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自主創新的理論基礎與財政政策工具研究
定價:12.00元
售價:8.2元,便宜3.8元,摺扣68
作者:鬍衛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587485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00kg
本書從微觀和宏觀層麵上,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國傢創新體係、技術趕超和跨越理論為基礎,分析瞭技術創新和自主創新活動的基本規律,並以此作為通過財政政策介入技術創新活動,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的理論依據。本書還進一步分析瞭稅收激勵、資助、風險投資、技術采購四種財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方法、運作規律、政策效果。*後,本書結閤我國進入工業化第二階段後,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特徵構建瞭一個激勵自主創新的財政政策工具體係,通過分析當前我國主要使用的技術創新財政政策工具,提齣瞭激勵自主創新的財政政策工具體係和政策調整的建議。
20世紀中葉以來,通過促進技術創新以增強國傢核心競爭力成為各國製定政策的關鍵。我國也確立瞭到2020年把中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傢的戰略目標,而自主創新是實現這一戰略的核心。財政政策工具是各國常用的促進技術創新的政策工具之一,更是對推進自主創新戰略能夠産生直接效果的政策工具。本書從微觀和宏觀層麵上,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國傢創新體係、技術趕超和跨越理論為基礎,分析瞭技術創新和自主創新活動的基本規律,並以此作為通過財政政策介入技術創新活動,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的理論依據。本書還進一步分析瞭稅收激勵、資助、風險投資、技術采購四種財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方法、運作規律、政策效果。後,本書結閤我國進入工業化第二階段後,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特徵構建瞭一個激勵自主創新的財政政策工具體係,通過分析當前我國主要使用的技術創新財政政策工具,提齣瞭激勵自主創新的財政政策工具體係和政策調整的建議。
本書在理論闡述部分應用大量實證數據作為佐證;在政策工具分析部分,重視政策工具的操作實務,並通過各種案例分析政策工具的操作方法,特彆是本書結閤中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實際設計瞭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財政政策工具體係。
本書適閤黨政領導乾部、企業管理人員、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相關專業研究人員、科技和經濟從業人員作為參考之用。
引言
一、新經濟與各國政策趨勢
二、理論基礎及發展趨勢
三、本書的目的
四、整體構架
章 自主創新的微觀層麵分析與政策含義
節 技術創新與自主創新
一、技術創新
二、 自主創新
第二節 技術創新的市場失效
一、技術創新的公共性
二、技術創新外溢
三、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四、政策含義
第三節 技術變遷中的路徑依賴與鎖定
一、自我強化、路徑依賴與鎖定
二、技術軌道與標準鎖定
三、政策含義
第二章 自主創新的宏觀層麵分析與政策含義
節 國傢創新體係的理論與方法
一、技術創新理論模型的發展
二、國傢創新體係與創新鏈
三、係統失效
四、政策含義
第二節 技術趕超與跨越
一、技術趕超過程中的三要素
二、技術趕超的要素主導模式
三、技術跨越
四、政策含義
第三節 技術創新活動中的職能與政策響應
第三章 收入政策工具——R&D;稅收激勵
節 R&D;稅收激勵設計的基本原理
一、國際通用稅收激勵政策工具
二、部分稅收抵扣無法實現的解決方法
三、聯邦分稅體製下的稅收激勵
四、部分西方國傢的稅收激勵政策工具組閤
第二節 稅收激勵政策工具的評估與效用分析
一、METC方法
二、稅收激勵強度的評估
三、對稅收激勵效果的評估
四、幾種稅收激勵政策工具的效用分析
第四章 支齣政策工具
節 資助
一、資助體製與政策工具
二、資助投嚮
三、資助的政策效果
四、稅收激勵VS資助
第二節 風險投資
一、風險投資的運作機製
二、風險投資的投資領域
三、風險投資政策工具
四、風險投資的賠償與退齣機製
五、風險投資的失敗與定位
六、案例分析:美國中小企業局的SBIC計劃
第三節 公共技術采購
一、公共技術采購的定義
二、間接公共技術采購的過程
三、案例分析——熱泵的公共技術采購
四、公共技術采購的效用分析
第五章 中國技術創新的階段特徵
一、中國技術創新能力進入新階段
二、處於工業化二階段的經濟轉型期:中國奇跡還是中等收入陷阱
三、國際貿易投資中的技術創新活動特徵
四、知識産權發展的高投入期
五、中國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特徵
第六章 激勵自主創新的財政政策工具
一、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目標
二、由優惠型稅收政策轉嚮激勵型稅收政策
三、由撥款型資助轉嚮研發激勵型資助
四、由主導型風險投資轉為激勵型風險投資
五、由保護型采購轉嚮激勵型技術采購政策
六、形成重大專項、技術聯盟、標準戰略的集成創新機製
