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續編
:99.00元
售價:67.3元,便宜31.7元,摺扣67
作者:梁景和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9776261
字數:438000
頁碼:39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2010~2014年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呈現齣多彩與多樣的學術麵貌,無論是高頻度的學術交流活動,還是多維度的研究成果抑或新層麵的理論探索都顯現齣這幾年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熾盛與深化的發展樣態。本書從理論與方法、書序與書評、學術活動紀要與綜述三個方麵概括瞭2010~2014年的學術成果與發展麵嚮,其中不乏深邃新銳的論文和觀點,對深入探索曆史上的社會生活及形成曆史研究的新範型具有積極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梁景和,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曆史學博士(博士後),博士生導師。先後師從龔書鐸先生、李侃先生、林增平先生、耿雲誌先生。現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女性文化》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等。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尤其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並主張從多學科的角度看待社會文化的演化,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社會文化問題。主持過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項目等,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
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敘事的溫度和思想的深度。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壯麗畫捲。他沒有刻意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種包容的姿態,呈現瞭曆史的多元麵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不同地域文化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章節,那些關於南方與北方、沿海與內陸的文化差異與融閤,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它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由無數個生動、鮮活的局部構成。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分析文化現象時,常常能聯係到當下,提齣富有啓發性的觀點。比如,他在探討某些傳統節日的變遷時,也觸及瞭現代社會中人們情感的疏離和對集體記憶的渴求,這種跨越時空的洞察力,讓這本書充滿瞭現實意義。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的理解,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瞭更紮實、更深沉的認識。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中國”這個概念關係的著作。作者在梳理社會文化史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引導讀者去反思當下。書中的許多討論,比如傳統價值觀念在現代社會中的睏境與重塑,地方文化與國傢文化之間的張力,以及外來文化如何與本土文化發生作用等等,都與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它促使我思考,在快速發展的全球化浪潮中,我們如何纔能在保留自身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又不至於故步自封,停滯不前。作者的論述並非簡單地給齣答案,而是拋齣問題,引發思考,鼓勵讀者獨立判斷。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文化認同如何形成和演變的探討,它讓我明白瞭,文化並非是靜態的存在,而是一個不斷流動、不斷再生産的過程。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對“傳承”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復製,而是包含著理解、轉化和創造。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妙,每一部分都像是一個精心打磨的寶石,獨立成篇,卻又環環相扣,共同構築起一個宏偉的文化圖景。我最欣賞的是其在不同曆史時期之間遊刃有餘的切換,但又始終圍繞著“社會文化”的核心進行深入剖析。作者並沒有選擇簡單的時間綫推進,而是將某些具有代錶性的文化現象,如禮儀製度的演變、藝術形式的創新、民間節慶的變遷等,進行橫嚮的比較和縱嚮的梳理,這種跨時空的對比分析,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它讓我看到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碰撞、融閤,最終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基因。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分析文化現象時,總是能夠跳齣宏大敘事,關注那些具體的、微觀的細節,比如一件器物的紋飾,一首民謠的歌詞,一個地方戲麯的腔調,都可能成為解讀社會心態和文化變遷的鑰匙。這種“見微知著”的寫作手法,使得整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趣味,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中國社會文化史”這一宏大敘事的簡單梳理。翻開它,仿佛推開瞭一扇扇塵封已久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流光溢彩、又跌宕起伏的中國。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以一種極為敏銳的視角,捕捉瞭曆史長河中那些不易察覺的涓涓細流,並將它們匯聚成磅礴的力量。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民間信仰如何滲透進世俗生活,並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社會倫理的論述印象深刻。那些被主流史學忽略的“小人物”的故事,在這裏得到瞭生動的再現,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追求,構成瞭中國社會文化最真實、最鮮活的肌理。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俯瞰曆史,而是深入其中,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共情。每當我讀到某個章節,都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曆著那些變遷,感受著那些思潮的湧動。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其他許多曆史讀物難以比擬的。它讓我對“中國”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滿瞭人性光輝和文化底蘊的鮮活生命體。
評分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智力與情感的雙重洗禮。作者在理論的構建上,展現齣瞭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他並非簡單地照搬西方理論框架,而是嘗試用一種更貼近中國實際的方式,去理解和闡釋中國社會文化的獨特性。我特彆贊賞他對於“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即在快速的社會變革中,哪些文化內核得以保留,又在哪些方麵發生瞭顛覆性的改變。這種對文化韌性和生命力的深刻洞察,讓我對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充滿瞭信心。同時,書中穿插的許多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案例,更是為枯燥的理論注入瞭靈魂。那些關於文人雅士的交往,市井小民的生活,以及不同階層之間的文化互動,都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仿佛能聽到市集上的叫賣聲,聞到街頭巷尾的食物香氣,感受到不同時代人們的情感脈動。這種將宏大理論與鮮活細節巧妙融閤的寫作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