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蝗灾气候社会
定价:38.00元
作者:李钢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11114884
字数:270000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李钢专著的《蝗灾气候社会》的研究思路是从多学科集成的角度探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即首先通过全面整理与客观分析历史蝗灾记录信息,探讨蝗灾与其他灾害、危机的耦合关系来弄清历史蝗灾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明确历史蝗灾记录的古环境意义,然后通过把历史文献记载和前人的树轮、冰芯等自然载体的研究成果进行校核与集成研究,*终重现研究区高分辨率的蝗灾史和气候史,反演研究区小于等于1~10年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过程。揭示中国各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和变化规律,重点揭示历史时期特征时段,如两汉时期、中世纪时期和小冰期气候的环境变化的时间演化和空间特征,指明不同特征时期环境灾害危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内容提要
《蝗灾气候社会》: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史上三大自然灾害,蝗灾较之水灾、旱灾更甚,但论及与气候环境及社会发展之关系,蝗灾则凸显出机理复杂和研究不足的特点。为此,研究者将“以史为鉴”与“将今论古”相结合以实现“古今融通”:提出了按照飞蝗现代亚种区划收集飞蝗史料的方法,建立迄今全的中国历史蝗灾记录数据库,并据此构建不同时空尺度的蝗灾年份、等级、频数和县次序列。进而聚焦我国东部季风区,建立“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关联网络数据库,构建综合蝗灾指数,通过“面-线-点”逐步研究蝗灾的时空分布、时间序列、典型个案,揭示蝗灾大发与频发的环境意义和社会影响,后结合近现物学实验结果给出科学的生态解释。李钢专著的《蝗灾气候社会》有利于促进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助于推动历史灾害与环境变迁研究的发展,以期为探究现代“气候-灾害-社会”之动态巨系统提供历史参考和科学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蝗灾气候社会》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蝗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自然力量的压迫感。我一直对那种能够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自然事件非常感兴趣,而蝗灾无疑是其中最典型、最频繁出现的一种。想象一下,无数的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吞噬着农田,让辛勤劳作的农民瞬间颗粒无收,那种绝望和恐慌,简直可以想象。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蝗灾本身,它还把“气候”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气候变化,这个当下最热门也最令人担忧的话题,与蝗灾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气候的异常导致了蝗灾的频发?还是蝗灾的发生又反过来加剧了气候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当蝗灾这个巨大的自然灾难降临,人类社会又会如何应对?是群起而攻之,还是束手无策?社会的结构、经济的稳定、个体的命运,都会在这样的冲击下发生怎样的改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更希望它能够触及人类在面对自然危机时的韧性、智慧,甚至是愚昧与无助。李钢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这本书所探讨的宏大主题,让我对作者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他能够用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为我揭开蝗灾与气候、社会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我拿到《蝗灾气候社会》这本书,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生态系统失衡的画面。作为一个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学原理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所能提供的科学视角非常期待。蝗虫,作为一种重要的植食性昆虫,在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们的数量受到天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但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能爆发大规模的蝗灾。我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科学地解释蝗灾爆发的生态学机制?比如,哪些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水)最容易诱发蝗虫的大量繁殖?是否存在一些关键的生态阈值,一旦突破,就会导致蝗虫数量的急剧增加?它还会不会探讨农耕文明的发展,比如大范围的单一作物种植,对蝗虫种群动态产生的影响?“气候”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普遍影响。这本书会不会将蝗灾的研究置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宏观背景下?它会如何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比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是如何为蝗灾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的?而“社会”的维度,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科学层面,而是会探讨蝗灾对人类社会系统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蝗灾如何影响粮食安全,进而引发经济危机?它又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结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将生态学、气候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为我呈现一幅关于蝗灾、气候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图景。
评分《蝗灾气候社会》这本书,让我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充满史诗感的画面。我想象着,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与蝗灾这个巨大的自然力量搏斗。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宏大的历史纪录片,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将那些影响深远的蝗灾事件娓娓道来?我特别希望它能聚焦于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比如,某一场蝗灾是如何成为一个王朝衰落的导火索,或者是一次蝗灾如何迫使一个民族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和变革。而“气候”这个词,则为这本书增添了科学的严谨性。它会不会深入探讨,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天象和气候变化来预测和应对蝗灾的?那些古老的农谚和历法,是否蕴含着与气候变化和蝗灾相关的智慧?它还会不会追溯气候变化对蝗灾发生的长期影响,比如,长期的气候变迁是如何一步步为蝗灾的爆发埋下伏笔的?“社会”的维度,则让我看到了这场灾难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冲击。我想了解,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理解、应对和反思蝗灾的?它会不会探讨,蝗灾是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甚至是价值观?这本书如果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蝗灾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烙印,并洞察其背后气候的演变和社会的反响,那将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
评分这本《蝗灾气候社会》的书名,让我想起了历史课本上那些关于古代农业社会因为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动荡。蝗灾,简直就是农耕文明的“噩梦”。在那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一次大规模的蝗灾,往往意味着一场饥荒,进而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农民起义,甚至改朝换代。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些历史上的片段?它会不会从中国古代史的角度切入,讲述不同朝代在面对蝗灾时的应对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效果和局限性?我特别希望能读到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某场著名的蝗灾是如何发生的,当时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民众又是如何度过的,以及这些事件最终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更进一步,它会不会将眼光放得更广,探讨其他文明古国,比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蝗灾,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气候”这个词的加入,让我意识到,蝗灾的发生并非偶然,背后一定有气候因素在起作用。是长期的干旱,还是突如其来的高温,或者是其他复杂的因素?这本书会如何解释这些气候变化与蝗灾之间的因果关系?而“社会”的维度,则让我看到了这场灾难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摧毁,更是对社会秩序、经济基础,乃至人心士气的严峻考验。我想了解,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下,蝗灾的影响会有多大的差异?它会如何暴露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本书如果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理解蝗灾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印记,并洞察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气候动因,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拿到《蝗灾气候社会》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一些关于未来预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作为一个对未来趋势和人类挑战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洞察。在当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全球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而蝗灾,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灾难,其爆发往往与气候的异常密切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揭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可能面临怎样的蝗灾风险?它会如何分析,气候变化对蝗灾发生频率、规模和地理分布可能带来的改变?“气候”这个词,让我意识到,这本书或许会运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模型和数据分析,来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而“社会”的维度,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自然科学的探讨,更会关注蝗灾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想了解,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将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蝗灾?政府需要采取哪些政策来加强预警和防范?农业系统如何调整以提高抗灾能力?社会公众又该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管理的真知灼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挑战,那将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