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智库是怎样炼成的?—国外智库国际化案例研究 | 作者 | 柯银斌 吕晓莉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4196552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选取国际上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成长模式的10家智库进行深度个案研究,力图挖掘出国外智库获得高度国际影响力的经验,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参考。这10家智库包括:成立于1927年,数年排居世界各大智库排行榜的美国老牌智库典范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成立于1950年,以“阿斯彭思想节”闻名于世的美国精英智库阿斯彭学会(Aspen Institute);成立于1965年的日本老牌企业型智库野村综合研究所(野村総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于1966年,以对全球安全问题的独立性评估而享誉世界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SIPRI);成立于1989年,主要从事减少武器使用、减少暴力冲突、促进安全合作等领域研究的英国更安全世界(Safer World);成立于1989年,定位于连接学界、商界和政界“桥梁”的全美亚洲研究所(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简称NBR);成立于2002年的学术与官方身份并行的智库挪威人权研究中心(The Norwegian Centre for Human Rights,简称NCHR);成立于2005年的美国学院型智库印度中国研究所(The India China Institute,简称ICI);成立于2007年的泛欧洲性的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简称ECFR);成立于2008年的新兴智库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The As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每个智库均有详细的案例展示,并附带专家点评,对其发展、特色及启发意义予以分析总结。 |
| 作者简介 | |
| 柯银斌,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兼高级研究员、《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察哈尔公共外交丛书》副主编、《察哈尔外交与国际关系丛书》副主编、《察哈尔快讯》主编,第十一届张家口市政协委员。兼任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世界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战略、跨国公司与国际关系、公司外交。 吕晓莉,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 |
| 目录 | |
| 001〉总论国外智库成功的“3 5”法则 017〉章思想的力量:布鲁金斯学会 035〉第二章人文精神的传播者:阿斯彭学会 058〉第三章全球安全评估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077〉第四章企业化智库的典范:野村综合研究所 100〉第五章从社区到国际:“更安全世界”的“天生”国际化之路 122〉第六章“没有围墙的研究所”:全美亚洲研究所的战略实践 145〉第七章学术与官方身份并行:挪威人权研究中心 161〉第八章立足双边放眼世界:印度—中国研究所 185〉第九章专业的影响力: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 215〉第十章助力韩国外交:峨山政策研究院 232〉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起底全球十大智库的发展之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他山之石”!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分析方法上的创新之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和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智库国际化成功的关键因素,并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人才战略与领导力塑造”的部分,了解到吸引、培养和留住顶尖人才对于智库的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智库在人才引进政策、学术激励机制、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成功的关键要素。此外,作者对“跨文化沟通与国际关系维护”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了在国际合作中,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不同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国际关系。书中一些关于文化适应、语言能力、跨文化谈判等方面的实用建议,对于任何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组织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智库是如何从一个区域性的研究机构,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平台。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分析之透彻,让我感觉获益良多,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序言部分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本书的独特贡献。紧接着,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开始剖析智库的国际化过程。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智库治理模式”的探讨,了解到不同的智库在组织架构、决策机制、学术自由度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书中对一些知名国际智库的案例分析,例如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查塔姆研究所等,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介绍了这些智库的辉煌成就,也坦诚地揭示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转型的阵痛。例如,如何平衡研究的独立性与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如何有效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并被采纳,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智库的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持续创新和战略规划的复杂过程。读到这里,我更加期待后续章节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理解“成功”背后的真正“炼成”之道。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论据。作者在分析不同智库的国际化策略时,并没有采用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据每个智库的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量身定制式的解读。我特别喜欢关于“跨国合作网络构建”的章节,它深入剖析了智库之间如何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研究、信息共享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全球性知识联盟。书中列举了一些合作案例,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时,智库扮演了怎样的协调者和推动者角色,这一点让我深感震撼。此外,作者对“智库品牌建设与传播策略”的分析也十分精彩。我了解到,一个成功的智库不仅要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要有强大的传播能力,能够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传递给政策制定者、媒体、公众乃至其他国家的同行。书中对社交媒体、公关活动、出版物、研讨会等多种传播渠道的运用分析,让我对智库的“软实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智库作为全球知识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其国际化发展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是充满智慧感的线条和图标,仿佛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深邃而又充满启发的知识领域。书名“智库是怎样炼成的?”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探索的意味,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智库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又是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发挥影响力的?这本书的副标题“国外智库国际化案例研究”则进一步勾勒出了本书的内容方向,让我期待能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智库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ISBN号9787214196552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非常正规,内容应该有深度和价值。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智库的运作模式、战略选择、人才培养、资金来源以及它们在跨国合作、政策研究、公共外交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有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理解智库在国家软实力构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了解智库的“炼成”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特色,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在讲述不同智库的“崛起之路”时,仿佛在讲述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商业传奇故事,引人入胜。我特别被关于“新兴经济体智库的国际化挑战与机遇”的章节所打动。它深刻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智库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诸多困难,例如资源匮乏、话语权不足、文化隔阂等,同时也指出了它们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作者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展现了这些新兴智库如何克服重重阻碍,逐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一点让我对全球智库格局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书中对于“智库的伦理困境与责任担当”的探讨也十分深刻。它直面智库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研究结果的潜在误读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不仅要有卓越的学术能力,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本书让我对智库的理解,从单纯的“研究机构”上升到了“智慧的创造者”和“全球良知的守护者”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