以诗人并没有在诗中多表达失望情绪,更多的是对朋友的关心和同情、安慰和祈盼。但这些,都说得十分委婉、平淡。“我到洛阳来访你这个大才子,你却被流放江岭一带了。虽然听说岭南的梅花开得要早一些,但哪里比得上这洛阳的春天呢!”洛阳是繁华之都,牡丹名动天下,春色格外美好,他多么盼望能和好友在洛阳的春天里重聚呀。“何如”二字,包蕴丰富。 诗人孤独地来,在不遇的失落中以平淡的语言诉说着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然后又孤独地离去,如果不是他留下的这首诗,谁能看到貌似平淡的诗人深情重情的那一面呢?真正的朋友总是尽力不给你负担,却总是淡淡地牵挂、思念、同情帮助着你,尤其是在你失意的时候! 闻一多先生曾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读这首诗歌时,我们也仿佛看见了闻一多先生所描绘的孟浩然。 …… |
| 序言 | |
| 国学经典丛书千家诗总序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从先秦的《诗经》《易经》,晚周诸子,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骚体诗、汉乐府和辞赋,六朝骈文,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滋养着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秩序。中国文化的基调,总体上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当然也是指导人生的。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还是先民传唱的诗歌,屈原的忧患行吟,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理想境界。尤其是四书五经,更是中国人的常经、常道。这些对当下中国人治国理政,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典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已经出版过的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 前言 一 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华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和文化总是有些隔膜,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放牛娃,其隔膜更甚。大约是读到中师的时候,才听到一位老师提及,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有四种——“三、百、千、千”。当时只知道“三”是《三字经》,“百”是《百家姓》,“千”则是《千字文》,但还有一个“千”,却不太清楚。那时也没有电脑网络,不可能“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当然,也怪自己“不求甚解”、“不敢上问”。 进入大学的个学期,我的伯父,一位始终有着忧国忧民情怀、靠自学考上大学的五十年代的大学生,给了两本书让我拿去读。一本是红色封面,题目可能是《诗抄》或者《革命诗抄》,是1976年广大人民在广场自发悼念总理的诗歌集。当时读来热血沸腾,至今还记得其中一首:“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后来他又引导我阅读了、孙中山、毛的传记等等。那种感觉,和读父亲买给我的、也是我的本图书——《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故事》时的感觉很相似,对于行侠仗义、救世济民很是向往。 还有一本,就是一个旧的石印本的《千家诗》,这时才恍然大悟,那还有一个“千”,就是《千家诗》。一首首依次读来,走过了诗中的春夏秋冬,渐渐对古诗有了些领悟和兴趣。于是裁了一个小本子,将自己觉得好的诗歌抄下来,带在身边,随时背诵。想想后来的人生道路,多少与此有些关联吧。只是经济大潮涌动起来,后面的十来年,虽然还在读古书读学位,心却不再沉静,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为了两个字:“谋生”。 不想,去年年底时,教研室领导找到我,说出版社要出一套古代文化经典的评注本,其中《千家诗》一书还没有落实,希望我能接下这个任务。虽然还有很多事很多压力,我终接下了这个任务,大约是因为和《千家诗》有一份未了之缘吧。 二 早的《千家诗》名字很长,叫《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据说是南宋后期号称一代文宗的大诗人刘克庄编选的。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故这本诗选又称《后村千家诗》,简称《千家诗》。全书共22卷,分时令、节候、气候、昼夜、百花、竹林、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乐、、昆虫、人品14门,133类,442目。