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視覺政治學:另一個王廣義
定價:200.00元
作者:黃專 等
齣版社:嶺南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36234918
字數:
頁碼:52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視覺政治學:另一個王廣義》所展齣的作品,為王廣義自1989年以來創作的重要和大型的裝置藝術,這些裝置作品從未如此集中的在國內外展齣。展覽根據藝術傢在不同階段所思考的問題,分為以下四個單元:單元是危機預感(1989);第二單元是體製研究(1990-2001);第三單元是唯物主義神學(2000-2008);第四單元是冷戰美學(2007-2008)。為瞭更深入而全麵的揭示王廣義的另一麵,OCT當代藝術中心在展覽文獻的編纂上投入瞭大部分的精力。在此次展覽的畫冊裏,不僅涵括瞭王廣義一生創作的重要的作品,還收錄瞭其大部分作品的草圖,以及作品和藝術傢在各種類型展覽中的現場記錄,另外還有學者在各個時期所撰寫的重要研究文章。展覽文獻力圖打破常規的畫冊編纂方式,並提供一個理解王廣義及其作品的更具說服力的視角。
目錄
單元:危機預感(1989)
圖式修正與文化批判(節選)
當代藝術潮流中的王廣義(節選)
1989《易燃易爆物品》
第二單元:體製研究(1990—2001)
我近期的工作情況 王廣義
關於《VISA》和《東歐風景》 黃專
1990《中國溫度計》
1990《中國與美國溫度的比較》
1992《東歐風景》
1993《國際政治》(未實施的方案)
1993—1994未實施的方案
栗憲庭與王廣義訪談錄
1994《自由選擇》(北京、東京、大阪)
1994《VIsA》(香港、聖保羅、東京、大阪、武漢)
1995《白麵》(漢堡)
1995《》(巴塞羅納)
1995《新媒體:北京鬍同的垃圾車》(巴塞爾)
1995—1996未實施的方案
《病毒攜帶者》(未實施的方案)
1996《驗血——每個人都可能是病毒攜帶者》(昆士蘭)
1996《衛生檢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北京)
1997《兩種體製下的關於食品保質觀念的異同》(巴塞爾)
1997《24小時食物變質的過程》(新加坡)
1997《物種起源——歐洲文明史》(巴塞爾)
200l《基礎教育》(漢堡)
第三單元:唯物主義神學(2000—2008)
關於社會主義視覺經驗——王廣義訪談錄
2000《唯物主義時代》(成都)
2001《勞動者紀念碑》(深圳)
2002《一天中的三個事件》(未實施的方案)
2001《唯物主義者》(新加坡)
2002《的場景》(廣州)
2001—2002《唯物主義者》(廣州)
2003—2005《唯物主義者》(廣州)
2002《一份報紙的曆史》(北京)
2005《安徒生的火柴》(丹麥)
王廣義的小米唯物主義 舒可文
《王廣義》專題片訪談(節選)
2005《唯物主義者》(北京)
2005《上帝之手》(北京)
2005《私密廣告》(北京、深圳)
“東風·金龍”:對皇權的後禮贊——王廣義答OCAT問
什麼是我們的“國傢遺産”? 黃專
2008《東風·金龍》(曼徹斯特、深圳)
第四單元:冷戰美學(2007—2008)
“冷戰有遊戲的一麵”——王廣義笞《廣卅舊報》記者問
“三防”掛圖
2007《冷戰美學——正在射擊的女民兵》
2007《冷戰美學——恐懼狀態下的人群》(倫敦、深圳)
2007《戰爭與和平》(莫斯科)
2007《冷戰美學》(上海)
2008《冷戰美學——戴防毒麵具的人》
2008《冷戰美學——躲在防空洞中的人》
2008《冷戰美學——防空洞剖麵圖》
2008《冷戰美學——拍打帶病毒昆蟲的人》
2008《冷戰美學一一清理化學垃圾的人》
大事記
作者介紹
文摘
王廣義在中國當代藝術中一直占有某種特殊的位置,這種位置是由他自身的矛盾性構成的。雖然那些以“大批判”命名的作品幾乎再也喚不起我們的視覺驚奇,但無可否認,這些圖像——確切地講是這些圖像的處理方式,曾經十分準確地傳達齣我們這個時代各種矛盾的經驗:從莫名的信仰到憤怒的解構,從英雄主義的氣概到消費主義的時尚噱頭,從對國際政治關係的嚴肅批判到族主義的情緒發泄……,他喜歡不斷創造一個個視覺懸念,但在人們還來不及猜到謎底時又將它們打破,對於藝術史而言,他屬於那種充滿力量但又無法捉摸的藝術傢。一直以來,從藝術批評到大眾傳媒,從藝術史寫作到藝術市場,王廣義都被視為中國波普藝術的標識性人物,這種定位源自於1992年在廣州舉行的“首屆中國廣州·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油畫部分)”,在那次展覽上他以作品《大批判》獲得瞭中國批評傢給予的高學術奬項:文獻奬。獲奬評語這樣寫道。在《大批判》中,人們熟悉的曆史形象與當下流行符號的不可協調、卻一目瞭然的拼接,使糾纏不清的形而上問題懸置起來,藝術傢用流行藝術的語言啓開瞭這樣一個當代問題:所謂曆史,就是與當活發生關聯的語言提示。而《大批判》正是九十年代初這種語言提示的佳範倒之一。
序言
單元:危機預感(1989)
圖式修正與文化批判(節選)
當代藝術潮流中的王廣義(節選)
1989《易燃易爆物品》
第二單元:體製研究(1990—2001)
我近期的工作情況 王廣義
關於《VISA》和《東歐風景》 黃專
1990《中國溫度計》
1990《中國與美國溫度的比較》
1992《東歐風景》
1993《國際政治》(未實施的方案)
1993—1994未實施的方案
栗憲庭與王廣義訪談錄
1994《自由選擇》(北京、東京、大阪)
1994《VIsA》(香港、聖保羅、東京、大阪、武漢)
1995《白麵》(漢堡)
1995《》(巴塞羅納)
1995《新媒體:北京鬍同的垃圾車》(巴塞爾)
1995—1996未實施的方案
《病毒攜帶者》(未實施的方案)
1996《驗血——每個人都可能是病毒攜帶者》(昆士蘭)
1996《衛生檢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北京)
1997《兩種體製下的關於食品保質觀念的異同》(巴塞爾)
1997《24小時食物變質的過程》(新加坡)
1997《物種起源——歐洲文明史》(巴塞爾)
200l《基礎教育》(漢堡)
第三單元:唯物主義神學(2000—2008)
關於社會主義視覺經驗——王廣義訪談錄
2000《唯物主義時代》(成都)
2001《勞動者紀念碑》(深圳)
2002《一天中的三個事件》(未實施的方案)
2001《唯物主義者》(新加坡)
2002《的場景》(廣州)
2001—2002《唯物主義者》(廣州)
2003—2005《唯物主義者》(廣州)
2002《一份報紙的曆史》(北京)
2005《安徒生的火柴》(丹麥)
王廣義的小米唯物主義 舒可文
《王廣義》專題片訪談(節選)
2005《唯物主義者》(北京)
2005《上帝之手》(北京)
2005《私密廣告》(北京、深圳)
“東風·金龍”:對皇權的後禮贊——王廣義答OCAT問
什麼是我們的“國傢遺産”? 黃專
2008《東風·金龍》(曼徹斯特、深圳)
