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之战 :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 新华出版社

末日之战 :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 新华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马克斯·黑斯廷斯 闫晓峰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德国战场
  • 1944-1945
  • 末日之战
  • 新华出版社
  • 军事史
  • 欧洲战争
  • 战争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33632
商品编码:2968025705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末日之战 :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

定价:68.00元

作者: 马克斯·黑斯廷斯 闫晓峰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6633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踏足10多个国家,采访约170名幸存者,英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倾心之作!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二战结束前8个月的欧洲战事。

1944年9月,盟军相信希特勒的军队会被打败,希望战争能在圣诞节前结束。但是盟军在荷兰灾难性的空降行动、美军在德国边境与贺根森林的挫败,以及突出部战役中艰难的战况,打乱了预期计划。黑斯廷斯讲述了西线和东线两个战场的战事,并生动描绘了苏联红军进攻德国的场面。他搜集了主要参战人员的档案资料,采访了170名幸存者,让我们地了解到那些战役如何展开,以及这些战役对战争中的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士兵与平民的影响。

黑斯廷斯提出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西方盟国为了让苏联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而对其妥协吗?为何德国和苏联士兵比英美士兵的战斗力更强?尽管已胜券在握,为什么战争结束前*后几周对德国城市的轰炸仍在持续?和日本人相比,为什么血战到底的德国人是更加狂热的敌人……

本书还鲜活地描写了斯大林、丘吉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重要人物。在这部令人兴奋且具有启示意义的著作中,20世纪全球*战争中至关重要几个月的全景跃然纸上。

目录


序 言

第1章 充满希望的时代

第2章 通往阿纳姆之桥

第3章 德国边疆

第4章 维斯杜拉河的苏联人

第5章 冬季

第6章 包围德国

第7章 贺根的

第8章 突出部:一部美国史诗

第9章 斯大林的进攻

第10章 血与冰:东普鲁士

第11章 大爆发:空战

第12章 莱茵河畔的行军

第13章 德军战俘

第14章 西方世界的崩溃

第15章 我们离开时,世界将会颤抖

第16章 痛苦的结局

作者介绍


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毕业于牛津大学学院,BBC电视台前记者,英国《每日电讯报》前主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著有《轰炸机司令部》(Bomber Command)《秘密战》(The Secret War)《涅墨西斯》(Nemesis)和《绝世年代》(Finest Years)等20余部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二战题材。

