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奔嚮湄公河——從滇西南到老撾
定價:28.00元
作者:小重山
齣版社:經濟管理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961988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沿著漫長的滇西南國境綫,跨過史迪威公路,穿越秘地阿佤山,從磨憨齣境,一路嚮南,趕赴那一場與佛的約會……小重山編寫的這本《奔嚮湄公河——從滇西南到老撾》將以閑適的散文筆法,輔以圖片,帶你瀏覽湄公河沿岸,從滇西南到老撾一路上的自然景觀、民族風情和曆史人文。
內容提要
作者沿湄公河自駕遊,采用遊記的形式,詳細描述獨自旅行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行走時間和路綫為脈絡,配以圖片,再現瞭滇西南的大理、騰衝、瑞麗、芒市、龍陵、鎮康、滄源、瀾滄、孟連和老撾萬象、萬榮和佛都琅勃拉邦的自然景觀、民族風情和曆史人文,著重講述該地發生過的重大事件和風土人情,如騰衝抗戰、龍陵戰役等多年塵封的一頁。作者用衝淡散漫的筆法,今古對照、情感真摯,展現一種純淨自然、浪漫寫意的生活,字裏行間真實流露旅程中的喜怒哀樂,以及對人生、社會、曆史的思考。
文中附有知識點和旅行提示,對以後的旅行者有參考和藉鑒意義。
目錄
大理:藍波興洱海 白雪點蒼山騰衝:烽火高黎貢 邊城騰越州瑞麗:煙花邊地色 春酒國門香芒市:阿鸞初報曉 孔雀欲開屏龍陵:眾人歌盛世 唯我祭龍陵鎮康:鎮康無風景 果敢有遺民滄源:人齣司崗裏 春來阿佤山瀾滄:一個仙人洞 幾傢拉枯人孟連:傣城風物在 刀氏木樓空萬象:佛種檀香木 人歸月亮城萬榮:我欲題山色 誰來釣水聲琅勃拉邦:河聲開齋鼓 日色染僧衣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實在太高瞭,我需要反復查閱地圖和相關的曆史資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緒。作者對於地理學、民族學乃至早期貿易路綫的研究,顯然下瞭非同一般的苦功。他對於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隘的命名考證,都力求精確到極緻,這對於一個普通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既有挑戰性又充滿收獲的。特彆是在描繪那些已經消逝或正在快速變化的傳統手工藝和語言片段時,那種搶救性的記錄意識讓人十分敬佩。這種“搶救”的緊迫感,也感染瞭讀者,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閱讀的,可能正是某種即將消失的文化遺存的最後見證。我發現自己已經不止一次地在公共場閤被這本書吸引住,以至於忘記瞭周圍的喧囂,完全沉浸在那種古老而幽深的知識海洋裏。它成功地將科普性、曆史性和文學性融為一爐,達到瞭一個很高的平衡點。
評分讀完此書,我心中的感受是復雜而深遠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引子,激發瞭我對周邊國傢曆史變遷和社會形態更深層次的探究欲。作者對區域政治變遷的隱晦提及,雖然點到為止,但其背後的曆史張力卻讓人不寒而栗,也更理解瞭這條生命之河所承載的重量。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行文的字裏行間,流露齣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發自內心的尊重,沒有居高臨下的審視,隻有平等的對話。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某段時期的地理行走,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跨越國界和時代的共情能力。它讓我意識到,地理上的相鄰,必然意味著曆史上的糾纏,而理解這份糾纏,正是我們現代人需要麵對的課題。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體驗,值得反復咀嚼。
評分我通常對這類偏嚮於田野調查和地域探索的題材興趣不大,總覺得會過於學術化或枯燥乏味。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巧妙地避開瞭這些陷阱。作者采用瞭非常個人化的敘事口吻,將宏大的地理跨越與細膩的內心獨白完美地融閤在一起。他沒有刻意去渲染探險的驚險刺激,而是更側重於在路途中對自我、對曆史、對文明邊界的哲學思考。有幾處描寫山區居民的片段,真是讓人讀得心頭一酸,那種麵對自然偉力時的謙卑與堅韌,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讓人不禁反思我們現代人生活的缺失。這種帶有強烈人文關懷的筆觸,使得原本可能冷硬的紀實文學瞬間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溫度。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發呆,試圖去消化那些被灌輸進腦海裏的畫麵和感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慢鏡頭下的心靈洗禮,而不是快節奏的娛樂消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吸引人瞭,封麵那種略帶陳舊感的色調,配上蒼勁有力的書法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初翻閱時,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震撼。它不僅僅是一本遊記或者地理考察記錄,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世界的窗戶。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深厚,對細節的捕捉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無論是對古老村落的建築風格的描述,還是對當地居民生活習俗的細緻描摹,都展現齣一種深沉的關懷和敬意。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山間潮濕的霧氣,聽到那些遙遠而古樸的民歌,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同類題材書籍難以企及的。尤其是一些關於邊境地帶獨特文化交融的論述,視角新穎,資料翔實,讓我對“邊陲”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講究,大量穿插的黑白老照片,更是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文字的力量得到瞭成倍的放大。可以說,從拿起書本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是一次漫長而充實的精神跋涉。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後半部分,隨著行進路綫越來越深入到老撾腹地,那種疏離感和陌生感也隨之加深,這反而成瞭它最迷人的地方。作者似乎毫不避諱地展示瞭自己作為外來者的迷茫和睏惑,沒有過度美化異域風情,反而真實地記錄瞭文化衝突和溝通障礙帶來的尷尬與無奈。這種坦誠的態度,比那種一味歌頌異域之美的作品要高明得多。我特彆喜歡他描述清晨在河邊與漁民對視的場景,那種無言的交流,比任何長篇大論的文化解讀都更具穿透力。這本書真正做到的,是讓你體驗到“在路上”的真實狀態——它既有發現的喜悅,也有迷失的痛苦。每一次翻頁,都像是重新適應一個完全不同的氣候和生活節奏,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探索未知的刺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