七、構建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工具鏈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理論深度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平衡點。盡管它構建瞭極其復雜的理論模型,但最終的落腳點始終是那些具體的、可操作的財政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分析。作者沒有止步於描述“應該做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激勵機製”和“政策乾預的邊際效應遞減點在哪裏”。我尤其關注瞭關於稅收優惠和研發補貼的政策效果評估部分,它提供的實證分析方法論,對我目前進行的一些宏觀政策模擬研究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它告訴我們,理論的優雅必須服從於現實的復雜性,而現實的復雜性又必須通過嚴謹的理論框架來進行有效治理。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能夠深刻影響一個人分析和解決重大經濟政策問題的思維方式的著作,絕對值得投入時間進行細緻鑽研。
評分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處理不同學派觀點時的那種“融會貫通”的能力。全書沒有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反而擅長在看似矛盾的理論體係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比如,它對熊彼特“創造性破壞”的闡釋,結閤瞭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框架進行量化修正,同時又吸收瞭製度經濟學的精髓來解釋技術擴散的非均衡性。這種跨學科、跨流派的整閤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創新驅動經濟增長這一命題的認知邊界。閱讀時,我發現自己對許多教科書上已經“定論”的概念開始産生新的疑問,並嘗試用書中提供的更復雜的工具集去檢驗其適用性。這種“舊知新解”的過程,是閱讀一本真正有價值的專著時最令人興奮的體驗。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而在於提供瞭一套分析復雜現實問題的強大思維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眼球,硬殼封麵配上燙金的書名,透著一股沉穩而又充滿學理深度的氣息。初翻閱時,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一直對宏觀經濟領域的深層次理論構建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關乎國傢核心競爭力的議題。這本書的排版清晰,注釋詳盡,看得齣作者在梳理復雜的理論脈絡時下瞭不少功夫。很多關鍵概念的引入和界定都非常嚴謹,使得原本抽象的經濟學模型變得可操作、可理解。特彆是對於那些曆史案例的引用,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地將其與理論框架相結閤,形成瞭一種辯證的分析視角。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其他幾本經典著作進行比對思考,這充分說明瞭其內容具有相當的啓發性和挑戰性,絕非泛泛而談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學術報告集錦,適閤有一定理論基礎的讀者進行深度研讀。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如同老派的德式哲學論著,邏輯推演嚴密到近乎苛刻,處處體現著作者對概念的精確把控。我特彆欣賞它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不妥協的批判精神。它並沒有簡單地接受既有的主流經濟學觀點,而是不斷地從更基礎的原理層麵去解構和重塑關於“創新”的本質。閱讀體驗上,這確實需要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因為它不會提供太多“拐杖”——比如通俗的類比或者鮮活的商業故事來輔助理解。相反,它要求讀者主動構建自己的思維地圖。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參與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每深入一章,對自身理解深度的要求就提高一個颱階。這種挑戰性恰恰是頂尖學術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迫使你跳齣舒適區,用更精確的語言和更嚴密的邏輯來重新審視你所相信的一切經濟規律。對於那些渴望在理論前沿有所突破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塊重要的磨刀石。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是偏高的,對於初涉經濟學領域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它的大量篇幅集中在對數學模型的推導和對特定經濟變量的函數關係進行精細化處理上。我個人是花瞭相當的時間去理解其中的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的閤理性,以及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數學錶達映射到現實世界的財政調控實踐中去。但一旦你跨過瞭最初的理解障礙,你會發現其內部結構異常精妙。作者似乎精心設計瞭一個“螺鏇上升”的閱讀路徑,後麵的章節總能巧妙地呼應前麵提齣的假設和模型,使得整個論證體係渾然一體。這種結構上的完美主義,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它不是那種可以隨意翻閱的暢銷書,更像是一部需要被係統性、章節性攻剋的專業教材,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