文摘


序言



黎明前的黑暗:二战欧洲西线战场风云录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决定欧洲命运的西线战场,时间跨度涵盖了从盟军诺曼底登陆到最终德国投降的白热化阶段,深入剖析了这场世纪冲突的关键战役、战略决策的演变以及参战各方的独特体验。 第一部分:登陆的序曲——坚固大西洋壁垒的挑战 1944年夏,盟军在欧洲大陆开辟了第二战场,这一行动不仅是军事上的壮举,更是对纳粹德国军事机器的致命一击。本书将详细回顾“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的周密筹备工作,包括情报欺骗(如“坚忍行动”)如何成功地将德军主力牵制在错误的登陆地点。 英吉利海峡的搏杀: 我们将细致描绘诺曼底登陆日(D-Day)清晨,五大登陆区——犹他、奥马哈、黄金、朱诺和剑滩——所遭遇的截然不同的命运。特别是对奥马哈海滩的描写,将着重刻画美军第一波次部队在德军防御工事下承受的巨大伤亡与血腥的滩头巩固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战役记录,而是对个体勇气与集体意志的深刻探寻。 卡昂的泥潭与美军的突破: 登陆成功后,盟军在诺曼底地区陷入了著名的“诺曼底僵局”。本书将深入分析英军蒙哥马利元帅指挥下的英军在卡昂(Caen)争夺战中的困境,以及德军对装甲师的顽固坚守。随后,笔锋转向美军巴顿将军领导下的第三集团军,通过“眼镜蛇行动”(Operation Cobra),侧重分析美军如何利用空袭瘫痪德军防线,并最终实现对布列塔尼半岛的快速突进。这部分内容将阐明,战局的转折点往往不在于阵线的崩溃,而在于后勤补给和快速机动能力的较量。 第二部分:法兰西的解放与德军的重整 随着盟军撕开诺曼底防线,德军在西线的溃败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展开。 法莱斯口袋的绞杀: 本书将聚焦于1944年8月法莱斯口袋(Falaise Pocket)的形成与合围。这不是一场光彩夺目的歼灭战,而是一场残酷的血腥屠杀。我们探讨了盟军协调性不佳导致的战机错失,以及德军在绝境中表现出的顽强抵抗,数万德军得以在口袋关闭前逃脱,为后续的防御争取了时间。 巴黎的解放与巴顿的疾驰: 巴黎的解放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胜利,更是鼓舞了整个被占领欧洲的士气。随后,巴顿的第三集团军以惊人的速度向东推进,直逼梅塞河。本书将分析盟军后勤线被拉伸至极限所带来的战略性后果——补给瓶颈成为制约进攻速度的首要因素,为接下来的德军反扑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德意志的最后挣扎——阿登反击战 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希特勒孤注一掷,试图在盟军冬季到来前,通过一次大规模的突袭,打通阿登森林地区,割裂美英联军,迫使西方盟国重新谈判。 战术的迷雾与情报的盲区: 本书将详细解析“守望莱茵行动”(Operation Wacht am Rhein,即阿登反击战)的发动过程。不同于以往对德军装甲突击的浪漫化描述,本书侧重于德军在准备阶段遭遇的燃料短缺、天气依赖性以及盟军对德军意图的误判(如对情报的过度分析导致低估了德军反扑的决心)。 巴斯托涅的围困与坚守: 巴斯托涅(Bastogne)之战是西线防御战的典范。本书将聚焦于美军第101空降师如何在严寒、缺乏补给的情况下,坚守这座战略枢纽,直到巴顿的救援部队赶到。对“绞索行动”中德军突袭的失败原因,特别是空军优势的缺失,将进行深入探讨。这场战役标志着德军在西线战略进攻能力的彻底终结。 第四部分:跨越莱茵河与最终的胜利 阿登反击战的失败,使得德军在西线的有生力量遭受了不可逆转的损失。盟军开始为最终渡过莱茵河的行动做准备。 鲁尔区的围歼战: 本书将描述盟军如何系统性地围剿鲁尔工业区的德军集团,这是德军战争潜力的最后堡垒。重点分析了盟军利用空地协同作战,对德军工业和交通网络实施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德军在兵力、装备和士气全面崩溃下的挣扎。 架桥的竞赛与帝国的黄昏: 对雷马根(Remagen)的卢登道夫桥(Ludendorff Bridge)的争夺,是战争后期戏剧性的高潮之一。本书将描述美军意外夺取桥梁后,德军全力试图摧毁它,以及盟军在桥梁被毁前,利用浮桥快速建立的超越莱茵河的桥头堡的战略意义。这标志着战争的重心正式转移到德意志腹地。 柏林的阴影与最后的抵抗: 西线战事的终结,发生在盟军推进至易北河附近,与苏联红军会师之际。本书将收录关于党卫军残余部队和“人民掷弹兵师”在德意志本土的绝望抵抗,以及盟军对纳粹政权核心区域的逐步瓦解过程。战争的结束,并非伴随着欢呼,而是渗透着对被战争蹂躏的欧洲大陆未来的深切思考。 本书旨在通过对战略、战术和人性的多维观察,描绘出二战西线从登陆到终结的复杂画卷,揭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这无疑是二战最关键、最惨烈的收官阶段。我一直在思考,在这场倾尽国力的“末日之战”中,德国的决策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他们的军事部署是否还有可取之处,又为何会屡屡失误。更让我好奇的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普通德国民众是如何度过那段炼狱般的时光的?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战争颠覆的?书中是否会描绘一些感人至深或者令人扼腕的个体故事?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平民视角下的战争,那些在轰炸中躲避、在物资匮乏中挣扎、在政治宣传中迷茫的普通人。新华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有了较高的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让我对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深沉的色调和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单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在史料考证上的严谨和对那个时代人物命运的深刻关怀。从目录的编排来看,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战役复述,而是试图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944-1945年这个关键时期德国战场的复杂性,比如提及了“政治博弈”、“经济崩溃”、“民众生活”等侧面,这让我对书中对战争背后社会层面的描写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普通士兵视角和家庭情感的内容,因为我认为战争最残酷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这些个体叙事中。新华出版社的出品,在品质上我还是比较放心的,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场深入人心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不仅仅是宏大的战役,更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个体命运。

评分

初见这本书,就被其沉稳而富有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末日之战”四个字,似乎就概括了1944-1945年德国战场上那种近乎绝望的挣扎和最终的覆灭。我对那个时期德国军事策略的演变,以及它在东西线战场上面临的巨大压力非常感兴趣。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那些在最后关头做出关键决策的指挥官们,他们的考量是什么?又是什么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当然,除了宏大的军事对抗,我更希望能够窥见战争对德国社会和普通民众的影响。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社会结构是如何崩塌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是恐惧、是麻木,还是仍然存在着不屈的抵抗?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超越纯粹战史的视角,展现出那个时代德国社会的多棱面貌。新华出版社的出版,也让我对其内容的学术性和可靠性有了基本判断,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丰富而深刻的历史解读。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装帧,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块承载着沉甸甸历史的砖石。书名“末日之战”就极具冲击力,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则精准地锁定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最后阶段。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读那段历史的著作,特别是关于德国士兵在最后关头的挣扎与绝望,以及普通民众在战火纷飞中的生存状态。这类书籍往往能更深刻地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远非单纯的军事战术描写所能比拟。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那个时代德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包括那些在绝望中仍试图维系一丝尊严的人们,以及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前行的个体命运。新华出版社的信誉,也让我对本书的质量有了初步的肯定,期待它能为我带来一次震撼人心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张力,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这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也是最惨烈、最错综复杂的时期之一。作者选择的这个时间跨度,预示着本书将聚焦于德国由盛转衰、最终走向覆灭的这段关键历程。我很好奇书中将如何描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比如“突出部战役”或“柏林战役”的细节,是否会加入一些鲜为人知的战术部署和指挥官的决策分析。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战场之外的图景,比如盟军的战略意图、苏联的推进速度,以及德国国内民众的反应和抵抗。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终结,这本书是否会触及战后的德国社会,以及这段历史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新华出版社的出版,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段历史认知上的某些空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