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亮主编的《声乐基础教程(视频指导版高等 院校十三五教师技能系列规划教材)》以培养儿童声 乐教师为目的。全书共有6章,从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入手,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述理论的同时,配以翔实 、生动的图片,能够使读者对儿童声乐学习的概念有 所了解。本书特别重视声乐学习的实践活动,注重技 能和训练,并把提高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作为声乐 学习的进阶教程。本书也针对读者在声乐学习中遇到 的困扰和迷惑做了解答。儿童声乐教育是本书的重点 ,虽然只有一章,却涵盖了儿童声乐学习的方方面面 。*后一章我们不仅甄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儿童 歌曲,也选取了很多*具时代特色的儿童歌曲,供儿 童声乐教师参考。
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教师可 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实时教学。
第一章 歌唱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歌唱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及作用
一、声源器官
二、呼吸器官
三、共鸣器官
四、咬字吐字器官
第二节 歌唱的呼吸
一、呼吸的重要性
二、胸腹式呼吸
三、歌唱呼吸的训练
第三节 歌唱的发声
一、歌唱发声原理
二、歌唱发声的训练
第四节 歌唱的共鸣
一、人体共鸣腔的划分
二、歌唱共鸣的训练
第五节 歌唱的咬字、吐字
一、咬好字头、唱好字腹、收好字尾
二、汉语中的“十三辙”
三、关于声调
第六节 歌唱的姿势和表情
一、歌唱的姿势
二、歌唱的面部表情
本章小结
思考与延伸
第二章 歌唱的发声训练
第一节 发声训练的功能和特点
一、发声训练的功能
二、发声训练的特点
第二节 发声训练实践
一、呼吸训练
二、哼鸣训练
三、声音位置训练
四、母音转换训练
五、跳音训练
六、打嘟噜训练
七、音阶训练
八、琶音训练
本章小结
思考与延伸
第三章 歌曲的分析与处理
第一节 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了解歌曲的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分析歌词
三、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研究歌曲的音乐表现手段
第三节 整体布局
本章小结
思考与延伸
第四章 歌唱学习中的误区及困惑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种“规划教材”系列抱有一种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为了符合教学大纲而牺牲了某些个性和深度。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实际教学场景,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耳边亲自指导。书中大量的“常见错误分析及纠正”部分,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之前一直受困于换声区声音的断裂感,书中对这一现象的分类和针对性的微调练习,简直是‘对症下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情感表达’时,并没有把它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了不同声乐流派的历史背景和作品意境,引导我们理解声音如何服务于文本和音乐情绪的,而不是单纯的炫技。这种教学的智慧和人文关怀,让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声乐艺术的入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用心,封面采用了哑光纸质,触感细腻,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插图和版式的安排也十分考究,黑白线条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乐理知识看起来不那么枯燥。比如,在讲解呼吸支持的章节,作者特地绘制了清晰的肌肉示意图,配合文字说明,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理解横膈膜和肋骨的运动轨迹。排版上,重点内容使用了加粗或不同的字体样式,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不会轻易遗漏关键信息。此外,书页的装订也很结实,即使是经常翻阅练习,也不担心书本会散架。对于经常需要带着教材去琴房或教室的学生来说,这种扎实的制作质量无疑增加了学习的便利性,体现了出版社对教材实用性的重视,而非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层面。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给人一种专业且值得信赖的感受,为接下来的声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需要指导学生备考的老师,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系统性和逻辑严谨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章节递进关系清晰可见,从最基础的发声器官认知,逐步过渡到不同音域的控制,再到风格化的处理,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扎实的基础上,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和时间成本。尤其是它对乐理知识与声乐实践的结合处理,不是简单地将两个知识点并列,而是展示了如何利用视唱练耳或和声学的知识来指导音准的固定和旋律的处理,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性,在同级别的教材中是罕见的。这使得我在备课时,可以更加自信地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定输出。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非常适合我这种有一定音乐基础,但想系统提升声乐技巧的学习者。它没有停留在那种泛泛而谈的“多喝水、放松”的初级指导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声音科学的原理。例如,在处理高音区的共鸣转换时,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引用了声学共振腔体的具体参数进行说明,这对于理解“打开头腔共鸣”不再是模糊的形容词,而是一套可操作的物理模型。我在尝试书中的某些练习时,明显感觉到对气息控制的精准度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对软腭提升和喉部稳定的描述,细致到了微乎其微的肌肉感觉,这一点在很多同类教材中是难以找到的详尽程度。这种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实践操作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每翻开一页都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非常过瘾。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浸式”。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而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在练习中对照检查的“活教材”。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一单元末尾设置的“自我评估环节”。这些评估不是简单的是非题,而是要求学习者录制自己的练习片段,并对照书中的标准进行主观和客观的分析。这种强迫自己进行内省和外部比较的学习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反馈效率。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我能更敏锐地捕捉到自己声音中的细微瑕疵,而不是仅仅依赖老师的即时纠正。这本书成功地将“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化为了“主动探索”的过程,对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助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