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原理与应用 9787115118400

小灵通原理与应用 97871151184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晓榆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小灵通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通信工程
  • 数字通信
  • 无线接入
  • 技术应用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18400
商品编码:296910165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小灵通原理与应用

: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万晓榆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01

ISBN:9787115118400

字数:332000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紧密结合电信行业的实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PHS的基本原理、业务,以及相关的实用技术。全书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无线本地环路的基本概念、PHS系统的基本结构与组成、PHS系统的组网方式、PHS系统的信令流程和工作步骤、PHS系统运用的关键技术、PHS系统支持的各种业务、PHS系统的优化与维护和工程实例等等。另外,本书还就当前的热点问题——PHS如何面对3G的挑战,从技术和市场两个角度做了全面的分析,并对PHS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
  本书的特点是结合实际,突出实用性,既注重基本原理的阐述,又力图反映出PHS技术一些新的发展。书中内容深入浅出、条理清楚。本书可供电信部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院校通信专业的教学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纤通信基础与实践》 第一章:光纤通信的诞生与发展 光纤通信,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基石之一,其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史诗。它的出现,不仅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输方式,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容量,将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本章将带领读者回顾光纤通信从概念萌芽到如今遍地开花的演进轨迹,深入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 1.1 电信时代的瓶颈与对新技术的渴求 在光纤通信崛起之前,电信号的传输主要依赖铜线。早期,电报和电话通过电信号在铜线上传输,其传输距离和带宽都受到严重限制。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需求的爆炸式增长,铜线通信的弊端日益凸显。信号衰减快、易受电磁干扰、信息容量小等问题,使得构建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通信网络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每一次通信技术的革新,都离不开对现有技术瓶颈的突破。电话的发明、无线电的出现,都曾是人类迈向信息时代的重要步伐,但随着信息量的几何级增长,对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的更高要求变得迫切。人们开始探索能够承载更大信息量、传输更远距离、且不受电磁干扰的新型传输媒介。 1.2 光的电磁波特性与早期设想 光,作为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远高于无线电波,理论上拥有巨大的传输潜力。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们就曾设想利用光来进行通信。例如,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就曾发明了“光话机”(Photophone),利用光束编码声音信息进行传输。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这些早期的设想大多未能实现大规模应用。其主要障碍在于如何有效地产生、控制、传输和接收光信号,以及如何克服光在空气中传输时容易散射和衰减的问题。这时的研究更多是停留在原理性的探索,距离实用化的光通信尚有距离。 1.3 激光的问世:点亮光通信的曙光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LASER)的发明,堪称是光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激光器能够产生高度单色、方向性极强、能量集中的相干光束,这为光通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想光源。与传统的白炽灯或荧光灯发出的非相干光相比,激光的光束更加稳定、集中,能量密度高,这使得其在长距离传输中衰减更小,且更容易被精确地调制和解调。激光的出现,使得利用光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输从理论走向了现实。没有激光,高带宽、长距离的光纤通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1.4 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突破 尽管激光提供了理想的光源,但要实现高效的光信号传输,还需要一种能够引导光线沿预定路径传播的介质。早期曾尝试使用空气或自由空间作为传输介质,但其损耗和方向性问题难以克服。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以高锟(Charles K. Kao)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论证,提出了玻璃纤维可以作为低损耗的光波导,能够引导光信号进行远距离传输。