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新理论与实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与组织创新的利器
定价:20.00元
作者:张德政,阿孜古丽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5024385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创新理论,工程领域创新、创新工具以及创新问题求解算法,企业组织发展演化规律,企业组织创新理论及应用案例等,科学地将工程技术领域创新理论、技术框架与方法体系拓展到企业组织创新,并详细地阐述了企业组织创新原理。剖析了企业组织创新中的核心问题。基于创新理论给出了企业组织创新工具、辅助创新算法等具体技术,使得企业组织创新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同时,本书还介绍了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系统。
本书适于从事创新理论研究与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开发的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理工科的教材及各类工程与非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课教学用书。
目录
1 绪论
1.1 概述
1.2 本书内容安排
2 创新理论
2.1 创新
2.2 工程领域创新
2.3 企业组织创新
2.4 非工程领域创新
3 工程领域创新
3.1 TRIZ思想与基本原理
3.2 TRIZ创新工具
4 企业组织发展演化机理
4.1 企业组织知识与知识测度
4.2 企业组织演化与适应性
5 企业组织创新理论
5.1 企业组织创新
5.2 创新问题本体结构
5.3 企业组织创新问题求解
5.4 企业组织创新工具
5.5 定性推理与创新实现算法
6 企业组织创新系统建模
6.1 企业组织创新概念形成
6.2 创新问题系统结构
6.3 系统结构分析
6.4 系统结构模型
6.5 创新知识结构
7 启发式创新原理与实现
7.1 认知结构与创亲启发机制
7.2 创新启发机制
8 计算机辅助企业组织创新
8.1 系统体系结构
8.2 企业组织创新针对性设计
8.3 实验验证
8.4 创新工具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长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技术能力”与“组织意愿”之间的桥梁。许多技术引进失败的原因,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组织无法消化它。书中对“组织惰性”的剖析极为深刻,它将惰性描述为一种能量守恒的状态,任何创新都需要克服一个初始的、巨大的能量门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描述了如何通过微小的、局部的组织结构调整,逐步降低这个门槛。虽然我无法具体引用书中的“实现技术”名称,但它提供的那种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变革路径建议,远比强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更具生命力。这本书更像是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准备的“诊断手册”,帮助他们理解为何那些看起来先进的技术,在自己的组织内部寸步难行。
评分我最近读过一些关于管理哲学的书籍,大多侧重于宏观战略或微观执行,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平衡感”。它没有陷入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工程学的严谨态度去解构“实现技术”这一核心命题。我留意到书中对不同创新模式的分类极其细致,比如颠覆性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组织适应性差异。虽然具体的“技术”名称我记不太清楚了,但那种“工具箱”式的呈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它不是告诉你该用哪个工具,而是教你如何识别问题类型,并自主选择或设计出最匹配的工具。这种强调内生能力培养的思路,非常符合当下许多企业追求“造血”而非“输血”的迫切需求。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理论铺陈后总会紧接着一些发人深省的思考题,促使读者停下来,反思自己所在领域的真实处境。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与收获并存的。它的语言不像市面上流行的商业书籍那样轻快易读,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消化其中的复杂关系网络。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组织学习速度”与“技术迭代周期”相匹配性的讨论。作者似乎是在用一种复杂的动态系统理论来解释企业行为,强调了反馈回路的重要性。书中对不同组织结构如何影响技术扩散的描绘,特别是针对矩阵式管理在创新中的弊端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虽然我无法回忆起它具体介绍了哪种“实现技术”,但它给出的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技术就绪度”评估体系的框架,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深度的“方法论”论著,它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做”,而不是直接告诉你“做什么”。
评分这部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创新理论的梳理上,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尤其是在企业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中。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学术概念转化为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组织韧性”的部分,它强调的不是一次性的突破,而是构建一个能够持续学习和适应的内部机制。书中列举的案例,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书名中的技术细节,但其背后的逻辑清晰地展现了技术创新如何成为驱动组织变革的核心动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家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企业内部,亲身体验着决策者在引入新技术上面临的阻力与机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技术进步的本质不是孤立的技术升级,而是与企业文化、管理结构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它让我重新思考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创新流程,揭示了许多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制约因素。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老派,但内容却极其前沿。它有一种学术的厚重感,仿佛作者穷尽了几十年的经验才写就此篇。我特别欣赏它对“创新失败”的分析角度,没有一味地批判,而是将其视为系统反馈的一部分。这与其他只谈成功学的书籍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对知识管理与技术转化的路径依赖性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指出了企业在面对外部技术浪潮时,内部沉淀的知识体系如何成为阻碍或加速器。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描述某项具体的“技术”的参数或部署细节,但它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情境理解模型”,这个模型远比任何单一技术手册都更有价值。它教会我如何去“阅读”企业内部的创新生态系统,识别那些看不见的瓶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分析工具箱被大大拓宽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技术指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