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光纤通信(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钱爱玲,钱显忠,钱显毅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70053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光纤通信》系统的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历史与现状、光纤通信的概念、光纤传输理论、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光放大器、光纤通信网络、光调节与复用技术、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与施工、光纤测量。每章后都安排有相关阅读材料和习题,方便读者自学。将每个知识点紧密结合到相关学科、产业的应用。如第3章“光发射机”后有相关的阅读材料ECL电源开关在数字光发射机调制电路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自学。由钱显毅负责全书统稿。
《光纤通信》系统的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历史与现状、光纤通信的概念、光纤传输理论、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光放大器、光纤通信网络、光调 节与复用技术、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与施工、光纤测量。
本书编写时力求反映应用型本科学生、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和理工类专业教学特点,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准确清 晰,突出光纤通信的应用技术,有利于培养工程师专业教学使用。每章后都安排有相关阅读材料和习题,方便读者自学。
《光纤通信》适应不同的读者,也可以用于高等学校理工类专业教材。由钱显毅负责全书统稿。
前言
章 光纤通信的概念
1.1 光纤通信的概念
1.2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
1.3 现代光纤通信技术
1.4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比模拟光纤通信系统
习题
第2章 光纤传输理论
2.1 光纤的典型结构及分类
2.2 光纤的传输特性及主要参数
2.3 阶跃折射率光纤的模式理论
2.4 渐变折射率光纤的波动理论
2.5 单模光纤
*2.6 光纤的制造
2.7 光纤的成缆
2.8 小结
习题
第3章 光发射机
3.1 激光原理的基础知识
3.2 半导体激光器
3.3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3.4 光源的调制原理
3.5 光发射机和外调制器
3.6 小结
习题
第4章 光接收机
4.1 光接收机简介
4.2 光电检测器
4.3 放大电路及其噪声
4.4 光接收机灵敏度的计算
4.5 光接收机的组成模块
4.6 小结
习题
第5章 光放大器
5.1 发光二极管
5.2 激光器原理
5.3 光放大器
5.4 小结
习题
第6章 光纤通信网络
6.1 光纤通信系统
6.2 全光通信网
6.3 光纤接入网
6.4 色散补偿技术
6.5 光孤子通信技术
习题
第7章 光调节与复用技术
7.1 光调制器
7.2 光复用解复用器
习题
第8章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与施工
8.1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性能及测试
8.2 单通道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结构与设计
8.3 多通道数字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习题
第9章 光纤测量
9.1 衰减测量
9.2 色散测量
9.3 OTDR的应用
9.4 眼图分析
9.5 光谱分析仪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我注意到教材中对不同代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早期的多模到后来的单模、再到当前热议的空分复用技术,历史的演进逻辑是顺畅的。然而,在对新型光纤结构的介绍上,感觉篇幅分配有些不平衡。例如,对于特种光纤,如掺铒光纤(EDFA)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讲解得相当详尽,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对于近年来在超高速率传输中崭露头角的少模光纤(Few-Mode Fibers, FMF)或多芯光纤(Multi-Core Fibers, MCF)这类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似乎只是简要地提及了其概念和结构,缺乏对模式耦合、模式分离技术以及相关器件(如模式复用器/解复用器)的深入剖析。对于一本力求覆盖“十二五”规划前沿技术的教材而言,对这些正在快速商业化和标准化的新技术给予更深入的、甚至可以加入前沿研究进展的探讨,会大大增强其时效性和指导意义。目前来看,它在经典理论的深度上保持了高水准,但在向未来技术过渡的关键节点上,略显保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学术气息浓厚,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严谨对待每一个技术名词和公式推导的学习者来说,是件好事。作者在定义概念时措辞精确,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很少出现模棱两可的描述。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复杂数学工具时所做的铺垫工作,它没有直接抛出傅里叶变换、波动方程的复杂形式,而是先用一维或简化模型来解释这些工具在光通信问题中的物理意义,确保读者理解了“为什么用这个工具”之后,再去看“如何用这个工具”。这种教学哲学的体现,使得学习过程中的“顿悟”时刻增多。不过,这种高度的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在某些章节,为了保持数学上的完美性,对工程实现中的“近似”和“折衷”讨论不足。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很少能实现理论上的完美光纤或完美光源,系统设计往往需要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做取舍。如果作者能在讲解完理想模型后,紧接着讨论一下实际器件带来的非理想化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实际影响,哪怕只是在脚注或附录中简要提及,都会让这本书更加贴近现实的工程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部分设计得很有层次感,从基础概念的检验到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计算题,覆盖面很全。特别是那些需要结合器件参数进行性能估算的题目,非常锻炼读者的工程思维。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数值挂钩的练习方式。但是,我发现一个潜在的问题在于,教材中提供的参考答案或解题思路相对稀缺。对于难度较高的综合性题目,如果缺乏详细的中间步骤推导,读者很容易在关键环节卡住,从而影响学习的连贯性。尤其是在涉及复杂光纤损耗模型、色散补偿计算或噪声分析的题目时,一个清晰的解题路径示范是至关重要的学习辅助工具。虽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是好的教育方式,但对于一套被广泛采用的规划教材而言,提供足够详细的解题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广大自学者的学习效率和准确性。如果后续修订能附带一本详尽的习题解析册,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更上一层楼。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覆盖面广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几乎囊括了光纤通信领域从理论基础到前沿技术的方方面面。然而,我阅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某些核心技术点的深入程度似乎有所保留。例如,在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处理部分,虽然提到了主要的几种效应,例如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并且给出了基本的数学模型,但对于如何通过系统设计或新型器件来有效抑制或补偿这些效应的工程实践细节,着墨不多。这对于希望从理论走向实际系统搭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略感不足。我们都知道,实际的通信系统往往受到这些非线性效应的严重制约。如果能增加一章专门探讨这些“顽固”问题的高级解决方案,比如超高带宽系统中的多载波调制、复杂均衡算法的应用实例等,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得到指数级的提升。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偏向于对知识点的“罗列”和“介绍”,而非“精炼”和“攻克”。当然,作为基础教材,它完成了打地基的任务,但要盖起高楼,读者可能需要转向更专业的、针对特定方向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专业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教材。内页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字迹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不过,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内容组织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我觉得这本书在宏观概念的引入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开篇没有直接陷入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而是先用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图示,帮助初学者建立起对光纤通信整体架构的宏观认知。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特别是它对光在光纤中传输基本原理的阐述,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比喻,即便没有深厚的物理基础,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当然,作为一本面向工程实践的教材,我更期待它能在实际工程案例的深度上再挖掘一些,比如不同应用场景下光纤的选择标准和系统设计中的权衡取舍,能再多一些深入的剖析,那就更加完美了。总体来说,作为入门级的参考书,它在视觉呈现和基础概念的铺垫上,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