高锟博士的开创性工作,揭示了制造低损耗光纤的理论可能性,并预言了其在通信领域的巨大潜力。他提出了通过提纯玻璃材料,可以大幅降低光纤的损耗,使其能够用于实际通信。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后续光纤的制造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 从实验室到现实:光纤通信系统的构建 在激光和低损耗光纤技术取得突破后,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着手构建完整的光纤通信系统。这包括开发高性能的光调制器、光探测器、光纤连接器、光放大器等关键器件。光纤通信系统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光纤、光源、调制解调器、光电转换器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早期,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距离相对有限,但其优越的性能已经显现。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光纤通信系统在传输容量、传输距离、可靠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1.6 光纤通信的演进与未来展望 自20世纪70年代末商业化以来,光纤通信经历了数代的技术革新。从最初的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到波分复用(WDM)技术的出现,再到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应用,光纤通信的传输容量和距离不断刷新纪录。如今,光纤通信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长途干线网络到接入网,再到家庭宽带,光纤无处不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超低损耗光纤、新型光电子器件、更先进的调制编码技术等,光纤通信将继续推动着信息时代的向前发展,为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本章的介绍,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光纤通信发展的宏观图景,为后续章节深入探讨其原理和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章:光纤作为信息载体 光纤,这种纤细而坚韧的玻璃或塑料丝,是现代光纤通信系统的核心传输介质。它能够将光信号以极低的损耗沿着其内部路径进行引导,从而实现高速、大容量、长距离的信息传输。本章将深入剖析光纤的工作原理,理解其为何能够胜任如此重要的角色,并介绍不同类型光纤的特性及其应用场景。 2.1 光的折射与全内反射:光纤传输的基石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在穿过两种不同密度介质的界面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光纤的传输原理正是基于光的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光纤通常由一个芯(Core)和一个包层(Cladding)构成,它们的折射率不同。芯层的折射率略高于包层。当光以一定的角度入射到芯层与包层界面时,如果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光线就会被完全反射回芯层,而不会进入包层。这个过程在光纤内部不断重复,就像光在沿着光纤“弹跳”前进一样,从而实现了光信号的引导传输。 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 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的度量。通常用n表示,n越大表示介质的折射能力越强。 临界角(Critical Angle):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全内反射发生的最小入射角。当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内反射。 光的全内反射: 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的界面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全部反射回光密介质的现象。 2.2 光纤的结构:芯层与包层的设计 为了实现高效的全内反射,光纤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典型的光纤由三部分组成: 1. 纤芯(Core): 光信号传输的主要通道,由高纯度的玻璃(如石英)或塑料制成,其折射率略高于包层。纤芯的直径是决定光纤类型的重要因素。 2. 包层(Cladding): 包围在纤芯外部,同样由玻璃或塑料制成,但其折射率比纤芯略低。包层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一个与纤芯折射率不同的介质,以确保全内反射的发生。 3. 涂覆层(Coating/Buffer): 紧贴包层外侧,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用于保护光纤免受物理损伤,并提供一定的绝缘性。在实际应用中,多根光纤还会被集成到更坚固的线缆中,以提供更强的机械强度和环境防护。 这种“内高外低”的折射率结构,是光纤能够有效引导光线传播的关键。 2.3 光纤的类型: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 根据纤芯的直径以及光在其中传播的模式(Mode),光纤可以分为两大类: 单模光纤(Single-Mode Fiber, SMF): 纤芯直径非常小(通常为8-10微米),非常窄,使得光只能以一种模式(基模)在其中传播。由于消除了模式色散(不同模式的光传播速度不同导致的信号失真),单模光纤具有极低的损耗和极高的带宽,能够实现长距离、高速率的传输。它是现代长途通信、海底光缆和高速互联网接入的主要选择。 优势: 损耗低、带宽高、传输距离远、适用于长距离传输。 劣势: 对光源要求高(需要激光器)、对连接和熔接精度要求高。 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 MMF): 纤芯直径相对较大(通常为50或62.5微米),允许光以多种模式在其中传播。