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毛真情实录:1949-1976
定价:49.80元
作者:顾保孜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08635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真情实录:1949-1976》是“红墙女作家”顾保孜沉淀新作。其《**后七年风雨路》《*神州正值有事时》《*后600天》畅销百万册。
※本书为*一部集中了从新中国成立至*离世的随身专职摄影记者侯波、钱嗣杰、杜修贤提供图片的图书,长时段还原形象。
※20多年来写作题材作品,包括《**后七年风雨路》《*正值神州有事时》《*后600天》等,多以人物的视角与命运来反映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这部《*真情实录:1949—1976》也不例外,通过*、等开国,乃至政坛风云人物的不凡命运与心路历程,让我们触摸到新中国历史事件的脉络走向,领略到高层政治的特殊内涵,感受到人物的常人之心。写这部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再现*时代的重大事件与真情实感!
——顾保孜内容提要
《*真情实录:1949—1976》真实记录了1949至1976年二十年间与*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揭秘*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将*与各位政治高层、风云人物间的关系追根溯源,细数他们之间从革命时期到共和国建设时期的情谊、嫌隙、甚至裂变等,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
目录
六十大寿之际解决分裂隐患
“两个司令部”的斗争,一次默契的合作
泱泱大国的主席竟为他划船、陪他游园
战争无情人有情,毛岸英踏上生死未卜路
毛像慈母一样关心着思齐的第二次婚姻
卡拉奇机场突然响起尖锐的警笛声
李宗仁与溥仪像一对亲兄弟似地握手
1959年庐山上的“神仙”会
打破庐山平静的一封信
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1年后,走完他的“O”形路
毛的突然决定令所有人措手不及
毛深深地三鞠躬
痛苦和违心的检查
揪人心肺的悲怜晚情
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没能引起尼克松注意
毛潇洒自如地行了个“吻手”礼
毛举起茶杯:“为冤家干一杯!”
毛面对镜头再也不能站立了
毛的当众批评,使得江青大丢面子
作者介绍
作者顾保孜,1957年生,江苏省兴化市人。国家一级作家,被誉为“红墙女作家”。现为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著有《红墙里的瞬间》《样板戏出台内幕》《红镜头》《人物春秋》《我的父亲》《集中营的中国女孩》《铁血N4A》《*后七年风雨路》《*正值神州有事时》《后600天》等数十部纪实文学著作,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全国畅销书等奖项。
摄影侯波、钱嗣杰、杜修贤,解放前战时就随军摄影,均有丰富的摄影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不同时期为*等党和人摄影,分别担任过新华社摄影部高级记者、新华社中央新闻组组长等重要职务。他们见证并拍下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通常持谨慎态度,总担心会落入“猎奇”或“过度解读”的陷阱。但这部作品让我彻底放下了戒心。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极其真诚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充满剧烈社会动荡与个人信仰重塑的时期。作者的文风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沉淀感,文字朴实而有力,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无论是描写重大的历史转折点,还是记录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其态度始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恰恰保证了叙述的可靠性。它促使我思考的,不是简单的对错评判,而是关于人在特定环境下,如何选择生存、如何维系尊严以及如何构建自身意义的永恒命题。全书读完,留下的不是一时激动的感慨,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叙事框架,而是更注重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共振。有些章节读起来像是一出节奏紧凑的戏剧,冲突爆发得自然而猛烈;而另一些则像是一首悠长而低回的民谣,缓缓地流淌出岁月的沧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世界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他很少使用大段的心理独白,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眼神乃至沉默,让读者自己去挖掘和体会其深层的情绪。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得不同阅历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空间。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在文学性和史学性之间找到了绝佳平衡点的作品,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更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洗礼。
评分这部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像是一部线性流动的长河,更像是一张由无数历史碎片精心拼贴而成的精美挂毯。每一个“碎片”——无论是某个事件的侧写,还是一段对话的记录——都单独具有强大的信息密度和情感张力,但将它们置于整体的脉络中时,又能清晰地看到历史大势的推演轨迹。我个人认为,作者在构建历史场景时,所运用的那种“全景式”的镜头语言非常出色,让你能同时看到高层的决策如何影响到最底层的个体,以及个体微小的反抗和妥协如何汇集成时代洪流的一部分。这种多层次的观察维度,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极为丰富和立体。对于想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社会运作机制的读者而言,这本作品提供的洞察力是难以替代的,它远超出了对单一事件的记录范畴。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年代回忆录,毕竟跨度长达二十多年,信息量想必很大。然而,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纪录片,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事件的交织,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社会肌理。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掌握程度,那些关于衣食住行、人际交往模式乃至潜规则的描述,都精准得令人拍案叫绝。读到一些关于政策变动对基层生活影响的段落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尘土和焦虑的味道。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历史的脉搏与个体的生命律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冰冷的年代数字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对于想了解那个时代真实生活质感而非仅停留在教科书概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这部作品,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说实话,给我的触动是相当深远的。它像是一部凝结了特定时代风云变幻的史诗,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却又环环相扣的叙事片段,勾勒出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里,普通人在宏大叙事下的真实境遇与内心挣扎。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和环境氛围的渲染。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年份的集体生活场景的描绘,那种既压抑又充满着希望的矛盾心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他没有过度地渲染悲情,也没有刻意拔高某种理想,而是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并置呈现,让读者得以从一个更加立体和多维度的角度去审视那段岁月。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富有哲理性的对话和场景转换,感觉自己仿佛被拉回了那个特定的时空之中,去感受那份独有的、带着时代烙印的生存状态。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所有对历史细节和人物命运抱有深切关怀的读者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