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出版社编的《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是从 浩繁的笛曲中选出的**乐曲辑整成册。它囊括了自 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的佳曲计 167首,其中独奏曲157首,竹笛二重奏曲10首。还收 有六篇短文,分别介绍老一辈竹笛名家的笛艺生涯、 艺术风格、技法特点等。并附有一篇简述不南丝竹笛 曲的技法特征的文章。
序
编者的话
符号说明
一、独奏曲
1.喜相逢
2.放风筝
3.农民翻身
4.闹花灯
5.五梆子
6.黄莺亮翅
7.挂红灯
8.万年红
9.对花
10.春暖花开
11.和平鸽
12.荫中鸟
13.卖菜
14.茉莉花
15.冀南小开门
16.忆歌
17.新风赞
18.巧相逢
19.画扇面
20.鹧鹤飞
21.欢乐歌
22.小放牛
23.中花六板
24.行街
25.三六
26.梅花三弄
27.今昔
28.喜报
29.江南春
30.鹧鸪飞
31.三五七
32.二凡
33.早晨
34.婺江风光
35.幽兰逢春
36.采茶忙
37.故乡的回忆
38.江汉平原好风光
39.黄鹤归来
40.江河情
41.春满茶山
42.沸腾的工地
43.农村新貌
44.锁南芝
45.大杨周
46.一江风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协奏曲发展史纲》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钢琴演奏专业人士来说,绝对是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成功地将西方古典音乐的体裁——钢琴协奏曲——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素材和情感表达进行了严谨的学术梳理和论证。作者并未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精妙地划分了几个关键的探索阶段,从早期对民族旋律的简单嫁接,到中期如《黄河协奏曲》的成熟标志,再到当代作曲家们如何运用复杂的复调技术来表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书中对每一部重要作品的结构分析都极其透彻,涉及到和声语言的创新点、配器上的匠心独运,甚至引用了作曲家本人的访谈记录作为佐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去寻找和聆听这些协奏曲,每一次重听都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音乐研究宝典,为我们理解中国音乐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自我构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评分《琴韵悠长:中国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本书简直是古琴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古琴,但总感觉在技法上缺少一位指路明灯,而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遗憾。作者从古琴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对历代著名琴家的演奏风格和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领略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境。特别是书中关于指法运弓的图解,细腻到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配合光盘中的示范音频,简直是手把手教学。我尝试着练习书中的入门曲目,发现自己的音色和节奏感有了显著的提高。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未止步于传统,还探讨了古琴在现代音乐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让我看到了这门古老艺术的无限可能。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古韵,墨香扑鼻,捧在手中便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古琴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关于《大地回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多元性考察》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音乐的认知可能过于集中于汉族传统音乐体系,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音乐大陆的窗户。它没有采用宏观的概括,而是选择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比如藏族的圣歌、云南的打跳歌、内蒙古的长调——进行田野调查式的细致描写。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功能性音乐”的阐释,即音乐如何深度嵌入到祭祀、劳作、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它不是被供奉在舞台上的艺术品,而是与生命共存的呼吸。书中收录的许多民族乐器的图谱和演奏方式的描述,都是首次在主流出版物上看到,极具学术价值和文化抢救意义。这本书的叙事充满人文关怀,让人深切感受到每一段旋律背后,都是一个族群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不得不说,《昆曲之美:声腔、身段与意境的完美融合》这本书,对昆曲艺术的呈现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我本以为昆曲是曲高和寡的“雅乐”,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之所以被称为“百戏之祖”,其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于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每一次气息的运用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书中对“水袖功”的讲解尤为精彩,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水袖如何从手臂延伸至心灵的表达工具,通过大量的舞台剧照和详尽的肢体分解图,将无形的表演艺术可视化了。此外,关于昆曲演唱中“以气带声”的理论探讨,也让我领悟到声乐训练的真正奥秘。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典雅,大量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昆曲的婉约与含蓄。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圣经”。
评分这本《丝竹和鸣:江南丝竹音乐的流变与魅力》简直是一部声乐考古学著作,读起来酣畅淋漓,收获颇丰。我一直对中国民乐中的“活化石”——丝竹乐抱有浓厚兴趣,但市面上大多书籍偏向于乐理分析,枯燥乏味。然而,本书另辟蹊径,它不仅仅罗列了乐器组合和曲目,更像是在讲述一个鲜活的社群故事。作者深入到江南水乡的街头巷尾,记录了不同流派丝竹乐团的排练场景、演奏习惯,甚至挖掘了乐手之间的口头传承和“行话”。我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了那种特有的,带着湿润空气感的演奏声。书中对《十番锣鼓》等经典曲目的解析,侧重于其社会功能和情感表达,而不是单纯的记谱,这使得音乐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文化符号。它让我对“接地气”的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是一本充满烟火气的音乐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