收录作者368人,录诗1281首,都是律诗和绝句,多选唐宋人作品。这本书未被收入《四库全书》,但清代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刊行的《楝亭十二种》中收录了此书,这时离此书的诞生近四百五十年。又过了大约九十年后,清代学者阮元花几十年心血收集、编纂、抄录成一套共175种古籍的丛书,嘉庆皇帝赐名《宛委别藏》,也收录了这本书。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东海文艺出版社将此书简称为《千家诗评译》出版,杨鸿儒校订,有标点和简明注释。1986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又以《后村千家诗校注》的名称出版,胡问侬、王皓叟校注。这一年,离此书的诞生已经七百多年了。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刘克庄的《后村千家诗》因为篇幅过大,流传并不广。好在古人早已意识到这一点,据传南宋末年谢枋得(1226-1289)以刘克庄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为底本,从中精选出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共百余首,编成《重定千家诗》,被福建建阳书坊大量刊刻,成为儿童蒙学畅销书,影响极为深广,甚至影响到明代皇家教学。北京图书馆馆藏有明彩绘插图本《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一卷,用明代内府专用加厚皮纸抄写,收七律三十六首,每首依原韵和诗。版式为上图下文,其中金色的线条和画幅,用真金粉描绘。据专家考证,这是明末宫廷内供皇太子们学习的读本。 明末清初,江西临川人蒙学大师王相,有感于通行本《千家诗》只有七言的不足,又在《后村千家诗》的基础上选录五绝和五律,编成《新镌五言千家诗》,又称《五言千家诗》。据“他乡临川人”的:王相,字晋升,号讱庵,江西临川人。祖籍山东琅琊,故其作品往往署名琅琊王相。他是清朝学者、蒙学家,编辑和注释过多部蒙学书籍。如《新镌五言千家诗》、《女四书》(刊刻于明天启四年1624)、《三字经诂》(撰于康熙五年1666)、《百家姓考略》等。经他编辑的蒙学著作在明末广为流传,更成为清代蒙学经典。 王相还为署名谢枋得的七言《千家诗》作注,题为《增补重订千家诗》。虽然此前的《千家诗》选者是否为刘克庄和谢枋得,还有争议,但可以确定清代流行的五言和七言《千家诗》是经过王相编注的。推测编定的时间,可能在康熙五年(1666)前后。 后来,坊间把五言和七言《千家诗》合印在一起,总称《千家诗》,成为后代为流行的本子。一般所谓《千家诗》,都是指这种合刊本。全书共四卷,选七言绝句94首,七言律诗48首,五言绝句39首,五言律诗45首,共计226首(也有本子为224首),多为唐宋两代诗人的名篇佳作,唐代六十五家,宋代五十二家。选诗多的是杜甫,共二十五首。 此时,《后村千家诗》已走过四百多年的历史,而这合刊本《千家诗》,流传至今也有三百四十多年。此后又过了大约一百年,蘅塘退士孙洙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成《唐诗三百首》,此书一出即风行海内,影响不仅限于蒙学,也是唐诗的通行选本,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广的诗词选集。而《千家诗》则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仍然断续有人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曾有两个《千家诗》的出版高潮。如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兴勤、杨侠注的《千家诗新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哲永著的《千家诗评注》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出的《千家诗》版本更多,并出现了全解,名家讲解,注音、绘图等各种版本,还有一些出于网络作家,其中不乏精品。如成松柳的《名家讲解千家诗》,中华书局张立敏注的《千家诗》,李梦生的《千家诗全解》,邓启春的《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千家诗》,李淼的《国学一本通:千家诗》(彩图全解),江湖夜雨石继航先生的《千年霜月千家诗》等,此外还出现了袁行霈先生的《新编千家诗》等。可以想见,走过了七百多年的《千家诗》,已经成为经典,再不会走丢了。 三 《千家诗》之所以能长期流传不衰,并在当今阅读经典的潮流中再次辉煌,大约有以下一些原因:,所选篇目数量适中,全书二百多首,篇幅不大,便于携带和吟诵。第二,《千家诗》比较亲民、比较平民化。所选大多是唐宋名家名作,但没有门户之见。作者既有帝王将相、名人学士,也有平民百姓,和尚、牧童、无名隐士,近似于一个草根选本。第三,只选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篇幅短小,易于记诵。所选诗歌大多内容浅近,语言平易,而律诗绝句原本音韵铿锵,故而非常适合青少年和初学者的诵读学习。