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
定价:70.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2.4元,折扣68
作者:柯熙政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303132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线激光通信融合了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的优点,但是激光的直线传输限制了无线激光通信的应用范围。紫外光非直视传输弥补了无线激光通信的不足,可以采用自组织网络扩大其覆盖范围,因而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详细分析了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的信道特性,对紫外光通信覆盖范围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分析经典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对MAC层协议及其公平性、路由协议等进行了讨论,构建了适用于紫外光非直视通信的基本构架。对书中提出的通信协议进行了详细分析,书末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的关键程序,以便读者学习和理解。
《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网络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柯熙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7-2002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西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
柯熙政教授主要从事无线激光通信与组合导航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军队重大预演演示验证项目、国防重点实验室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项目,SCI和EI收录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
柯熙政教授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盈科”青年学者奖及多项陕西省科技类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跳跃的紫色光斑,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翻开扉页后,那种清晰的排版和合理的章节划分,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阅读舒适感。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体验,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穿插其中,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我,也能大致跟上思路。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阐释,简直是化繁为简的高手。比如,书中对“信息熵”的引入,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模拟,让我立刻领悟了其在网络构建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对接下来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因为它不仅仅是在“告知”知识,更是在“引导”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框架。那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方式,让我确信作者在编撰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绝非敷衍了事之作。
评分初读这本“理论”著作,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近乎哲学思辨的深度。它远超出了我对传统“网络构建”书籍的认知范围,更像是一部关于“秩序的诞生”的史诗。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描述一个固定的网络结构,而是深入探讨了在没有中心控制的情况下,粒子(或者说信息节点)如何通过局限的局部交互,最终涌现出宏观的、高度有序的形态。这种对“自组织”过程的剖析,让我不禁联想到自然界中的雪花形成、鸟群迁徙,甚至生命本身的起源。书中对于“临界现象”和“涨落”的讨论尤为精彩,它揭示了稳定结构背后潜藏的脆弱性与动态平衡。我甚至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一名观察者,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着一个复杂系统在无形力量的推动下,如何挣脱混沌,走向精妙的协同。这种思想的冲击力,绝对是市面上大多数技术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理论构建逻辑严密到令人咋舌。它没有空谈概念,而是紧密地结合了当前计算科学的前沿进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环节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归纳-演绎”循环。每当一个新的模型被提出,作者都会立刻提供一套严谨的数学推导来支撑其合理性,随后的仿真结果又反过来印证了理论的有效性。这套“理论先行,实践验证”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对于那些希望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读者来说,书中提供的算法框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甚至已经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基于这些原理进行下一代分布式系统设计的蓝图。这种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性框架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背景和卓越的洞察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对读者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它绝非一本“入门速成读物”。但正是这种对专业深度的坚持,使得它具有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长久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确定性”的处理态度。在构建一个自组织系统时,对随机性的接受和利用,往往是区分平庸和卓越的关键。书中对噪声在信息传递和结构稳定中扮演的双重角色的阐述,非常精妙地平衡了理想模型与真实世界的差距。它没有试图构建一个完美的、无瑕疵的理论乌托邦,而是承认了动态系统固有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应对的理论工具。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能在旧的知识上发掘出新的层次和应用潜力。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不得不提一下书中引用的那些前沿研究案例。作者似乎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知识库,能够精准地从海量的文献中提取出与核心理论最契合的范例进行佐证。例如,在讨论网络拓扑演化时,书中引用了生物分子网络和城市交通网络的对比分析,这种跨学科的借鉴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探险,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连接点。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内敛的,没有浮夸的辞藻,只有扎实的论据和冷静的分析。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因为它提供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一个构建更复杂理解的基石。这是一种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的阅读,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