虽然多模光纤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且对光源(如LED或VCSEL)和连接要求不那么苛刻,但由于不同模式的光传播速度不同,会产生模式色散,限制了其传输距离和速率。多模光纤主要用于短距离应用,如数据中心内部的互连、楼宇内的局域网(LAN)等。 优势: 成本较低、对光源要求不高、易于安装和连接。 劣势: 模式色散大、传输距离和速率受限、适用于短距离传输。 多模光纤又可细分为步进折射率多模光纤(Step-Index MMF)和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Graded-Index MMF)。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通过改变芯层折射率的分布,使得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螺旋路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模式色散,提高了传输性能。 2.4 光纤的损耗:限制传输距离的因素 虽然光纤被誉为低损耗的传输介质,但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损耗,这些损耗是限制光信号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主要损耗包括: 1. 吸收损耗(Absorption Loss): 光能量被光纤材料吸收,转化为热能。这主要由光纤材料中的杂质(如金属离子、OH-离子)引起,特别是在紫外和红外波段。通过使用高纯度的材料(如高纯石英),可以显著降低吸收损耗。 2. 散射损耗(Scattering Loss): 光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光纤材料内部的不均匀性(如密度起伏、微小气泡)而发生散射,导致部分光能量偏离原有的传播路径。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与光的波长四次方成反比,因此使用较长的波长可以减小散射损耗。 3. 弯曲损耗(Bending Loss): 当光纤发生弯曲时,部分光能量会从弯曲的外侧逸出到包层,从而造成损耗。 宏观弯曲(Macrobending Loss): 由较大的弯曲半径引起,如光缆的安装不当。 微观弯曲(Microbending Loss): 由光纤表面不规则或受到挤压导致的光纤微小形变引起。 4. 连接损耗(Connection Loss): 光纤的连接(如熔接或使用连接器)会引入额外的损耗,这是由于光纤端面的不平整、错位、角度偏差等原因造成的。 2.5 光纤的色散:影响传输速率的因素 色散是指不同频率(颜色)或不同模式的光在光纤中以不同速度传播的现象。色散会导致信号脉冲展宽,当脉冲展宽到一定程度时,相邻的脉冲会发生重叠,从而引起误码。影响光纤色散的因素主要有: 1. 模式色散(Modal Dispersion): 仅存在于多模光纤中。由于不同模式的光传播路径长度不同,传播速度也不同,导致信号脉冲展宽。 2. 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 光纤材料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不同颜色的光在材料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 波导色散(Waveguide Dispersion): 光纤的波导结构(纤芯和包层)对不同波长光的传播方式有影响,导致不同波长光的传播速度差异。 单模光纤消除了模式色散,主要受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波长或使用色散补偿技术,可以减小色散的影响,提高传输性能。 2.6 光纤制造技术的发展 高纯度、低损耗光纤的制造是光纤通信发展的关键。目前,主流的光纤制造技术包括: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包括外化学气相沉积(OCVD)和轴向化学气相沉积(MCVD)等。这些方法通过在高温下将气态的硅化物和掺杂剂引入反应管或旋转的棒材中,形成富含二氧化硅的玻璃芯材,然后将其拉伸成光纤。 纯化与拉丝: 将制备好的玻璃芯材进行纯化,去除可能存在的杂质,然后通过高温拉丝炉将其加热熔化,并在拉力作用下拉伸成极细的光纤。 光纤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光纤的损耗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为光纤通信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光信号的产生与传输 光纤通信系统的核心在于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进行传输,再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回电信号。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关键的光电器件和技术。本章将详细介绍产生光信号的光源,以及将光信号编码传输到光纤中的调制技术。 3.1 光源:信息的“播种者” 光源是光纤通信系统中产生光信号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传输质量和速率。目前,在光纤通信领域广泛应用的光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LED是一种半导体器件,通过半导体材料的PN结注入电流,使电子与空穴复合而发光。LED发出的光是宽谱的、非相干的,且光功率较低,但其成本低廉、寿命长、易于调制。LED主要用于低速率、短距离的多模光纤通信。 工作原理: 半导体PN结中的电子和空穴在电场作用下复合,释放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发出。 特点: 成本低、寿命长、易驱动、输出光谱宽、光功率相对较低、适用于多模光纤。 半导体激光器(Semiconductor Laser Diode, LD): 激光器是光纤通信中最主要的“光源”。它利用半导体PN结在注入足够大的正向电流时,产生受激辐射,发出高度单色、方向性强、相干性好的激光。激光器具有高光功率、窄谱宽、良好的方向性,非常适合用于需要高速率、长距离传输的单模光纤通信。 工作原理: 在PN结中,注入电流引起电子和空穴的聚集,当载流子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发生受激辐射,产生相干光。