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北京建设研究
定价:45.00元
作者:张耘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36149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技北京建设研究》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成果,是部从顶层设计视角全面研究科技北京建设问题的著作,从“科技北京”建设的时代需求与现实条件出发,着重回答了四个问题:“科技北京”内涵、特征与标志;“科技北京”建设的根本目的与建设目标;“科技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精神;“科技北京”建设路径与建设重点。
“科技北京”建设路径为该书的重点,描述了“科技北京”建设的总体战略。分别从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四个子系统探讨科技北京建设的具体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张耘,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共完成研究专著四部:《技术产权交易与定价研究》、《高技术企业产权交易与价值评估》、《首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研究》、《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研究——北京案例》。主要学术著作十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持研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曾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部分的运用,可谓是点睛之笔,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鲜活性和可操作性。作者没有满足于引用远方的国际案例,而是大量选取了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正在发生或刚刚完成的实践项目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巧妙,它们完美地印证了前文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和战略方向,使得原本抽象的政策语言立刻变得生动起来,触手可及。阅读这些真实的“局部胜利”的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政策从纸面到实践落地的每一步艰辛与智慧。书中对某个特定技术园区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弯道超车”的详细记录,简直是一份绝佳的实战教科书。这些鲜活的样本,让我看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力量,也让人对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不可能”充满了希望,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正在被验证的成功路径图。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技术细节的描述上,对普通读者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而是坚持了其专业内容的完整性。比如,在探讨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章节中,涉及了一些复杂的金融模型和监管框架的解读,如果对相关背景知识储备不足,初读时确实会感到吃力。然而,正是在这种“略带晦涩”的专业表达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知识的厚度和底蕴。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去主动学习和思考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运行逻辑。每次攻克一个技术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远胜于阅读那些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厉的导师,它要求你拿出百分之百的专注和努力,但回报你的,是扎实的认知提升,而不是廉价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匠心,厚重感十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也一定非常有分量。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沉稳大气的色调,黑底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低调的专业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是上乘,触感细腻光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布局上,作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字里行间留白得当,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没有那种被文字压迫的局促感。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部分处理得尤其出色,色彩搭配既专业又不失美观,复杂的概念通过精美的图示得以清晰呈现,这对于理解那些专业性较强的章节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助力。看到目录结构就知道,这是一本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著作,从宏观的战略规划到微观的具体实践案例,层层递进,可见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功力深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光是把玩书本身,就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品质气息。我期待着翻开内页,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宝贵见解,相信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会占据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
评分初读这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语言的精准与克制,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堆砌辞藻而产生的冗余感。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精确地描述一台复杂机械的运行原理。每一个论断似乎都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和无可辩驳的数据基础之上,很少使用浮夸的形容词,更倾向于用事实说话。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理性思辨的享受,仿佛在跟随一位智者进行深入的对谈,而非被动接受灌输。尤其是在分析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体制机制、历史遗留和市场驱动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剖析得鞭辟入里,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折服于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性的政策解读读物,更像是一份可供长期参考的、具有高度理论价值的参考手册。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几个核心论点,那种思维被充分激活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宏大的视野和前瞻性的布局。它似乎不是简单地总结过去或描述现状,而是真正着眼于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图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晰的、可实现的城市发展蓝图。作者在探讨“未来感”的构建时,不仅关注了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智能交通网络和能源系统的升级,更深入地触及了软性的社会结构优化、人才生态的培育以及文化软实力的重塑。这种“硬科技”与“软文化”并重的发展理念,展现了作者对现代城市复杂性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其中关于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能级的跨越式提升的论述,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新思路,让我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潜力充满了信心。这本书就像一张高精度的三维地图,不仅标明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精确坐标,更清晰地标注了所有潜在的最佳路径和可能遇到的障碍,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参与到这座城市未来建设中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