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9787545215748

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978754521574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雪鬆著 著
圖書標籤:
  • 紀錄片
  • 方大曾
  • 尋找
  • 迴憶
  • 曆史
  • 文化
  • 個人
  • 影像
  • 中國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錦綉文章齣版社
ISBN:9787545215748
商品編碼:2969152057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定價:68.00元

作者:馮雪鬆著

齣版社:錦綉文章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5215748

字數:300000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中國20世紀戰爭攝影史中,有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物與上海有關。一個是沙飛,他不僅是魯迅的崇拜者,也是為魯迅拍攝遺像的人。沙飛後來成為一名戰地記者和新聞齣版人。再一個就是方大曾。他是抗戰初期活躍的戰地記者,“七七事變”後由北京離傢奔赴抗日前綫,由範長江介紹作為上海《大公報》前綫記者進行采訪,1937年就在他的《平漢鐵路的變化》報道發錶後失去消息。
2000年中央電視颱專題部把方大曾的事跡列入選題,拍瞭一個紀錄片叫《尋找方大曾》,該片入選並榮獲瞭第十五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奬。紀錄片導演就是本書的作者馮雪鬆,他當年拍攝紀錄片時,帶領攝製組沿著方大曾走過的路,剋服瞭很多睏難,走瞭一圈,采訪瞭一些人,比如說在保定、在石傢莊,他這個路綫完全是按照當時範長江寫《憶小方》的那條路綫。
2002年7月,方大曾傢屬挑選瞭方大曾的120幅作品,在成都的四川美術館用很大一個展廳舉辦瞭一個展覽。
2006年,方大曾遺留的800多張底片由傢屬捐贈中國國傢博物館。

15年前,紀錄片的導演馮雪鬆是以口述曆史的形式拍攝瞭《尋找方大曾》的紀錄片,15年後,馮雪鬆以作者的身份,以紙上紀錄片的形式將尋找和重現的旅程記錄下來。

內容提要



本書的主人公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受上海《大公報》的派遣,以前綫通訊記者的身份前往華北抗戰前綫,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以“小方”為筆名連續發錶瞭多篇前綫報道的中國戰地記者——方大曾。但不久後他即在前綫失蹤,時年僅25歲。他是“盧溝橋事變”報道人!他是抗日戰爭中個在前綫犧牲的新聞記者!他是中國的羅伯特·卡帕!他是讓作傢餘華、戰地記者唐師曾等人頂禮膜拜的人!本書作者從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將方大曾的經曆梳理齣來,從初的尋找不知不覺變成瞭對於一種高尚精神的認同和追隨。

目錄


作者介紹



馮雪鬆,男,迴族,生於1970年,南開大學碩士,中央電視颱高級編輯,紀錄片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會員,中國紀錄片學會會員。多次擔任建黨八十周年、春節聯歡晚會、澳門迴歸五周年、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等重大宣傳報道的主創、策劃和組織工作。主要作品:大型文獻紀錄片《使命》、大型紀錄片《澳門十年》《尋找方大曾》《二十世紀中國女性史》《澳門新聞報道集》等,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特等奬、中國新聞奬一等奬、全國好新聞一等奬、中國廣播電視奬、全國電視文藝星光奬、中國電視金鷹奬特等奬等奬項。

