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一代移動融閤網絡理論與技術
: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童曉渝,劉露,李璐穎,張雲勇,房秉毅,陳清金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5281265
字數:153000
頁碼:15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本書從目前的移動通信産業融閤現狀和技術趨勢入手,提齣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融閤架構和技術方法,形成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協調調用各類網絡資源共同完成具有端到端質量保證的業務提供,構建移動融閤網絡綜閤體係。本書融通俗性、完整性、實用性、豐富性於一體,有助於廣大讀者理解移動融閤網絡的網絡架構、各種網絡協議和網絡機製。
本書既可作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級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術人員、IT、電信運營管理人員參考。
讀完這本關於下一代移動網絡構建哲學的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對“智能自治”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傳統網絡管理往往依賴於人工乾預和預設規則,但麵對海量設備、異構接入和不斷變化的服務質量要求,這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本書著重闡述瞭如何利用強化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來構建一個具備自我優化、自我修復能力的閉環控製係統。書中詳細拆解瞭AI如何在無綫資源調度、故障預測以及安全威脅識彆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機製。特彆是在處理跨域資源協同優化時,作者提齣瞭一種基於聯邦學習的分布式決策框架,這種去中心化的智能部署策略,有效地平衡瞭數據隱私和全局優化之間的矛盾。這種對未來網絡控製範式的轉變,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升級,更是一種管理理念的革新,它預示著網絡運維將從被動響應轉嚮主動預測,極大地提升瞭網絡的韌性和用戶體驗的穩定性。
評分從工程實現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對新一代網絡中的物理層和接入技術所做的梳理,紮實而嚴謹。它並沒有滿足於對現有LTE/5G NR技術的簡單迴顧,而是深入剖析瞭毫米波(mmWave)和太赫茲(THz)頻段所帶來的信道模型復雜性、大規模MIMO的波束管理難題以及無源/有源智能超錶麵(RIS)的應用潛力。作者在處理這些高頻段特性時,非常注重物理層傳輸的可行性與能耗之間的權衡。例如,對於大規模天綫陣列的波束訓練開銷,書中探討瞭一種基於機器學習的預編碼優化方法,旨在減少導頻信號的開銷,這對於提升實際部署中的吞吐率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於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在異構環境下的性能邊界分析也相當到位,揭示瞭其在提升係統頻譜效率的同時,可能帶來的復雜度增加和公平性挑戰,使得讀者能夠全麵、客觀地評價各項技術的優劣。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仿佛是為十年後的網絡工程師準備的“思想庫”。它探討的很多概念,目前可能還處於概念驗證(PoC)或早期標準化階段,但其潛在的影響力是顛覆性的。比如,書中對量子密鑰分發(QKD)與傳統加密算法在移動網絡安全架構中的集成討論,清晰地勾勒齣未來網絡在抗擊量子計算攻擊方麵的防禦體係構建路徑。同時,書中對能源效率的關注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齣瞭“綠色通信”的係統級設計原則,強調如何通過智能關機、動態功放控製和更低功耗芯片架構的引入,實現網絡容量的指數級增長與能源消耗的綫性增長之間的脫鈎。這種對可持續發展和極緻安全性的雙重關注,體現瞭作者對未來通信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戰略指南。
評分這部新作,從宏觀的視角審視瞭當前信息通信技術領域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尤其是在5G乃至嚮6G演進的過程中,網絡架構的復雜性與融閤趨勢愈發明顯。書中對“融閤”二字的解讀,絕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係統性重構,涉及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乃至應用層的協同進化。例如,它對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在實際部署中遇到的瓶頸分析得相當透徹,指齣瞭傳統集中式控製平麵在處理超大規模、高動態性接入場景時的局限性。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探討,而是結閤瞭多個國際標準組織最新的技術提案,特彆是關於邊緣計算(MEC)與核心網深度融閤的案例研究,讓人能清晰地看到未來網絡如何實現毫秒級的低時延和極高的可靠性。書中對於頻譜效率提升的探討,也從傳統的波束賦形延伸到瞭更先進的空域復用技術,提供瞭不少啓發性的思路,對於希望掌握前沿無綫通信核心技術的工程師而言,無疑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
評分這本書在探討網絡架構演進時,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宏大敘事能力,它不僅僅關注移動通信本身,還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物聯網(IoT)、工業互聯網(IIoT)以及車聯網(V2X)的深度融閤需求。作者非常精準地抓住瞭這些垂直行業對網絡能力提齣的獨特挑戰——例如工業控製對確定性時延的剛性要求,與現有盡力而為的IP網絡機製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書中提齣的解決方案,側重於通過網絡切片技術構建高隔離度的邏輯網絡實例,並輔以時間敏感網絡(TSN)的橋接技術,來實現跨越蜂窩網絡和傳統以太網的無縫、可信賴的數據傳輸。這種跨界融閤的視角,使得全書內容跳脫齣瞭一般通信教材的局限性,為那些緻力於構建麵嚮垂直行業的高級應用的開發者和架構師提供瞭非常實用的藍圖和技術選型依據,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