第四,《千家诗》的篇目基本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编排,诗中景物、诗人情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读后给人一种特别鲜明的季节感,很能调动读者的生命体验,这是绝大多数选本都不具备的。 但作为旧时代的选本,《千家诗》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应制诗与酬和诗较多。个别诗歌艺术性、思想性不强。此外五言绝句也较少,只有39首。 因此,我们这本《千家诗》注评本,在旧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增删。除保留了几首应制诗、当值诗作为标本,删除了一些应制之作和艺术性不太高的作品;也因原选杜甫诗数量过多而删除了杜甫的几首作品。增加了一首七言绝句和16首五言绝句。这些五言绝句都为唐宋人作品,以宋人名篇为多,正是旧本《千家诗》五言所缺少的。所增诗歌,仅《除夜宿太原寒甚》一首,为明代于谦作品。一则此诗是除夕所作,适合做五言收尾。二则于谦为民族英雄,理当以诗存人,加以表彰。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改编,涉及诗歌的排列位置、错误更正、篇目合并等方面。总之,本书在保留传统版本《千家诗》优点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更正还原,增删评议,力求推陈出新,使该版本具有如下特色: 一是合理增删,保持整体平衡。本书对原本《千家诗》删除的并不多,保留了原选作品二百多首。我们只是对有些诗作进行了合并处理,将原本同题或相关的诗歌放在一起解释。如卢梅坡两首《雪梅》诗合并;玉堂当值诗单篇注释了白居易的《直中书省》一首,周必大的《入直》和洪咨夔的《禁锁》都放在了评析中。还将一些原本所选的诗作放到了附录中。而本书增加的诗歌主要是五言绝句,正可弥补原本五绝偏少的缺憾。本书单独评析诗篇共217篇(个别诗歌一题之下或有两篇),其中五言绝句52篇,七言绝句85篇,五言和七言律诗均为40篇,篇目分布较为平衡。 二是多种途径,扩大本书容量。本书除将部分原选诗作保存在附录和评析中,还尽量引用与所评析作品相关的诗词作品,并尽量引录全篇,以便于读者领悟理解所选诗歌并扩大视野。据粗略统计,本书收录诗词超过310篇。 三是调整位置,使顺序更合理。本书保留了《千家诗》按一年四季编排的独特体例特点,但对有些诗作顺序进行了调整,新增诗歌也大致按时间顺序插入。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前到了夏季部分,王维的《红豆》放在春季部分等等。 四是吸收众长,力求注析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并重。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广泛吸收前人的成果。评析部分力求在准确解读诗作的基础上,既搜罗万象广泛征引,又新颖独到坚持己见,希望既利于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原诗,又有助于读者独立见识和创造发散思维的培养。力求做到知识正确,思想正大,情感高尚和并不失趣味性,避免有些《千家诗》解析过于个性化的偏颇。其中一些篇目的解读,如王安石的《梅花》、皇甫冉的《婕妤怨》、王质的《灯花》、卢竹坡的《雪梅》、李朴的《中秋》等篇目,均含有编注者深入研究后的独到见解,或能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此外,对原本《千家诗》简化或弄错的诗题、作者等,我们或进行了改正还原,或在注释评析中予以了说明。为帮助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我们还对部分作品做了编译,或韵或散,不拘形式,力求对读懂诗歌有所帮助。对一些生僻字,我们也加注了拼音,以便于读者阅读。 在写作过程中,本书参考了大量前贤今人的著作,以及大量网文资料,其中重要参考者均在附录和行文中提及,以表示尊重。但因篇幅和个人精力等原因,没能一一注明来源,特表歉意。除了署名编注者外,门下研究生龚敏同学、编注过程中认识的网友太原绎逖女史也参与了本书的部分写作。同事邹福清副教授提供其编注的《名家解读唐诗三百首》书稿以作参考,责编曾莉女士多次交流、审阅书稿、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者袁行霈先生在他主持编写的《新编千家诗》前言中曾说,编选《新编千家诗》“是一件积德的事情”,但愿我们这本小书也能为读者们阅读经典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如能有一些启迪,那就是我们极大的荣幸!但正如明人何宗曾所指出的:“夫注杜者,求之太深,则言非事实;质之太浅,则趣乏悠长;未必尽能得杜之情,而观者难焉。”(明何宗曾《〈杜律测旨〉后跋》),注析杜甫诗歌如此,注古诗莫不如是。加之编注者才疏学浅,成书匆促,其中错漏定然不少,敬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以待有机会时再做修改。 王星龙雨 2015年3月23日 记于望江楼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