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心理学 |
| 丛书名: |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
| 作者/主编: | 蒋存梅 杨玉芳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7545694 |
| 出版年份: | 2016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10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8.00元 |
| 实际重量: | 522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蒋存梅,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音乐学院,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音乐与语言音高加工比较、音乐情绪与意义加工等,研究对象涉及先天失歌症者、自闭症者和音高感者等人群。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NSF)和ERC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Starting Grant 多个研究项目,曾担任Cognition、Brain and Language、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Physiology and Behavior、Psychophysiology、Neuropsychologia、Scientific Reports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1 旋律知觉
1.1 旋律音高与轮廓的知觉
1.1.1 失歌症者
1.1.2 音高者
1.1.3 自闭症者
1.2 旋律知觉的神经机制
1.2.1 基于正常人的旋律知觉视角
1.2.2 基于非常规音高知觉的视角
1.3 影响旋律知觉的因素
1.3.1 语言环境
1.3.2 熟悉性
2 音乐时间知觉
2.1 音乐时间知觉的行为研究
2.1.1 时长
2.1.2 节奏
2.1.3 节拍
2.2 音乐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
2.2.1 时长
2.2.2 节奏
2.2.3 节拍
2.3 影响音乐时间知觉的因素
2.3.1 音乐速度和伴奏声部的和声
2.3.2 注意和熟悉性
2.3.3 音乐训练和工作记忆
3 音乐记忆
3.1 旋律记忆
3.1.1 音高记忆
3.1.2 旋律工作记忆
3.1.3 旋律长时记忆
3.2 音乐记忆的神经基础
3.3 音乐知觉与记忆的关系
4 音乐调性加工
4.1 音阶音级的稳定性加工
4.1.1 音阶音级的稳定性
4.1.2 音阶音级稳定性层级的知觉
4.2 音乐调性加工的研究视角
4.2.1 基于发展的研究视角
4.2.2 基于音高障碍的研究视角
4.3 西方调性音乐之外的音级层级结构加工
4.3.1 跨文化的音级稳定性层级加工
4.3.2 西方非调性音乐的音级稳定性层级加工
5 音乐句法认知
5.1 音乐句法的生成理论
5.1.1 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
5.1.2 音乐句法的生成模型
5.2 音乐句法加工的神经相关
5.2.1 音乐句法规则的知觉
5.2.2 音乐结构边界的知觉
5.3 影响音乐句法认知的因素
5.3.1 注意参与
5.3.2 音乐训练
6 音乐情绪加工
6.1 音乐紧张感的加工
6.1.1 音乐紧张感模型
6.1.2 音乐紧张感加工的影响因素
6.2 音乐情绪的知觉和体验
6.2.1 音乐情绪知觉
6.2.2 音乐情绪体验
6.3 音乐情绪知觉和体验的机制
6.3.1 音乐情绪知觉的机制
6.3.2 音乐情绪体验的机制
6.4 音乐情绪知觉的跨文化研究
6.4.1 声学特征在跨文化音乐研究中的作用
6.4.2 跨文化音乐情绪知觉的异同
6.5 音乐审美心理
6.5.1 音乐审美情绪
6.5.2 音乐审美判断
6.5.3 音乐偏好
7 音乐意义加工
7.1 音乐意义的构成
7.2 音乐内在意义的加工
7.2.1 音乐内在意义加工的脑电成分
7.2.2 N5与N400的关系
7.3 音乐外在意义的加工
7.3.1 音乐表现外在对象
7.3.2 音乐表现外在意义的神经基础
8 音乐能力
8.1 音乐能力术语的界定
8.1.1 音乐能力倾向和音乐成就
8.1.2 音乐能力
8.1.3 其他术语
8.2 音乐能力测验
8.2.1 音乐能力倾向测验
8.2.2 音乐成就测验
8.3 音乐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8.3.1 先天遗传决定论
8.3.2 后天环境决定论
8.4 音乐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8.4.1 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8.4.2 与空间和数学能力的关系
9 音乐技能的发展
9.1 胎儿期
9.1.1 胎儿听觉器官的发育及对声音的反应
9.1.2 胎儿的音乐学习和记忆
9.2 婴幼儿期
9.2.1 音高知觉
9.2.2 时长知觉
9.2.3 歌唱能力
9.3 学前期
9.3.1 音乐知觉
9.3.2 早期音乐训练的影响
9.4 青少年期
9.4.1 音乐知觉能力的发展
9.4.2 歌唱能力的发展
9.4.3 青少年期的可塑性
9.5 期
9.5.1 期音乐训练的影响
9.5.2 音乐能力的退化
9.6 老年期
9.6.1 老年期音乐训练的影响
9.6.2 毕展理论
10 音乐训练效应
10.1 音乐训练诱发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10.1.1 灰质
10.1.2 白质
10.2 影响音乐脑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因素
10.2.1 音乐训练类型
10.2.2 音乐训练的起始年龄
10.2.3 音乐训练年限与训练强度
10.3 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迁移效应
10.3.1 音乐训练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10.3.2 音乐训练对空间能力的影响
10.3.3 音乐训练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11 音乐与进化
11.1 音乐进化理论
11.1.1 音乐适应论
11.1.2 音乐非适应论
11.2 音乐进化论的判断标准
11.2.1 人类特殊性
11.2.2 音乐能力的先天性
11.2.3 音乐脑机制的特异性
12 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1 背景音乐与语言加工
12.1.1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效应
12.1.2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效应
12.1.3 影响背景音乐效应的因素
12.2 歌唱与言语障碍
12.2.1 音乐与语言的关系
12.2.2 音乐对言语障碍的康复效用
12.3 音乐与压力
12.3.1 影响音乐减压效果的因素
12.3.2 音乐偏好在音乐减压中的重要作用
索引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就能感受到编著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脉络。开篇的引言部分,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用几个引人入胜的案例瞬间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立刻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内容的组织,就像是搭建一座精密的知识迷宫,每一个转折点都设置了恰到好处的过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深入到核心理论的探讨之中。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的选取上,展现了极高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科书中常见的那些理论模型和实验结果,而是大胆地融入了许多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现实世界的具体应用场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特定音乐类型对情绪影响的分析部分,那种细致入微的剖析,简直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侧写师在工作。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日常听音乐时的感受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感觉好”或“感觉不好”,而是能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音乐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编码和解码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配色,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探索未知的氛围。拿到手里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却不笨重,长时间阅读下来手指也不会觉得疲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的大小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排布,确保了阅读的舒适度。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书页会松动脱落,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资料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坦白说,在面对一些偏理论化的章节时,我一开始是有些畏惧的。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拯救了我。那些复杂的流程图和数据分析图表,被设计得清晰明了,关键信息的标注也极其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模型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思考与讨论”的小板块,这极大地促进了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知识体系,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法论,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学术著作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但这本书却奇妙地保持了一种平易近人的温度。虽然探讨的主题是严肃的科学领域,但作者的文字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在阐述一些关键理论时,作者总是会穿插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引导我们去探讨“美”和“情感”这些难以量化的东西,在严谨的框架内寻找自由的解读空间。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既满足了考研深究的需要,又让热爱音乐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不至于感到晦涩难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