通过在PN结两端设置反射镜,构成谐振腔,使光信号得到放大和振荡。 常见类型: 表面发射激光器(Surface-Emitting Laser, SEL): 如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VCSEL具有易于制造、可垂直封装、低成本等优点,逐渐在短距离和局域网通信中得到应用。 边发射激光器(Edge-Emitting Laser, EEL): 如DFB(分布式反馈)激光器和FP(法布里-珀罗)激光器。DFB激光器具有极窄的谱宽和高稳定性,是长距离、高速率光通信的主流光源。 特点: 光谱窄、方向性好、相干性强、光功率高、适用于单模光纤。 3.2 光调制:将信息“注入”光信号 将电信号编码到光信号上的过程称为光调制。不同的调制方式决定了信息的编码方式以及传输的效率和复杂度。主要的光调制技术包括: 强度调制(Intensity Modulation, IM): 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调制方式。通过改变光源的输出光强度来表示数字信号的“0”和“1”。通常,用“有光”代表“1”,“无光”代表“0”(通常称为开关键控,On-Off Keying, OOK)。 工作原理: 根据输入的电信号(数字“0”或“1”)来控制光源的开启和关闭,或者改变光源的输出光功率。 优点: 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缺点: 容易受信号衰减和噪声影响,效率相对较低。 频率调制(Frequency Modulation, FM): 通过改变光源的输出光频率(颜色)来表示信息。虽然在光纤通信中直接实现大范围的频率调制有一定难度,但在一些特殊应用中仍有提及。 相位调制(Phase Modulation, PM): 通过改变光信号的相位来表示信息。相位调制相比强度调制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但对器件的要求更高。 幅度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 AM): 通过改变光信号的幅度来表示信息。在光纤通信中不如强度调制和相位调制常见。 多进制调制(M-ary Modulation): 如四进制(QPSK)、八进制(8-PSK)等。这些调制方式通过组合使用幅度、相位或频率等多个参数来表示信息,能够显著提高频谱利用率,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例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结合了多载波和多进制幅度相位调制(M-PAM),是现代高速光通信的重要技术。 3.3 调制器:精确控制光信号的“指挥家” 调制器是实现光调制的关键器件,它根据输入的电信号来控制光源的输出特性。 直接调制(Direct Modulation): 直接改变光源(如LED或LD)的注入电流,使其输出的光强度、相位或频率发生变化。这种方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调制速度和信号质量可能受限于光源本身的响应速度和线性度。 外部调制(External Modulation): 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束(通常是激光器发出的)通过一个独立的调制器件进行调制。常见的外部调制器包括: 电光调制器(Electro-optic Modulator): 利用某些晶体(如铌酸锂LiNbO3)在电场作用下折射率发生变化的电光效应来调制光信号。 声光调制器(Acousto-optic Modulator, AOM): 利用声波在介质中产生的密度变化对光产生衍射效应进行调制。 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ach-Zehnder Modulator, MZM): 一种基于电光效应的常用调制器,可以将输入的光信号分成两路,分别进行相位调制后再进行干涉,从而实现幅度调制。 外部调制器通常可以实现更高的调制速率和更好的信号质量,但其结构更复杂,成本也更高。 3.4 光纤传输中的信号衰减与失真 在光信号经过光纤传输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衰减和失真,这是影响通信距离和速率的主要因素。 衰减(Attenuation): 如前一章所述,光信号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被吸收或散射,导致光功率下降。衰减的幅度与传输距离成正比,是限制通信距离的根本原因。 失真(Distortion): 信号的波形发生改变,导致信息丢失或误读。主要由色散引起。 色散(Dispersion): 如前一章所述,包括模式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它们导致不同频率或模式的光传播速度不同,从而使信号脉冲展宽,相邻脉冲重叠。 为了克服衰减和失真,光纤通信系统需要采用一系列的信号处理和补偿技术,例如使用光放大器来补偿衰减,以及采用色散补偿光纤(DCF)或电子色散补偿(EDC)技术来减小色散的影响。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一个完整的光纤通信系统,就像一个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网”,需要多样的“车辆”(光信号)、“道路”(光纤)以及指挥、调度、维护的“交通系统”。本章将解析构成光纤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实现信息的端到端传输。 4.1 发送端: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 发送端是光纤通信的起点,其主要任务是将原始的电信号(如来自计算机、电话、服务器的数据)转换为适合在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 1. 数据接口和编码器: 接收原始电信号,并根据通信协议进行必要的格式化和编码(如将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或进行差错检测编码)。 2. 光源: 如前一章所述,产生光信号,常用的有LED和半导体激光器。 3. 调制器: 根据编码器输出的数字信号,控制光源的输出,将信息“注入”光信号。可以是直接调制,也可以是外部调制。 4. 光纤耦合器: 将调制后的光信号有效地耦合(聚焦)到光纤的纤芯中,以减少耦合损耗。 5. 光纤: 接收耦合进来的光信号,并沿着预定的路径进行传输。 4.2 传输链路:光信号的“旅程” 传输链路是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的路径,它负责将信号从发送端传递到接收端。 