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名曲荟萃

中国竹笛名曲荟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音乐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竹笛
  • 中国音乐
  • 民乐
  • 乐谱
  • 器乐
  • 传统音乐
  • 古典音乐
  • 笛子
  • 名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805533834
商品编码:29698729126
开本:16
出版时间:199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竹笛名曲荟萃
  • 作者:编者:上海音乐出版社
  • 定价:88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80553383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94-06-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9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10

内容提要

上海音乐出版社编的《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是从 浩繁的笛曲中选出的**乐曲辑整成册。它囊括了自 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的佳曲计 167首,其中独奏曲157首,竹笛二重奏曲10首。还收 有六篇短文,分别介绍老一辈竹笛名家的笛艺生涯、 艺术风格、技法特点等。并附有一篇简述不南丝竹笛 曲的技法特征的文章。
    

目录


编者的话
符号说明
一、独奏曲
1.喜相逢
2.放风筝
3.农民翻身
4.闹花灯
5.五梆子
6.黄莺亮翅
7.挂红灯
8.万年红
9.对花
10.春暖花开
11.和平鸽
12.荫中鸟
13.卖菜
14.茉莉花
15.冀南小开门
16.忆歌
17.新风赞
18.巧相逢
19.画扇面
20.鹧鹤飞
21.欢乐歌
22.小放牛
23.中花六板
24.行街
25.三六
26.梅花三弄
27.今昔
28.喜报
29.江南春
30.鹧鸪飞
31.三五七
32.二凡
33.早晨
34.婺江风光
35.幽兰逢春
36.采茶忙
37.故乡的回忆
38.江汉平原好风光
39.黄鹤归来
40.江河情
41.春满茶山
42.沸腾的工地
43.农村新貌
44.锁南芝
45.大杨周
46.一江风


蜀风雅韵:中国川派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川派古琴艺术的悠久历史、独特的音乐美学、重要的代表人物及其经典曲目,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而鲜活的川派古琴图景。川派古琴,作为中国古琴流派中一支独树一帜的音乐体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一章:巴蜀之地,琴韵初启——川派古琴的历史渊源与地域文化 本章追溯了川派古琴的滥觞。四川盆地自古便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深厚的文化土壤为古琴艺术的滋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考察了先秦时期巴蜀地区的乐舞遗存,探讨了早期的文人雅士如何将哲学思想与琴音相结合。重点梳理了唐宋时期,尤其是在峨眉山、青城山等道家圣地,古琴如何被融入修身养性和宗教仪轨之中,形成了初步的地域性特征。 川派古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详细分析了明代以来的文人阶层对古琴的推崇,以及如何将四川本地的文学、戏曲、民歌等元素融入琴谱的创作与演奏之中。例如,川西地区的民间叙事传统如何影响了某些套曲的结构与情绪表达。本章通过对历史文献、地方志的交叉比对,力图还原川派古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 第二章:疏朗清越与沉郁内敛——川派古琴的音乐美学特征 川派古琴的美学追求,可以用“疏朗清越,不事雕琢”来概括,这与某些注重华丽技巧和复杂装饰的流派形成了鲜明对比。本章系统阐述了川派的核心审美观。 “清”与“微”: 川派强调琴音的干净、清晰和细微之处的把握。相较于某些流派追求的“洪亮”或“古朴”,川派更注重音色的质感,追求一种空灵、超脱的意境。对徽位、吟猱等指法的运用,力求自然流畅,避免刻意为之。 “淡”与“远”: 这种美学倾向与道家思想紧密相关。川派音乐往往营造出一种“大音希声”的氛围,追求“远听益清”的效果。乐曲在处理高潮部分时,常采用克制的手法,使情感的释放更加内敛和深远。 结构特点: 川派曲目在结构上,常表现出散板与慢板的有机结合。散板部分往往极具画面感和自由度,如同四川山水般变幻莫测;而慢板则进入深沉的哲思,节奏规整,情感铺陈细腻。 本章还对比分析了川派在散板处理、泛音运用以及左右手配合方面的独特技法,这些技术细节共同构建了川派独有的听觉体验。 第三章:琴坛巨擘,薪火相传——川派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川派古琴的兴盛,离不开一代代杰出琴家的努力。本章聚焦于几位对川派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 早期奠基者: 探讨早期琴家如何将地方音乐语汇初步引入琴曲,确立了川派的基础风格。 清代集大成者: 重点分析清代川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曲目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例如,对某位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进行细致的谱式解读,分析其在减字谱中的独特标记和演奏指示,揭示其艺术思想的深度。 近现代的传承与革新: 考察二十世纪以来,川派如何应对现代音乐环境的挑战。本章详细介绍了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演奏实践和教学活动,将川派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以及新一代琴家在保护和发展这一流派方面所做的努力。 通过对这些人物生平、琴学思想和代表作品的梳理,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川派艺术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有机生命体。 第四章:典籍中的川音——代表性曲目的深度解析 本章是全书的实践核心,精选数首最具川派代表性的古琴曲目,进行深入的音乐文本分析。 《流水》的川派演绎: 虽《流水》为通用曲目,但川派对“飞瀑”、“悬泉”等意象的描摹,其指法和节奏处理上有着不同于其他流派的微妙之处。本章通过对不同版本减字谱的对比,揭示川派对“动”与“静”的独特理解。 地域性叙事曲目: 挑选如具有四川地方传说色彩的套曲或独奏曲,分析其叙事结构、情绪转折点以及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符号。我们探究这些曲目如何将四川特有的山川景物和人文情怀融入抽象的音乐语言之中。 指法与记谱的特殊性: 专门辟出一节讨论川派在减字谱使用上的地方性习惯,例如特定的揉弦符号、长短音的标记方式,这些细节是理解川派演奏风格的关键线索。 第五章:融入时代,面向未来——川派古琴的当代生态与展望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在现代社会,传统音乐面临着如何保持生命力的深刻议题。 教学体系的现状: 考察四川地区古琴教育机构和私塾的教学模式,评估传统师承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维系情况。 跨界合作与传播: 记录川派古琴艺术家在与当代音乐、舞蹈、影视等多媒体领域的合作实践,分析这些尝试对扩大古琴受众群体的积极意义。 保护与研究的挑战: 探讨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如何系统地整理和数字化川派古琴的珍贵谱籍、录音资料,并指出未来在理论研究和学术推广方面仍需努力的方向。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欣赏趣味的川派古琴专著,让更多人领略到这门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协奏曲发展史纲》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钢琴演奏专业人士来说,绝对是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成功地将西方古典音乐的体裁——钢琴协奏曲——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素材和情感表达进行了严谨的学术梳理和论证。作者并未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精妙地划分了几个关键的探索阶段,从早期对民族旋律的简单嫁接,到中期如《黄河协奏曲》的成熟标志,再到当代作曲家们如何运用复杂的复调技术来表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书中对每一部重要作品的结构分析都极其透彻,涉及到和声语言的创新点、配器上的匠心独运,甚至引用了作曲家本人的访谈记录作为佐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去寻找和聆听这些协奏曲,每一次重听都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音乐研究宝典,为我们理解中国音乐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自我构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评分

