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省思——柴文华自选集
定价:56.00元
作者:柴文华作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8112969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包括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状态、论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现代视域与传统原典的结合、中国学术史方法论论纲、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论儒家伦理中的“活元素”等部分内容。
目录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状态
论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
现代视域与传统原典的结合——对中国哲学史书写的若干思考
中国学术史方法论论纲
“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
论儒家伦理中的“活元素”——兼谈普适价值问题
康有为的保皇情结及伦理维度——兼谈“启蒙自我循环”
严复中国传统文化观的转折——以中国传统道德观为重心
论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文化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及诠释框架
论中国现代哲学家的形上学情结
五四时期的激进思潮及其反思——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论“学衡派”的理论倾向
激进中的保守和保守中的激进——以胡适、梁漱溟为例
胡适和冯友兰墨学观的契合
论张君劢的科学观与人生观
熊十力对《周易》思想的运用
马一浮的哲学思想
马一浮的伦理思想
马一浮的中西文化观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元素——纪念冯友兰诞辰115周年
冯友兰的观研究
论冯友兰的朱子学
论冯友兰的阳明学
钱穆的文化观
钱穆的中国文化观——纪念钱穆先生诞辰110周年
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观
任继愈的朱子学研究
有关港台新儒家价值评判的几个问题
内圣修补新外王——对现代新儒家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省思
作者介绍
柴文华,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对话场域。作者仿佛站在当代的高地上,回望并审视着过去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事件,但这种“审视”并非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一种平视的、充满理解的对话。他善于捕捉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思想家们所面临的内在困境和外部压力。这些分析使得那些原本在教科书上显得扁平的人物和理论,瞬间变得立体和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批判既有研究成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既肯定了前人贡献的价值,又不回避其局限性。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成熟学者的风范,也为我们思考如何处理当代思想遗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评分与市面上许多着眼于宏观叙事的哲学史著作不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考古式”的文献挖掘和细致的文本解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次要文献或边缘人物观点时所投入的精力。这些看似“边角料”的材料,恰恰是理解主流思想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有力佐证。行文的笔调非常沉稳,没有那种为追求新奇而故作惊人之语的浮躁气。相反,它透露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审慎和对历史的敬畏。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记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去重新审视作者提出的那些精妙的转折点。这种被引导着进行二次思考的过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它迫使你跳出既有的框架,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哲学定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它并非采取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高度聚焦的专题探讨,串联起一条清晰而富有张力的思想发展线索。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更好地捕捉到了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即“问题意识”的延续与断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方法论反思”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对于如何在保持自身批判性的同时,与既有学术传统进行有效对话的探索,为我们这些后学提供了极佳的范例。那种在坚守学术规范和追求思想突破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罢全书,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思想迷宫之中,最终找到了清晰的出口。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内敛且精准的。它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复杂的概念,而是依靠逻辑的严密性和概念推演的精确性来构建说服力。这种风格,对于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因为哪怕是错过了一个连接词或一个限定语,都可能导致对作者核心论点的误解。我甚至感觉,作者在组织每一个句子的结构时,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力求用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哲学史研究的严谨性与挑战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它展示了如何以一种既学术又充满智力挑战的方式来对待历史文本。
评分这本集子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汇编了一些学者的文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旅程的记录。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梳理特定历史时期思想脉络时的那种细致入微和旁征博引。尤其是在探讨近代以来哲学思潮的演变时,那种对不同流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批判的复杂关系的把握,处理得极其老到。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概念辨析,而是努力挖掘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根基。比如,他对某个特定时间段内,西方哲学思潮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被“转化”和“重塑”的分析,那份洞察力,绝非一般泛泛之谈可以比拟。读完,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哲学”这个宏大主题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是如今许多碎片化阅读难以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