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草原蝗虫综合防治技术
定价:25.00元
作者:韩海斌,刘爱萍,高书晶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6286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影 响,草原蝗虫发生种类迅速增加,种群密度和发生面 积增大,对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危险性也不断增大, 呈现出逐年严重发生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草原生 产、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对草地畜牧 业、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屏障、野生植物资源等构成了 严重的威胁,造成草场退化、沙化,引发沙尘暴等灾 害,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的生活和生存。因此,草原蝗 虫治理一直是草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韩海斌 、刘爱萍、高书晶等主编的《草原蝗虫综合防治技术 》共分为6章:分别介绍了草原蝗虫的发生、分布、种 类、治理方法、预测预报方法及现有的一些既定的防 治标准。为基层草原植保工作人员及农牧民在草原蝗 虫合理防治方面提供参考和依据。
目录
章 草原蝗虫基本知识 节 认识蝗虫 第二节 蝗灾的危害 第三节 蝗虫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第四节 蝗虫的近亲 第五节 草原蝗虫第二章 常见草原蝗虫种类 节 丽突鼻蝗 第二节 笨蝗 第三节 短额负蝗 第四节 中华稻蝗 第五节 短星翅蝗 第六节 黑腿星翅蝗 第七节 沼泽蝗 第八节 草绿蝗 第九节 大垫尖翅蝗 第十节 甘蒙尖翅蝗 第十一节 黄胫小车蝗 第十二节 亚洲小车蝗 第十三节 疣蝗 第十四节 蒙古束颈蝗 第十五节 红翅皱膝蝗 第十六节 鼓翅皱膝蝗 第十七节 白边痂蝗 第十八节 轮纹异痂蝗 第十九节 宽翅曲背蝗 第二十节 红腹牧草蝗 第二十一节 小翅雏蝗 第二十二节 东方雏蝗 第二十三节 素色异爪蝗 第二十四节 李氏大足蝗 第二十五节 毛足棒角蝗- 第二十六节 北京棒角蝗- 第二十七节 宽须蚁蝗 第二十八节 条纹鸣蝗 第二十九节 中华剑角蝗第三章 草原蝗虫预测预报技术 节 草原蝗虫田间调查检测方法 第二节 草原蝗虫的预测预报 第三节 草原蝗虫预测预报技术第四章 草原蝗虫综合防治 节 植物源农药防治草原蝗虫 第二节 生态治蝗 第三节 保护利用天敌防治草原蝗虫 第四节 牧禽防治草原蝗虫 第五节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 第六节 物理机械治理草原蝗虫 第七节 化学农药治理草原蝗虫第五章 蝗虫主要天敌目录 节 昆虫纲 第二节 蛛形纲 第三节 鸟纲 第四节 两栖动物类 第五节 爬行动物 第六节 菌类 第七节 线虫 第八节 哺乳动物第六章 草原蝗虫相关技术规范 节 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 第二节 草原蝗虫调查规范 第三节 草地蝗虫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技术规程参考文献附图一 蝗虫形态特征图附图二 蝗虫总科和科检索表附图三 常见蝗虫图
作者介绍
刘爱萍,女,1961年7月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员,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草地害虫生物防治及寄生性天敌保护利用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作11部:主编7部,参编6部;发表论文90多篇:获省部级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以**完成人获奖10项;获得国家发明9项,实用新型6项。获得“十一五”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执行**奖。现任内蒙古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主持完成中美合作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草地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和“新种植模式下病虫害生物防治主打型新技术研究”两项,农业部“948”项目“枸杞害虫天敌资源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及”草地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利用新技术”,内蒙古自然基金“草地螟性信息素的合成及利用”等多项目。目前执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牧草病虫害灾变机理与防控”任副首席。 韩海斌,1987年出生,博士,助理研究员,2014年博士毕业,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草原害虫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授权国家7项:参编专*1部;**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 高书晶,1978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草原害虫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参编专*2部;授权国家发明6项,实用新型8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文摘
序言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农村的科技创新和信息传播问题。我发现,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技术再先进,如果农民不知道、不理解、不接受,那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有效沟通和推广农业科技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农民心理,理解他们需求,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我想,任何技术的推广,都离不开有效的传播策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指南的经验。例如,在推广蝗虫防治技术时,作者是如何与农民沟通的?他们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克服农民的疑虑?是否存在一些培训模式,能够有效地让农民掌握这些技术?而且,我特别好奇,在描述这些技术时,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案例研究,展示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及对农民收入和生活带来的改变?我希望找到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技术传播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一眼就能看出是关于农业技术的书籍。不过,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翻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发现其中很多书籍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性。我特别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真正落地,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例子和方法,而不是仅仅罗列一堆数据和概念。比如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连接农户和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本书虽然从名字上看似乎与此无关,但我想,或许在其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思路,这些思路是否能延伸到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呢?尤其是在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克服农民的习惯性思维,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方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之道。毕竟,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评分我近期正在深入研究关于可持续农业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提高产量,往往会忽视对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具体实施方案的书籍。比如,我最近在看关于有机农业的推广,发现其中的挑战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市场认证、消费者教育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价值链。这本书虽然书名直指“蝗虫”,听起来似乎有些偏颇,但我想,任何一种生物的过度繁衍,其背后往往都牵扯到生态系统的失衡。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本身就是可持续农业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路,即使是侧面提及,也可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例如,了解蝗虫的生长习性,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些病虫害的传播机制,进而思考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控制它们,而不是一味依赖化学药剂?这对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农村社会学和社区发展的研究,重点关注基层组织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揭示基层社区如何应对挑战,如何组织和动员资源,以及如何实现集体行动的书籍。虽然这本书的名字“满58包邮 草原蝗虫综合防治技术”似乎完全不沾边,但我想,任何一场成功的技术推广,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在草原地区,面对蝗虫这样的集体性威胁,基层社区是如何组织起来进行统一防治的?这种组织形式是否可以借鉴到其他农村发展项目上?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基层组织如何协调、如何进行物资调配、如何动员人力资源的描述。尤其是在面对突发性、规模性的灾害时,基层社区的应对能力至关重要。我希望能从中提炼出一些关于社区动员、资源整合以及协同作战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的其他集体性事务,都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最近我迷上了关于农业历史和演变的叙述。我发现,人类与自然界,特别是与农作物以及那些与其争夺资源的生物之间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农业文明的发展史。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历史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农业技术演变背后动因的书籍。这本书虽然看起来很现代,但我猜想,对于蝗虫的防治,一定有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是如何一步步认识蝗虫,又是如何从最初的经验积累,发展到今天的“综合防治技术”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历史的沉淀。或许,在描述不同防治方法的出现和演进时,能够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对自然的理解。我希望找到的不仅仅是当下的技术,更是技术背后的历史脉络,以及这种技术演变所蕴含的关于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演变的规律。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农业挑战,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