1. 光纤: 作为主要的传输介质,其质量和铺设方式对信号质量至关重要。包括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根据传输距离和速率要求选择。 2. 连接器和接头: 用于连接不同的光纤段,或者连接光纤与设备。例如,光纤连接器(如SC、LC)用于方便地插拔连接,而光纤熔接(Fusion Splicing)是将两根光纤的端面熔接在一起,形成连续的连接,损耗通常更低。 3. 光放大器(Optical Amplifier): 在长距离传输中,光信号会因衰减而减弱。光放大器能够在光域直接放大光信号,而无需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再放大。最常用的是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它能够对1.55微米波长的光信号进行有效放大,极大地扩展了光纤通信的传输距离。 4. 中继器(Repeater): 传统的光电光中继器,将接收到的衰减的光信号先转换为电信号,然后进行电信号的放大和整形,再转换为光信号重新发射出去。虽然能实现信号的再生,但引入了电信号处理的瓶颈,且成本较高。在现代高速光通信中,光放大器更为常用。 4.3 接收端:将光信号恢复为电信号 接收端是光纤通信的终点,其任务是将接收到的光信号准确地恢复成原始的电信号。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 1. 光纤耦合器: 将传输过来的光信号耦合到光电探测器。 2. 光电探测器(Photodetector): 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常用的有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APD具有一定的内部增益,能够提供更高的灵敏度。 3. 跨阻放大器(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TIA): 将光电探测器产生的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 4. 信号处理器和解码器: 对放大的电信号进行整形、判决(区分“0”和“1”),去除噪声,并根据通信协议进行解码,最终恢复出原始的电信号。 5. 输出接口: 将恢复出的电信号输出到计算机、终端设备等。 4.4 光复用技术:提升传输容量的“魔法” 为了在同一根光纤上传输更多的数据,人们发明了各种光复用技术。 1.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将多个用户的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分配在不同的时隙上,在同一根光纤上轮流传输。就像一群人轮流使用一条跑道。 2. 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 将光信号分配到不同的频率(波长)上,在同一根光纤上同时传输。每个频率(波长)的信号就像一条独立的“车道”。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 是光纤通信中最常用的频分复用技术。通过使用不同波长的激光器作为光源,并将它们叠加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大大提高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密集波分复用(Dense WDM, DWDM): 能够在每根光纤上支持数十甚至上百个波长通道,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系统的带宽。 4.5 光开关与路由:灵活调度信息流 在复杂的网络中,需要灵活地切换和路由光信号。 1. 光开关(Optical Switch): 能够将输入的光信号导向不同的输出端口,实现光信号的切换。 2. 光路由器(Optical Router): 能够在光域对光信号进行路由和转发,无需进行光电转换,提高了网络的效率。 4.6 监控与管理系统 为了确保光纤通信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一套完善的监控与管理系统。 1. 光时域反射仪(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OTDR): 用于检测光纤链路中的故障点(如断点、连接损耗)和测量光纤的参数。 2. 网络管理系统(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NMS): 负责对整个光纤通信网络进行实时监控、故障诊断、性能优化和配置管理。 通过以上各个部分的协同工作,光纤通信系统能够实现高效、可靠、大容量的信息传输,支撑着现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 第五章:光纤通信的应用领域 光纤通信以其卓越的性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章将重点介绍光纤通信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如何赋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 5.1 电信网络:连接世界的“动脉” 光纤通信是现代电信网络的核心。 长途骨干网: 连接城市、国家甚至大洲之间的通信干线,承载着海量的电话、互联网和视频流量。利用DWDM技术,单根光纤的容量可以达到数十甚至数百Gbps,甚至Tbps级别,远超传统铜线通信能力。 城域网: 连接城市内部的交换节点、基站和大型企业,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 接入网: 将互联网服务从城域网延伸到用户端,实现“光纤到户”(FTTH)或“光纤到楼”(FTTB),为家庭和企业提供高速宽带接入,这是实现信息消费升级的重要基础。 移动通信回传: 随着4G、5G甚至未来6G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基站需要更高带宽的回传链路来支持海量数据的传输,光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5.2 互联网与数据中心:信息洪流的“高速公路”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光纤通信的支撑。 互联网交换节点: 连接全球互联网的各个骨干网络的关键节点,需要极高的带宽和低延迟。 