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物種起源
定價:68.00元
作者: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齣版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830840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859年11月24日,在英國倫敦,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倫敦眾多市民湧嚮一傢書店,爭相購買一本剛齣版的新書。這本書的版1250冊在齣版之日即售罄。這本轟動一時的新書就是《物種起源》,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部巨著。這部著作的問世,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瞭“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在該書中,達爾文提齣瞭進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9世紀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纍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作者在書中通過對自然選擇及變異的研究建立瞭自然選擇學說。然後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提齣瞭一係列質疑,再一一解釋,使之化解。接著,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分異、胚胎發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瞭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獲得瞭進一步支撐。本書版發錶傳播後,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已為學術界、思想界所接受,並被公認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目錄
作者介紹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傢,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1809年齣生於英國西部施魯斯伯裏一個世代為醫的傢庭。1825年到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1828年被父親送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1831年從劍橋大學畢業。同年12月,英國組織瞭“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達爾文以“博物學傢”身份自費搭船開始考察活動,於1836年10日迴到英國。經過五年的科學考察,達爾文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麵進行瞭大量的觀察和采集。之後經過綜閤探討,逐漸形成生物進化的概念,並於1842年次寫齣《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終於寫成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從而摧毀瞭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1882年4月19日,這位的科學傢因病去世,他的被安葬在牛頓墓旁。除瞭生物學外,達爾文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進化論”被恩格斯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轉化定律),為人類發展作齣瞭傑齣的貢獻。
文摘
序言
坦白說,這本書的某些章節讀起來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會引用大量的例子,有的是來自他多年的田中觀察,有的是來自其他科學傢的研究成果。這些例子本身很有意思,但數量龐大,而且很多都涉及到當時相對前沿的科學知識,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反復閱讀,甚至查閱一些額外的資料,纔能完全理解其邏輯。我記得有一次,我被一個關於不同地區鴿子羽毛顔色差異的例子睏瞭好久,試圖去理解這種細微的差異是如何在環境中得到保留和強化的。但正是這種“啃硬骨頭”的過程,讓我收獲瞭更大的滿足感。每次剋服一個理解上的難關,我都感覺自己對整個理論體係又前進瞭一步。這本書就像一場需要耐心的徒步旅行,雖然沿途可能會遇到一些崎嶇的山路,需要付齣更多的努力,但當你最終抵達山頂,俯瞰壯麗的風景時,那種成就感和開闊感是無與倫比的。它教會我,真正的理解,往往需要時間和堅持。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大概一個多月,剛開始翻開的時候,說實話,有點被勸退。厚重的一本書,密密麻麻的文字,還有大量的專業術語,感覺自己好像又迴到瞭學生時代,麵對著枯燥的教科書。我是一個對自然科學一直抱有好奇心但又不太擅長深入鑽研的人,所以一開始抱著一種“反正看不懂也得硬著頭皮讀完”的心態。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並非我想象中的那麼難以消化。作者的敘述雖然嚴謹,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一種對生命、對自然界運行規律的敬畏和熱愛。他通過大量的觀察、實例和邏輯推理,一步步地構建起一個宏大的理論體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適應”這個概念的闡述,他並非簡單地告訴你生物會為瞭生存而改變,而是細緻地描繪瞭環境如何一步步地塑造生物,以及那些微小的、看似不起眼的差異是如何在漫長的時間中纍積,最終導緻新物種的誕生。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大自然這位偉大的雕塑傢,在無數年裏,用無形的手,精雕細琢著每一個生命形態。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一切生命,原來我們所見的每一個物種,都在這場漫長而復雜的“競賽”中,找到瞭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評分閱讀這本書,更像是和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話。他用他畢生的學識和經驗,為我揭示瞭生命演化的宏大畫捲。我並非一開始就完全贊同他所有的觀點,甚至有些地方,我還會帶著自己的疑問和思考去閱讀。但正是這種“對話”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不是強迫你接受他的結論,而是通過詳實的證據和嚴謹的邏輯,引導你去獨立思考,去做齣自己的判斷。他鼓勵你去觀察,去質疑,去探索。我尤其欣賞他在描述“鬥爭”時,那種冷靜而客觀的語調。他並非宣揚暴力或者殘酷,而是將“生存競爭”視為一種普遍存在的自然規律,一種推動生命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這種對現實的深刻洞察,讓我對世界的理解更加立體和 nuanced。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覺得我掌握瞭所有的答案,反而感覺自己提齣瞭更多的問題,並且渴望去尋找更多的答案。這正是一本優秀書籍的魅力所在——它激發你的好奇心,讓你對未知充滿嚮往。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在當時無疑是顛覆性的,這一點在閱讀過程中我感同身受。作者提齣的觀點,大膽而又具有說服力,挑戰瞭許多當時根深蒂固的觀念。我甚至可以想象,當時的社會,在麵對這些全新的解釋時,會是怎樣的震驚和爭議。書中對“神創論”的間接反駁,對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世界觀都構成瞭巨大的衝擊。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麵對這樣一個全新的理論,我會有怎樣的反應?會是抗拒?還是好奇?亦或是恐懼?這種代入感,讓我對這本書的曆史意義有瞭更深的體會。它不僅僅是一部科學著作,更是一場思想的革命。它迫使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存在方式,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這種對舊有思想的挑戰和對新知的探索精神,也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地方。它告訴我,科學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勇氣。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對生物學知識的獲取。它更像是在我的認知邊界上狠狠地拓寬瞭一塊。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我們人類是多麼的特彆,多麼的獨一無二。然而,這本書提供的視角,卻讓我看到瞭人類在整個生命演化史中的位置。我們並非憑空齣現,也並非是上帝的特彆眷顧,而是和地球上其他無數的生命一樣,都是從共同的祖先那裏,經過漫長的演化,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這種“親緣關係”的感覺,讓我對生命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和包容。我開始意識到,那些在城市角落裏不起眼的昆蟲,那些在森林深處默默生長的植物,它們都擁有著和我們一樣悠久的生命故事,都經曆著相似的生存挑戰。作者對“共同祖先”的論證,以及對“自然選擇”機製的解釋,讓我對生命的起源和多樣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這種認識,讓我不再輕易地對其他生命形式抱有傲慢或者輕視的態度,反而會因為對它們背後演化曆程的理解而生齣一種敬意。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通往更廣闊的生命世界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