文摘


序言



《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這是一段跨越時空的追尋,一次關於記憶、真相與傳承的深度挖掘。 1937年,戰火紛飛的年代,一位年輕而纔華橫溢的中國攝影師方大曾,用他敏銳的鏡頭記錄下那個動蕩時代的影像。他活躍在抗日戰爭的前綫,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飽含情感的畫麵,捕捉瞭那個時代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然而,就在他事業如日中天,其作品開始在國際上獲得贊譽之際,方大曾卻離奇地消失瞭,仿佛人間蒸發。他留下的,是數量可觀卻零散的照片,以及一段撲朔迷離的人生軌跡。 時隔數十年,一位執著的紀錄片導演,懷揣著對曆史的好奇和對一位被遺忘的攝影師的敬意,踏上瞭尋找方大曾的漫漫徵途。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尋人,更是一場對被掩埋真相的挖掘,對一段被曆史洪流衝刷的珍貴記憶的打撈。導演深知,方大曾的消失,或許不僅僅是個人的命運,更可能摺射齣那個年代許多個體在中國曆史大變局中的掙紮與無聲。 尋訪的起點:塵封的檔案與模糊的綫索 導演的旅程,始於堆積如山的泛黃檔案和散落在各處的零星資料。他穿梭於國傢檔案館、報社舊址、以及曾經與方大曾有過交集的人們的傢中。每一份檔案,每一張舊照片,都可能隱藏著一絲綫索。他仔細地審閱著方大曾的作品,試圖從他拍攝的畫麵中,讀懂他當時的心境,感受他所處的世界。那些眼神堅毅的戰士,那些飽經風霜的百姓,那些滿目瘡痍卻生機勃勃的土地,都是方大曾留給後人最直接的對話。 然而,時間是無情的篩子,許多當事人早已故去,當年的見證者也變得稀疏。導演不得不麵對的是,許多綫索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模糊不清,甚至被有意無意地遺忘。他需要的是一份極大的耐心和敏銳的洞察力,去拼接那些看似無關的碎片,去解讀那些被曆史塵埃覆蓋的細節。 深入前綫:重走方大曾的足跡 為瞭更深刻地理解方大曾的作品和他的經曆,導演決定踏上他曾經拍攝過的地方。他去往北方的戰壕,去往曾經的淪陷城市,去往那些記錄著曆史傷痕的土地。在那些地方,他試圖通過實地的感受,去體會方大曾當年所麵對的殘酷環境,去重現他按下快門時的瞬間。 每一次踏足,都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他會尋找方大曾照片中的標誌性建築,對比今天的樣貌,思考時間的變遷。他會采訪當地的老人,詢問他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否有關於一位年輕攝影師的模糊印象。盡管許多信息難以直接印證,但這些經曆,都為導演構建對方大曾的立體認知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人物的肖像:拼湊一個鮮活的靈魂 方大曾不僅僅是一位攝影師,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導演在尋找過程中,也努力去勾勒齣方大曾的個人形象。他查閱他的通信,采訪他的傢人和朋友(如果還能找到的話),瞭解他的成長經曆,他的思想,他的情感。 他或許是一位充滿理想和激情的青年,對國傢和民族的命運懷有深切的關注。他或許是一位勇敢而無畏的記者,不畏艱險,隻為將真相公之於眾。他或許是一位敏感而細膩的藝術傢,他的鏡頭不僅記錄瞭曆史,更飽含著人性的溫度。導演試圖通過多方位的探訪,揭開方大曾神秘麵紗下的真實麵孔,展現他作為一個人的多重維度。 曆史的迷霧:消失背後的可能 方大曾的消失,是整個尋找旅程中最核心的謎團。導演必須審慎地對待這個部分,既要尊重史實的可能性,又要避免主觀臆斷。他會搜集所有關於他消失的綫索,無論是官方記載,還是民間傳說。 他會分析方大曾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以及他對戰爭的記錄所可能引發的某些反應。他會研究當時的社會狀況,是否有任何跡象錶明他可能遇到瞭危險,或者被迫離開瞭這個國傢。 導演不會輕易下結論,他會呈現各種可能性,並依據已有的證據來推測。這個過程,是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理解,是對真相的審慎求索。他需要區分哪些是史實,哪些是猜測,哪些是可能的巧閤。 重現的意義:喚醒被遺忘的記憶 當導演搜集到足夠多的素材,當他對方大曾的形象和經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時,他便開始著手將這段尋找過程本身,以及方大曾的故事,呈現給世人。這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將一個復雜的曆史謎題,一次動人的尋訪旅程,一段被遺忘的生命,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麵前。 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關於方大曾個人,它更是對一個時代的記憶的喚醒。方大曾的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遺産,是那個年代中國人民奮鬥史的生動見證。導演的尋找,是對於這段曆史的迴溯,是對那些曾經的犧牲和付齣的一種緻敬。 “消失與重現”的敘事張力 “消失”與“重現”,這兩個詞語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敘事張力。“消失”象徵著遺忘、失落、以及被曆史洪流衝刷的個體命運;而“重現”則代錶著記憶的復蘇、真相的挖掘、以及被忽視的價值的迴歸。導演的鏡頭,就是連接這兩個概念的橋梁。他記錄下自己尋找的每一步,無論是欣喜的發現,還是陷入的睏境,都成為影片敘事的一部分。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次“重現”。導演的努力,讓方大曾這位在曆史長河中沉寂的名字,重新浮現;讓他的作品,重新被解讀;讓他的經曆,重新被關注。這種“重現”,是對曆史負責,也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影片的價值與啓示 這部紀錄片,將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片,它更是一次關於記憶、真相、和傳承的哲學思考。它會引發觀眾對於曆史的追問,對於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作用的思考。它會讓我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容易忽略那些重要的、卻被埋藏的故事?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守護和傳承那些珍貴的曆史記憶? 方大曾的尋找旅程,也映射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某種渴望——渴望理解過去,渴望連接失去的,渴望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坐標。導演的堅持,也正是這種渴望的具象化。 最終,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呈現瞭一個關於方大曾的故事,它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曆史的厚重,生命的頑強,以及人類對於真相永不停歇的追求。它告訴我們,即使是最微小的個體,在曆史的長河中也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記,而每一個被重新發現的故事,都可能為我們理解當下,走嚮未來,提供寶貴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僅僅是書名,就勾勒齣瞭一幅充滿探究意味的畫麵:《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塵封的往事,那些被歲月磨平的痕跡,以及那些試圖將其重新喚醒的努力。我猜想,這位方大曾可能是一位在曆史長河中被忽視的人物,他的故事或許平凡,或許傳奇,但他的“消失”一定有著不尋常的背景,而“重現”則意味著某種重要的價值被重新發掘。而“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本身就是一種關於記錄、關於真相、關於傳承的故事。導演的身份,意味著他對事實的嚴謹,對細節的捕捉,以及對人物命運的深刻體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場沉浸式的探索,去感受導演如何在一個個綫索中穿梭,如何在紛繁的信息中辨彆真僞,最終將一個模糊的身影逐漸清晰化。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物傳記,更是一次關於記憶如何被保存、被重塑,以及曆史如何通過個體努力得以延續的深刻探討。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到很多經典的尋人故事,但“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個限定,又讓它顯得更加具體和現代。我開始思考,方大曾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他的“消失”是怎樣的背景?是主動的隱退,還是被迫的離去?而“重現”又意味著什麼?是找到瞭他本人,還是找到瞭關於他的真相?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他的視角通常是客觀的,但同時又充滿瞭人文關懷。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導演如何運用他的專業技巧,去解構和重構方大曾的故事。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采訪、考證、甚至是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很好奇,導演會從哪些角度切入?會用怎樣的敘事手法?是綫性敘事,還是非綫性敘事?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精彩的紀錄片一樣,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摺,有觸動人心的瞬間?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不僅僅看到一個人的故事,更能看到一個導演是如何用他的鏡頭和文字,去追尋曆史的真實,去重塑被遺忘的記憶。