数据中心互连: 大型数据中心内部以及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连,需要传输TB甚至PB级别的数据,光纤是实现这种大规模数据交换的唯一可行选择。 云计算: 云计算依赖于庞大的数据中心集群,而光纤通信是连接这些数据中心的“血脉”,保证了数据的高速流动和服务的可靠性。 5.3 广电网络:高清视听的传输保障 有线电视(CATV)网络也已广泛采用光纤技术。 光纤到节点(FTTN)/光纤到户(FTTH): 将高清电视信号、互联网数据和电话业务整合到同一根光纤中传输,提供更高质量的视听体验和更快的上网速度。 数字化直播与点播: 高清视频信号的传输对带宽要求极高,光纤通信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实现流畅的直播和点播服务。 5.4 军事与国防:安全可靠的信息通道 在军事领域,光纤通信的保密性、抗干扰性和高带宽特性尤为重要。 战场通信: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光纤通信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链路。 指挥与控制系统: 确保关键指挥和控制信息的实时、可靠传输。 雷达与传感器网络: 用于传输大量传感器数据,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 通信加密: 光纤通信本身具备一定的物理保密性,结合先进的加密技术,可以构建高度安全的通信网络。 5.5 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赋能工业4.0 光纤通信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工业以太网: 在工厂车间内,光纤以太网能够提供高速度、低延迟、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支持实时控制和数据采集。 机器视觉与远程监控: 高清图像和视频数据的传输,用于质量检测、过程监控和远程操作。 传感器网络: 部署大量传感器用于监测生产环境、设备状态等,光纤是传输这些海量数据的有效途径。 智能工厂: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5.6 医疗健康:远程诊断与医疗信息化 光纤通信正在推动医疗领域的数字化变革。 远程医疗与诊断: 通过高速光纤网络,医生可以进行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甚至远程手术指导,尤其是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意义重大。 医学影像传输: 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如CT、MRI)数据量巨大,需要高速光纤网络进行快速传输和共享。 医疗信息化系统: 支持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等各类医疗信息系统的运行,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5.7 科研与教育:信息共享与协作的桥梁 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光纤通信促进了信息共享和国际合作。 超级计算中心互联: 连接大型科学计算设备和分布式计算资源,支持复杂科学研究。 高能物理实验: 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等实验,产生海量数据,需要高速光纤网络进行传输和处理。 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 提供高清流畅的视频教学和互动体验,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 促进全球科研数据的开放获取和共享,加速科学发现。 5.8 新兴应用:赋能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光纤通信还在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自动驾驶与车联网: 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实时数据传输和通信,实现车辆之间的协同行驶和与智能交通系统的互联。 物联网(IoT): 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和数据传输,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 提供高带宽、低延迟的连接,实现沉浸式、交互式的VR/AR体验。 光纤通信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信息技术,其重要性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并将持续赋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驱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且“可靠”。它不像现在市场上充斥的那些快速消费型的技术书籍,读完一遍似乎就完成了任务。这本书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笔记本去研读,去推导公式,去勾画流程图。我是在我的硕士毕业设计阶段接触到它的,当时我的选题就是关于某个特定频段的频谱效率优化。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特别是关于多址接入技术下,如何平衡系统容量与用户体验的权衡分析,简直是为我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作者在介绍协议优化时,往往会追溯到最初的设计目标和物理限制,这种溯源思维让人能够跳出单一技术的局限,从更宏观的系统层面去思考问题。我尤其赞赏它对不同技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客观、不带偏见的评价,没有过度美化任何一种技术,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工程选择的复杂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绝不晦涩,它用最精确的词汇描述最复杂的概念,对于希望在通信领域深耕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大家都在讨论如何理解早期无线通信系统的底层逻辑。