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CDMA2000 1xEV-DO网络技术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张智江 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111168683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CDMA2000 1xEV-DO网络技术》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应用及电信运营人员的参考书。
《CDMA2000 1xEV-DO网络技术》全面介绍了CDMA2000 1x EV-DO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知识,内容涵盖了1x EV—DO的提出背景和设计思想、空中接口及系统关键技术、IOS接口、数据呼叫流程、网络安全机制、QoS保证机制、系统覆盖和容量性能分析、组网与混合终端操作、网络规划与优化及其进一步发展情况。
张智江,总经理,中国联合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
。博士后,中国联通技术部总经理
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3G)实验专家组成员、CDMA发展组织(CDG)联通公司负责人、信息产业部科技委专家咨询组成员、第三代移动通信评估专家组成员、TD-SCDMA产业联盟专家组成员、中国标准化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全国智能交通系统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了中国联通3络技术实验(国家3G试验的一部分)、软交换实验、中国联通IPv6的实验(国家Ipv6试验的一部分),参与了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试验,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系统研究等。
指导和主持了基础电信网、宽带数据网、接入网、支撑网等各类网络的建设,并主持实施了有关电信网络系统安全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省部级奖励8次,发表文章58篇,出版专著8部,提交国际文稿27篇,获得申请11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不像那种硬邦邦的技术手册。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精细的线条勾勒出的网络拓扑结构图,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那个高速数据传输的数字世界里。内页的纸张质量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疲劳。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阅读节奏。我特别欣赏它在复杂概念阐述时所采用的图文并茂的方式,那些流程图和协议栈的示意图画得极其清晰,连我这个初学者都能迅速抓住重点。举个例子,关于软切换和硬切换的对比分析,书里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让抽象的切换过程变得可视化了。排版上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没有让人感到局促。整体来看,这本书在“阅读体验”这个层面上,绝对是技术书籍中的佼佼者,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面对技术文档的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让人从心底里就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好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学者的严谨性,但又充满了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它不像某些译著那样,读起来总感觉像是机器翻译的生硬感,而是那种经过深度理解和本土化处理后的流畅表达。作者在引述行业发展历程时,措辞非常精准,既肯定了早期技术的贡献,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面对未来需求时的局限性。这种客观、辩证的分析态度,让我对所学习的技术体系保持了一种健康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举例来说,它在对比不同演进阶段的技术特性时,所使用的对比维度非常多维且全面,包括频谱效率、时延、终端功耗等,这远超出了普通入门书籍的范畴。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架构师进行深度分享,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未来会怎样”。
评分我读完前三章的感受是,作者在技术深度和广度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很多关于无线通信原理的书籍,要么过于偏向理论推导,公式堆砌得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停留在表面描述,缺乏对核心机制的深入剖析。但这本书不一样,它没有回避那些必要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比如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的基础,但它解释这些内容的方式非常“务实”。它不会让你为了证明一个定理而绕圈子,而是直接告诉你“这个机制是为了解决XX问题而存在的,它的设计思路是YY”。这种直击要害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关于空口接口的描述部分,它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划分得井井有条,让我对整个协议栈的协同工作有了更宏观的认识。那些对于时序图的详细解读,简直就像是把一个正在运行的系统拆解开来,让你逐个部件去观察和理解。对于那些希望从“会用”进阶到“能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底层逻辑和设计哲学,是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坦白说,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实战参考价值”。市面上的很多教材,在讲完理论后,往往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那么如何用在实际网络中呢?”的巨大问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排查问题。它不仅讲解了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陷阱”和优化策略。比如,在谈到功率控制算法时,它不仅列出了标准的算法公式,还分析了在多径衰落和快速移动场景下,不同参数设置对系统容量和用户体验的具体影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那几节,里面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的测量指标和分析方法论,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几个KPI数字。这套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可迁移性,即使将来技术迭代,其背后的优化思想和分析框架依然适用,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技术沉淀。
评分从维护和故障诊断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随身的“数字急救手册”。在我的工作中,很多疑难杂症往往是由于对系统内部交互细节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的。这本书通过大量对信令流程的细致分解,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端到端通信链路的可视化模型。特别是那些涉及到跨层协同和异构网络兼容性的章节,解决了我过去在处理某些复杂业务切换时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它详尽地描述了在不同网络状态下,终端是如何与基站进行资源请求和释放的,以及核心网侧是如何进行鉴权和会话管理的。这些细节的清晰呈现,极大地增强了我对网络健壮性和可靠性设计原则的理解。我甚至可以预见,将来在进行容量规划或进行网络优化升级时,这本书中的数据和流程描述将直接成为我制定决策的可靠依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猜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