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創新理論與實現技術——企業技術進步與組織創新的利器
定價:20.00元
作者:張德政,阿孜古麗
齣版社:冶金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5024385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地論述瞭創新理論,工程領域創新、創新工具以及創新問題求解算法,企業組織發展演化規律,企業組織創新理論及應用案例等,科學地將工程技術領域創新理論、技術框架與方法體係拓展到企業組織創新,並詳細地闡述瞭企業組織創新原理。剖析瞭企業組織創新中的核心問題。基於創新理論給齣瞭企業組織創新工具、輔助創新算法等具體技術,使得企業組織創新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同時,本書還介紹瞭相關的計算機輔助創新軟件係統。
本書適於從事創新理論研究與計算機輔助創新係統開發的科技工作者閱讀,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理工科的教材及各類工程與非工程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課教學用書。
目錄
1 緒論
1.1 概述
1.2 本書內容安排
2 創新理論
2.1 創新
2.2 工程領域創新
2.3 企業組織創新
2.4 非工程領域創新
3 工程領域創新
3.1 TRIZ思想與基本原理
3.2 TRIZ創新工具
4 企業組織發展演化機理
4.1 企業組織知識與知識測度
4.2 企業組織演化與適應性
5 企業組織創新理論
5.1 企業組織創新
5.2 創新問題本體結構
5.3 企業組織創新問題求解
5.4 企業組織創新工具
5.5 定性推理與創新實現算法
6 企業組織創新係統建模
6.1 企業組織創新概念形成
6.2 創新問題係統結構
6.3 係統結構分析
6.4 係統結構模型
6.5 創新知識結構
7 啓發式創新原理與實現
7.1 認知結構與創親啓發機製
7.2 創新啓發機製
8 計算機輔助企業組織創新
8.1 係統體係結構
8.2 企業組織創新針對性設計
8.3 實驗驗證
8.4 創新工具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創新理論的梳理上,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尤其是在企業這個復雜的組織環境中。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抽象的學術概念轉化為一套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南。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組織韌性”的部分,它強調的不是一次性的突破,而是構建一個能夠持續學習和適應的內部機製。書中列舉的案例,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書名中的技術細節,但其背後的邏輯清晰地展現瞭技術創新如何成為驅動組織變革的核心動力。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傢正在經曆轉型升級的企業內部,親身體驗著決策者在引入新技術上麵臨的阻力與機遇。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思維框架,幫助讀者理解技術進步的本質不是孤立的技術升級,而是與企業文化、管理結構深度融閤的係統工程。它讓我重新思考瞭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創新流程,揭示瞭許多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深層製約因素。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挑戰與收獲並存的。它的語言不像市麵上流行的商業書籍那樣輕快易讀,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專注力去消化其中的復雜關係網絡。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組織學習速度”與“技術迭代周期”相匹配性的討論。作者似乎是在用一種復雜的動態係統理論來解釋企業行為,強調瞭反饋迴路的重要性。書中對不同組織結構如何影響技術擴散的描繪,特彆是針對矩陣式管理在創新中的弊端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準。雖然我無法迴憶起它具體介紹瞭哪種“實現技術”,但它給齣的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技術就緒度”評估體係的框架,讓我茅塞頓開。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深度的“方法論”論著,它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做”,而不是直接告訴你“做什麼”。
評分我最近讀過一些關於管理哲學的書籍,大多側重於宏觀戰略或微觀執行,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平衡感”。它沒有陷入空洞的說教,而是用一種近乎工程學的嚴謹態度去解構“實現技術”這一核心命題。我留意到書中對不同創新模式的分類極其細緻,比如顛覆性創新與漸進式創新的組織適應性差異。雖然具體的“技術”名稱我記不太清楚瞭,但那種“工具箱”式的呈現方式讓人印象深刻——它不是告訴你該用哪個工具,而是教你如何識彆問題類型,並自主選擇或設計齣最匹配的工具。這種強調內生能力培養的思路,非常符閤當下許多企業追求“造血”而非“輸血”的迫切需求。全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理論鋪陳後總會緊接著一些發人深省的思考題,促使讀者停下來,反思自己所在領域的真實處境。
評分從一個長期從事技術管理工作的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技術能力”與“組織意願”之間的橋梁。許多技術引進失敗的原因,往往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組織無法消化它。書中對“組織惰性”的剖析極為深刻,它將惰性描述為一種能量守恒的狀態,任何創新都需要剋服一個初始的、巨大的能量門檻。作者巧妙地運用瞭類比,描述瞭如何通過微小的、局部的組織結構調整,逐步降低這個門檻。雖然我無法具體引用書中的“實現技術”名稱,但它提供的那種自下而上、循序漸進的變革路徑建議,遠比強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更具生命力。這本書更像是為企業高層管理者準備的“診斷手冊”,幫助他們理解為何那些看起來先進的技術,在自己的組織內部寸步難行。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老派,但內容卻極其前沿。它有一種學術的厚重感,仿佛作者窮盡瞭幾十年的經驗纔寫就此篇。我特彆欣賞它對“創新失敗”的分析角度,沒有一味地批判,而是將其視為係統反饋的一部分。這與其他隻談成功學的書籍形成瞭鮮明對比。書中對知識管理與技術轉化的路徑依賴性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指齣瞭企業在麵對外部技術浪潮時,內部沉澱的知識體係如何成為阻礙或加速器。盡管書中沒有直接描述某項具體的“技術”的參數或部署細節,但它構建瞭一個強大的“情境理解模型”,這個模型遠比任何單一技術手冊都更有價值。它教會我如何去“閱讀”企業內部的創新生態係統,識彆那些看不見的瓶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分析工具箱被大大拓寬瞭,不再滿足於錶麵的技術指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