《琴韵悠长:中国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本书简直是古琴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古琴,但总感觉在技法上缺少一位指路明灯,而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遗憾。作者从古琴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对历代著名琴家的演奏风格和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领略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境。特别是书中关于指法运弓的图解,细腻到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配合光盘中的示范音频,简直是手把手教学。我尝试着练习书中的入门曲目,发现自己的音色和节奏感有了显著的提高。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未止步于传统,还探讨了古琴在现代音乐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让我看到了这门古老艺术的无限可能。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古韵,墨香扑鼻,捧在手中便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古琴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关于《大地回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多元性考察》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音乐的认知可能过于集中于汉族传统音乐体系,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音乐大陆的窗户。它没有采用宏观的概括,而是选择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比如藏族的圣歌、云南的打跳歌、内蒙古的长调——进行田野调查式的细致描写。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功能性音乐”的阐释,即音乐如何深度嵌入到祭祀、劳作、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它不是被供奉在舞台上的艺术品,而是与生命共存的呼吸。书中收录的许多民族乐器的图谱和演奏方式的描述,都是首次在主流出版物上看到,极具学术价值和文化抢救意义。这本书的叙事充满人文关怀,让人深切感受到每一段旋律背后,都是一个族群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不得不说,《昆曲之美:声腔、身段与意境的完美融合》这本书,对昆曲艺术的呈现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我本以为昆曲是曲高和寡的“雅乐”,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之所以被称为“百戏之祖”,其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于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每一次气息的运用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书中对“水袖功”的讲解尤为精彩,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水袖如何从手臂延伸至心灵的表达工具,通过大量的舞台剧照和详尽的肢体分解图,将无形的表演艺术可视化了。此外,关于昆曲演唱中“以气带声”的理论探讨,也让我领悟到声乐训练的真正奥秘。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典雅,大量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昆曲的婉约与含蓄。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圣经”。

评分

这本《丝竹和鸣:江南丝竹音乐的流变与魅力》简直是一部声乐考古学著作,读起来酣畅淋漓,收获颇丰。我一直对中国民乐中的“活化石”——丝竹乐抱有浓厚兴趣,但市面上大多书籍偏向于乐理分析,枯燥乏味。然而,本书另辟蹊径,它不仅仅罗列了乐器组合和曲目,更像是在讲述一个鲜活的社群故事。作者深入到江南水乡的街头巷尾,记录了不同流派丝竹乐团的排练场景、演奏习惯,甚至挖掘了乐手之间的口头传承和“行话”。我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了那种特有的,带着湿润空气感的演奏声。书中对《十番锣鼓》等经典曲目的解析,侧重于其社会功能和情感表达,而不是单纯的记谱,这使得音乐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文化符号。它让我对“接地气”的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是一本充满烟火气的音乐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