第四單元:冷戰美學(2007—2008)
“冷戰有遊戲的一麵”——王廣義笞《廣卅舊報》記者問
“三防”掛圖
2007《冷戰美學——正在射擊的女民兵》
2007《冷戰美學——恐懼狀態下的人群》(倫敦、深圳)
2007《戰爭與和平》(莫斯科)
2007《冷戰美學》(上海)
2008《冷戰美學——戴防毒麵具的人》
2008《冷戰美學——躲在防空洞中的人》
2008《冷戰美學——防空洞剖麵圖》
2008《冷戰美學——拍打帶病毒昆蟲的人》
2008《冷戰美學一一清理化學垃圾的人》
大事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有意思,那種簡潔卻又充滿張力的構圖,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不是那種花哨的、充斥著各種元素的封麵,而是非常冷靜,甚至帶點疏離感。黑白灰的色調運用得恰到好處,營造齣一種思考的氛圍,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已經開始好奇封麵背後的故事。我喜歡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麵”的設計,它不像有些書那樣直白地告訴你“我要講什麼”,而是留下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鼓勵你去主動探索。而且,封麵上那個若隱若現的“另一個”字,仿佛在暗示著什麼,是挑戰,是顛覆,還是另一種解讀?這種留白藝術,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迫使我們慢下來,去感受,去思考。我常常覺得,一本好書不僅僅在於內容,它的外在形式同樣是構成閱讀體驗的重要部分。這個封麵,無疑已經成功地為這本書定下瞭一個高冷而充滿魅力的基調。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一個我之前從未仔細觀察過的、卻又真實存在的世界。作者用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精準,揭示瞭那些潛藏在我們視野之中的“政治”。它不是宏大敘事式的政治,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以更加隱蔽、更加微妙的方式運作。我常常在閤上書本後,依然會被書中的某些觀點所縈繞,它們會在腦海中不斷迴響,促使我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去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細節。這種“餘音繞梁”的閱讀體驗,是很多速食文化下的讀物所無法給予的。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費,而是一種長期的滋養,它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認知,讓你在未來的生活中,擁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心構建的迷宮,每一步都需要我仔細權衡,每一個轉角都可能迎來意想不到的風景。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並不急於給齣答案,而是層層剝繭,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像一個偵探,在尋找綫索,拼湊真相。而有時候,又像一個朝聖者,在探索未知的領域,尋找某種精神上的啓示。語言的運用也非常講究,那些精煉的句子,如同精心打磨的寶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即使是一些看似平淡的描述,也蘊含著深邃的意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清晰和條理,他能將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疲憊和茫然。總而言之,這是一種非常“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它挑戰我的思維,也豐富我的感知,讓我不僅僅是在“看”字,更是在“體驗”文字所傳達的深刻內涵。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迎閤大眾口味,而是堅持瞭自己的學術立場和嚴謹的論證方式。有些章節,我可能需要反復閱讀幾遍,纔能真正 grasp 到其中的精髓。但是,正是這種挑戰性,讓閱讀的過程充滿瞭成就感。每一次的理解和突破,都讓我感到欣喜。它不像那些輕鬆易懂的讀物,可以一口氣讀完,然後就放在書架上積灰。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智者,需要你付齣耐心和努力去與之對話,去理解它的深意。而一旦你跨越瞭最初的障礙,你就會發現,你所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提升,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角度。這種“苦盡甘來”的閱讀體驗,正是它獨有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提供的視角,一種顛覆性的、讓我耳目一新的觀察方式。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習以為常的現象,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權力運作、意識形態的滲透,以及我們自身是如何被塑造和影響的。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有說服力,他能夠將看似零散的元素巧妙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我發現自己經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思考其中的含義。這種“慢閱讀”的狀態,讓這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最大程度的釋放。它不僅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書,更像是一個思維的催化劑,激發我去質疑、去反思,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我相信,這本書會讓很多習慣於被動接受信息的人,重新找迴獨立思考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