評分

《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解謎的色彩。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這背後一定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方大曾這個名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但“消失與重現”這四個字,賦予瞭他一種戲劇性的張力。而“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則為這個故事增添瞭另一層維度。這不僅僅是一次個人的追溯,更是一次用影像和文字進行的、對曆史真相的探求。我很好奇,這位方大曾究竟是誰?他的人生軌跡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消失”?這種“消失”又如何會被一位導演捕捉到,並最終“重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懸念的敘事空間,跟隨導演的腳步,去一步步揭開謎底。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導演在尋找過程中的堅持與不易,看到他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最終將一個被遺忘的人物重新帶到公眾視野。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更是關於一段被遺忘的曆史,以及對真相的不懈追求。

評分

讀完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畫麵感:一位滿懷熱忱的紀錄片導演,穿梭於各種陳舊的檔案室,在泛黃的照片和模糊的文字中搜尋蛛絲馬跡;他可能會走訪偏遠的小鎮,和當地的老人們攀談,試圖從他們模糊的記憶中拼湊齣關於方大曾的片段。這種“尋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敘事,它不僅僅是信息的收集,更是情感的投入和精神的追溯。我猜想,導演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也會麵臨很多次的碰壁,很多次的希望落空,甚至可能觸碰到一些不願被提及的往事。但正是這種堅持,這種不放棄的精神,纔讓“消失”的人和故事有瞭“重現”的可能。我非常欣賞這種為曆史留痕、為人物正名的努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個體生命的光輝容易被淹沒,而紀錄片導演的這種行為,恰恰是對個體價值的肯定,是對曆史的負責。我期待這本書能呈現齣這種尋找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同時也傳遞齣一種積極的力量,告訴我們,即使是曾經“消失”的,隻要有人願意去尋找,就永遠不會真正被遺忘。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懸念和神秘感——《方大曾 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對故事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想,方大曾是誰?他又是如何“消失”又“重現”的?而一位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紀錄片導演通常需要深入調查,挖掘真相,他們的尋找過程往往充滿瞭麯摺和不易。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進入一場充滿未知和驚喜的探索之旅,去瞭解這位方大曾的生平,以及導演是如何一層層剝開迷霧,找到他身影的。想象一下,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一個鮮活的生命,可能被遺忘,可能被誤解,而當有人決定去尋找他時,就如同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燈,照亮瞭曾經被忽視的角落。我尤其好奇,在尋找的過程中,導演會遇到哪些睏難?會接觸到哪些人物?這些人物又會以何種方式,對方大曾的故事提供綫索?這是一場關於記憶、關於曆史、關於人性的挖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是怎樣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