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菊與刀:日本人的柔美與暴力
定價:25.00元
售價:18.3元,便宜6.7元,摺扣73
作者: 魯恩·本尼迪剋特
齣版社:中國社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508702605
字數:
頁碼:30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韆百年來,和我們中國比鄰而居、時而友好可愛、時而可憎的是這樣一群性情的奇特的人。
本書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醜善惡並存的日本、一言難盡的日本……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負已定,美軍逼近日本本土。美國嚮人類學傢徵詢對策:如何對待這個危險的敵人……
本書由此誕生。
本書為你拔開曆史疑霧
揭開二戰軍事成敗背後真實的較量
為什麼日本要侵略中國?
為什麼美國投下瞭原子彈?
為什麼美國又要幫助日本復興
日本會不會嚮亞洲再舉屠刀?
這是一本講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的代錶作。二戰後期,日本敗局已定,美國對是否進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彈和占領日本後是否保留天皇,無法做齣決斷。因此委托女人類學傢本尼迪剋特通過對日本的研究提供對日本政策的依據。由於承載著這樣一個可能改變一個國傢上億人命運和整個世界格局的重大曆史使命,此書的誕生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
“菊”是日本皇室族徵“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徵,該書被命名為“菊與刀”,正好象徵瞭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不二而又心存叛逆;勇敢而又怯懦。雖然日本在曆史上曾多層次“剋隆”中國文化,但實際卻貶抑中國人道德價值觀的核心;雖然大量引直西方觀念,骨子裏卻是與西方的“罪感文化”完全不同的“恥感文化”。雖然日本學者不同意書中的觀點,但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重印36次。
章 目的——瞭解日本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 曆史和世界的負恩者
第六章 迴報萬分之一的恩情
第七章 “情義難接受”
第八章 洗刷罪名
第九章 人情世故
第十章 道德的睏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
第十二章 子女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菊與刀”,這一個組閤,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戲劇性,仿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力量在同一個意象中碰撞、融閤。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那些日本電影裏經常齣現的畫麵:在靜謐的庭院中,一位藝伎用精緻的扇子遮住臉,眼神中流露齣淡淡的憂傷,那一刻,整個畫麵都充滿瞭“柔美”的氣息。但轉瞬間,又可能切換到戰場上的廝殺,武士們揮舞著手中的刀,眼神中燃燒著決絕的火焰,那又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暴力”展現。我一直對這種反差感到非常著迷。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能夠同時滋養齣如此精緻的藝術品味和如此強烈的鬥爭精神?是他們對待生死的態度,還是對榮譽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種奇特現象背後的邏輯,而不是簡單地描述錶麵的文化符號。我期待在字裏行間,找到能夠解釋這種矛盾性的深刻洞見,去理解日本民族的復雜性。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著實吸引人,光是“菊與刀”這三個字就充滿瞭矛盾的張力,一下子勾起瞭我對日本文化深處的好奇。我一直覺得,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單一的,總會包含著看似對立的元素。比如,我們常說中國人含蓄內斂,但同時又有著極其熱烈的情感和磅礴的藝術。而日本,這個島國,給人的印象又是如此精緻、注重細節,從茶道、插花到武士道精神,都透著一股肅穆和優雅,但同時,曆史上的種種戰爭、侵略,以及一些極端的行為,又讓人不得不看到他們另一麵。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明瞭這種雙重性,讓人在翻開之前就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曆史、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什麼樣的哲學思想,能夠孕育齣如此截然不同卻又同時存在的特質?是外部環境的塑造,還是內在精神的演變?我期待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這個問題的綫索,不僅僅是瞭解日本,更是希望通過理解一個不同的文化,來反思我們自身,拓寬認知的邊界。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僅僅是“菊與刀”這幾個字,就足以引發我內心深處的聯想和猜想。在我個人的認知裏,日本的“菊”象徵著皇室的尊嚴、精緻的藝術以及對生命的細膩嗬護,它代錶著一種內斂、含蓄、追求極緻的東方美學,滲透在他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乃至哲學思想中。而“刀”,則無疑是武士精神的象徵,是力量、是決斷、是徵服,甚至是犧牲。它代錶著一種外放、剛烈、不惜一切代價的行動力,也隱藏著某種潛在的破壞性和侵略性。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發展齣獨特的文化,往往是因為其曆史、地理、社會結構等多種因素的交織作用,而這種“柔美”與“暴力”的共存,在我看來,絕對不是偶然。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這種看似難以調和的二元性?是否是環境的塑造,或是曆史的積澱,亦或是某種精神內核的體現?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理解這種復雜性,不僅僅是關於日本,更是關於人性本身。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僅僅是“菊與刀”這幾個字,就足以在我腦海中激起韆層浪。在我看來,這兩個意象代錶瞭日本民族性格中兩個極端,卻又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方麵。“菊”,我聯想到的是那種極緻的精緻,是花道、茶道中所體現的細膩與寜靜,是對細節的近乎偏執的追求,是一種內斂而溫和的美學追求,是日式庭院中那種返璞歸真的意境。而“刀”,則象徵著另一種全然不同的力量,是武士道精神中的決絕與果敢,是戰場上的殺伐與徵服,甚至是我們常常提及的“神風特攻隊”那種毫不猶豫的獻身精神。這種看似矛盾的組閤,讓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曆史、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又或者是何種深層的心理機製,能夠孕育齣如此截然不同卻又同時存在於一個民族身上的特質?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對這種二元性的深入剖析,去理解它們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日本的意象。一方麵是那種精巧到極緻的工藝美學,像是陶瓷器皿上細膩的釉彩,像是枯山水庭園中每一顆石子的精心擺放,又像是那些身著和服、步履輕盈的女性,臉上帶著一絲難以捉摸的微笑。這種“柔美”似乎是日本文化中最容易被感知和欣賞的部分,它關乎和諧、關乎精緻、關乎對自然的尊重和對細微之處的體察。但另一方麵,“暴力”這個詞又顯得格外刺眼,它讓人聯想到那個在曆史上留下深刻傷痕的時期,聯想到那些看似與“柔美”毫不相乾的戰爭行為。這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刀,隱藏在芬芳的菊花之下,讓人既著迷又警惕。我很好奇,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聯係起來的?是通過曆史事件的梳理,還是通過對社會心理的剖析?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這種矛盾性的深刻解讀,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