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机制的详尽阐述。在实际部署中,系统之间的时钟漂移和频率偏差是导致性能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本书用非常直观的对比图展示了不同同步算法的鲁棒性差异。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话是关于“优雅地处理不完美”的论述,大意是工程的艺术不在于消除所有误差,而在于设计出能够容忍和有效补偿这些误差的系统。这句话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特点是,它不只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必须这么做”。它将底层物理层的信号处理与高层网络的资源调度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我们这些从软件或纯理论背景转入硬件和系统集成领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视角转换器,让我们能够理解硬件约束如何反作用于软件设计,以及反之亦然。它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技术宝典,非常推荐给所有对通信系统有深度兴趣的人士。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态度的。市面上关于“某某通信技术”的入门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东拼西凑、翻译腔十足的产物。然而,《小灵通原理与应用》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扎实功底。它的叙述风格非常沉稳,带着一种老派工匠对细节的执着。我特别喜欢它对系统架构的描述,那种从宏观的网路拓扑到微观的芯片级设计思路,都有着清晰的脉络。比如,书中对电源管理单元(PMU)的设计考量,就远超出了当时很多同类书籍的水平,它深入探讨了在电池供电约束下,如何平衡通话质量与待机时间这两个相互制约的要素。读到关于移动性管理和切换流程的那部分,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需要不断调整功率和寻找最佳扇区的时候,作者对于边界情况(Edge Cases)的分析入木三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让人焦头烂额的问题,在书里都得到了系统性的解释。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追逐最前沿的术语,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技术认知框架,这对于培养一个工程师的系统思维至关重要。它的深度足以让资深工程师温故知新,它的清晰足以让新手入门。

评分

这本《小灵通原理与应用》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在那个通讯技术萌芽期摸索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及时雨。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无线通信的概念还停留在科幻小说的层面,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这些渴望了解“未来通话方式”的工程师们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将复杂的无线电波传输、信道编码、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时分多址接入技术,掰开了揉碎了给我们讲清楚。特别是关于电磁兼容性和功耗管理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宝典。我当时在做某个小型基站的优化项目时,很多关于频率规划和干扰抑制的难题,都是翻阅这本书找到的灵感和解决方案。书中的图解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无线通信的背景知识薄弱的同行,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协议栈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耐心指导着我们在技术迷雾中前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完整地记录了一个特定时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工程实践精华。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关于早期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制定的历史背景资料,没想到却意外地被它的工程实现细节所吸引。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把“原理”和“应用”割裂开来,而是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举个例子,书中对信道衰落模型的讨论,不仅仅是给出数学公式,而是结合了城市峡谷、开阔地带等不同场景,配以实际的测量数据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统计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如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对抗环境噪声,那部分的讲解严谨而富有启发性,它展示了如何用有限的计算资源实现最优的性能。对于那些在实验室里进行原型机开发的团队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随身携带的参考实验室”。我用它指导过我们团队进行过几次硬件复审,很多关于射频前端设计中的非线性失真校正方法,都是从这本书的附录中找到的有效参考点。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也相当高,即便经过多次翻阅,书页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这说明出版社确实是用心对待这部作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