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墨主编的《行书名品(上)(精)》精选历代 名家精品行书力作,合为一集,荟萃二王、虞世南、 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等诸家行书代表作 。书风或厚重古朴、或妍丽娟秀,笔法精妙,风神超 迈,件件堪称精品。本书图版高清,墨色古淡,宜于 观赏临摹,无论对初学者还是书法专业人士,都是案 头不可或缺的经典法帖。
晋·王羲之
《兰亭序》(神龙本)
《快雪时晴帖》
《姨母帖》
《大道帖》
《二谢帖、得示帖》
《丧乱帖》
《孔侍中帖》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集王圣教序》
晋·王献之
《廿九日帖》
《鸭头丸帖》
《中秋帖》
《东山松帖》
《鹅群帖》
《地黄汤帖》
《舍内帖》
晋·王珣
《伯远帖》
唐·欧阳询
《卜商读书帖》
《仲尼梦奠帖》
《张翰帖》
唐·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唐·陆柬之
《文赋》
唐·李世民
《温泉铭》
唐·李邕
《麓山寺碑》
《云麾将军碑》
唐·李隆基
《鹡鸰颂》
唐·李白
《上阳台帖》
唐·颜真卿
《祭侄文稿》
《争座位帖》
《让宪部尚书表》
《祭伯父帖》
《湖州帖》
《刘中使帖》
唐·柳公权
《蒙诏帖》
《谢紫丝靸鞋帖》
《圣慈帖》
《伏审帖》
《奉荣帖》
这本《行书名品(上)(精)》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雅致的韵味,浅米色的纸张带着一丝复古的质感,烫金的“行书名品”四个字,在光线下流转着低调的光泽,仿佛预示着里面收录的都是经过岁月沉淀的艺术瑰宝。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分量让人安心,印刷的精良程度显而易见,每一页纸张的厚度都恰到好处,不会轻易透印,翻阅时也没有廉价的“沙沙”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柔和的纸张摩擦声,让人心生敬意。我尤其喜欢它装帧的方式,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锁线胶装,开合自如,即便反复翻阅,书脊也不容易出现裂痕,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鉴赏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装箱的盒子也设计得颇为用心,厚实且有内衬,确保了书籍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也为日后的收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单是这份沉甸甸的体量和用心的包装,就足以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期待,仿佛已经能闻到宣纸和墨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是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尤其是对于艺术类的书籍,印刷的清晰度、色彩的还原度,以及纸张的触感,都直接影响着我的阅读体验。《行书名品(上)(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每一笔每一画都清晰可见,墨色的浓淡、笔锋的起伏,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仿佛原作就在眼前。我曾尝试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连纸张纤维的纹理都似乎能感受到,这是一种何等精湛的印刷工艺!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纸张、墨色的表现力都捕捉得非常到位,即便你是在不同光线下翻阅,色彩也不会出现偏差。这种极致的印刷,不仅是对原作的尊重,更是对读者的一种视觉享受,让我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房,与历代书法大家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评分作为一个对书法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又总觉得门槛有些高的普通爱好者,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行书名品(上)(精)》在编排上非常人性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涩难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行书的世界。一开始,它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窥见行书之美;接着,它又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步带你走进这座艺术的殿堂。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经典字体的演变过程的解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同一个字在不同书家笔下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笔法技巧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而且,书中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难度,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欣赏书法的艺术本身。
评分初次翻阅《行书名品(上)(精)》,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几幅字帖,而是以一种梳理的姿态,将行书艺术的发展脉络徐徐展开。从早期书家笔下的灵动飘逸,到中晚期名家技法的精进与变化,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每一幅作品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严苛的考量,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精品。欣赏的过程,就像是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每一件作品的介绍,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笔画结构,而是深入挖掘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书写时的心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考。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让我不再仅仅是“看字”,而是开始“懂字”,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在一本厚重的、内容扎实的艺术书籍中,实属不易。而《行书名品(上)(精)》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并非书法专业人士,但翻阅此书的过程中,我却被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部行书艺术的百科全书。从书的装帧设计到内页的排版布局,再到每一幅作品的精选与解读,都体现出一种严谨的态度和对艺术的敬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作品的鉴赏角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试图去解析每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以及书家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之处。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行书艺术的演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