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高等学校教材 电子信息)
定价:29.00元
作者:吴彦文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3021938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以及一些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CDMA、PAS、GPRS和WCDMA的特点、无线接口以及控制与管理等,并就移动通信的增值业务与应用也做了的阐述。本书结合当前我国移动通信的建设和近期发展进行编写,兼顾了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方向性,具有全面和深入的特点,是一本比较好的专业书籍,可用作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高年级的教科书以及从事移动通信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移动通信概论
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知识地图
课程学习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与意义
思考与练习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2.2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2.3 移动通信不同侧面的发展
1.2.4 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
思考与练习
1.3 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
思考与练习
1.4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4.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2 无绳电话系统
1.4.3 无线电寻呼系统
1.4.4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4.5 移动卫星系统
1.4.6 平流层通信系统
1.4.7 无线局域网
思考与练习
本章小结
实验与实践
活动1 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
活动2 建立个人成果集
活动3 协同研究课题
拓展阅读
深度思考
第2章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知识地图
课程学习
2.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2.1.1 电波的传播方式
2.1.2 直射波
2.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2.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2.1.5 反射波
思考与练习
2.2 移动信道的特征
2.2.1 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2.2.2 多普勒效应
2.2.3 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2.2.4 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
2.2.5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思考与练习
2.3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与损耗
2.3.1 地形、地物分类
2.3.2 中等起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2.3.3 不规则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2.3.4 任意地形地区的传播损耗中值
2.3.5 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及其他传播特点
思考与练习
2.4 蜂窝系统工作原理
2.4.1 蜂窝概述
2.4.2 频率复用
2.4.3 多址方式
思考与练习
2.5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2.5.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5.2 全国蜂窝系统的网络结构
……
第3章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第4章 GSM系统
第5章 CDMA系统
第6章 PAS(个人通信接入)系统
第7章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
第8章 WCDMA(宽带码分多址)系统
第9章 移动增植业务系统
附录A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B 常用英文缩写名称对照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手里已经有好几本关于移动通信的书了,但大多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数学证明,读起来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要么就是只关注最新的技术名词堆砌,缺乏对底层机制的深入挖掘。然而,手捧这本《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它独特的“平衡感”。它在描述当前主流技术标准,比如LTE或者早期4G的一些关键技术细节时,那种对技术演进历史的尊重和梳理,非常到位。它没有急于炫耀最新的技术,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上一个时代的瓶颈需要新的技术来突破,这种历史观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特别是它对物理层和资源调度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程度,让我这个已经在业内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一些过去学习时遗漏的知识盲点,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知识储备和匠心独具的编排方式,它更像是一部通信史诗的精简版,但又充满了实用的工具箱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简直就是一本为工程师量身定做的参考手册,而非仅仅是高校教材那么简单。我特别欣赏它在“应用”层面下的功夫,很多教材只停留在理论框架搭建完毕就草草收场,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实际部署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比如,在讨论切换机制时,书中不仅阐述了基于信号强度的切换判据,还深入分析了硬切换和软切换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甚至提到了切换延迟对用户体验(QoE)的具体影响指标。更让我感到实用的是,书中对于网络规划和优化的一些关键参数的设定,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法则和指导性的建议,这些往往是课堂上学不到,却在实际工作中至关重要的“非显性知识”。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刻尝试将书中学到的优化思路应用到我目前负责的一个小型网络优化项目上,效果立竿见影,这本教材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评分这本《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读起来真是让人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它巧妙地将基础理论的严谨性与前沿技术的生动实践完美融合,仿佛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一张通往未来通信世界的路线图。 书中对基础原理的阐述,比如信道编码、多址接入这些核心概念,绝非干巴巴的公式堆砌,而是通过大量贴近实际场景的案例分析,让人领悟到每一次信号从发射到接收背后的精妙算法和工程权衡。尤其是作者在讲解频谱效率提升这部分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OFDM的原理,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傅里叶变换,而是从如何解决多径干扰这一实际痛点入手,逐步引出OFDM的优势,这种教学思路非常人性化,让那些原本以为晦涩难懂的技术点,变得清晰可见,仿佛高深的技术壁垒一下子被削平了,为后续深入研究5G乃至6G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地基。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去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和内容广度印象尤为深刻,它体现了一种宏大的视野。它不仅仅关注我们现在使用的2G/3G/4G这些已经成熟的技术,而是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未来通信的发展趋势,即5G乃至更远的前景。书中对于Massive MIMO、波束赋形这些前沿技术的介绍,既有对原理的深入剖析,也对它们在未来网络架构中的潜在作用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探讨。这种前瞻性视角,使得这本书的“保质期”大大延长,它不仅是当前学习的宝典,更是未来几年内持续参考的基石。而且,书中对不同代际技术之间的继承与演进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从GSM到LTE,再到未来5G网络,技术栈是如何一步步堆叠和优化的,这对于系统性地构建知识体系至关重要,避免了碎片化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对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纵览全局”。
评分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文字表达精准且富有感染力,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刻板、僵硬的腔调。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似乎总能捕捉到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点,并提前给出清晰的解释和类比。举个例子,当涉及到复杂的链路自适应(Link Adaptation)概念时,作者没有直接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将读者轰炸,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根据路况调整车速一样,实时根据信道质量调整调制编码方案,这个比喻瞬间打通了我对该概念的理解壁垒。这种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高深技术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读者的深切关怀。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为合理,每一章都设置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回顾小结,确保读者能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闭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被引导、被支持的感觉,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