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包含: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 自性自见 》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 开悟之旅 》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 菩萨行处》
《禅是什么》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五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禅生活》
《禅与心理分析》
《禅是什么》
本书是“世界的禅者”、日本当代禅宗大德铃木大拙先生所著禅学经典著作之一,主要探讨禅的本质。首先介绍作为宗教体验的禅是什么,然后介绍禅在佛教及东方文化中的位置,引导读者思考禅在当今世界的存在价值。在本书中,铃木先生以自身对禅的深切体会为基础,借助西方现代思想方法深入透彻地解答了“禅是什么”,有助于现代读者走出心灵的困境、摆脱俗世的纷扰,找到*真实的自己。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 自性自见 》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quanwei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quanwei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 开悟之旅 》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禅悟、念佛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案参究对禅悟的促进作用等。铃木大拙对于禅悟的见解,是对参禅者进行的透彻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 菩萨行处》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quanwei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quanwei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三,译者又将其称为《菩萨行处》,从《华严经》和《般若经》(包括《心经》)两部大经谈到菩萨的理想、菩萨生命的源头和行处,主要探讨学者的归趣。重点揭示禅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及疗愈作用。铃木先生文笔凝练,论述真切深刻,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尤其有助于现代人自行自省安顿心灵、挣脱藩篱,如实地看清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五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1.反映铃木大拙禅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大体面貌,可作为铃木大拙其他作品的“索引”。
2.内容的阐述具有普及性,兼顾禅学研究者和一般读者,篇幅适中,深入浅出。
3.集中于禅宗思想意义的阐发,避免了通常所见的历史材料的冗长叙述和学术性考证。
《禅生活》
是“世界的禅者”铃木大拙先生所著禅学经典著作之一,从崭新的角度阐述了禅的精髓,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禅与生活的因缘关系,明了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的真实面目。在书中,铃木大拙先从西方的“神”及“神圣的思想”引申出禅生活的论断,接着论述了何为证悟以及如何获得证悟,zui后借用大量公案实例分析了公案对人的证悟的重要性。生活处处皆是禅,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将生活过成一种艺术,唤醒内心的真实体验,就会像禅者一样chao然,走向自在。
《禅与心理分析》
本书根据1957年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等展开的东西方思想对话整理而成。他们在这次主题为“禅与心理分析”国际学术会议上都发表了各自对禅宗的心得体会和东西方思想的比较。铃木大拙对禅与心理分析展开独到精辟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而弗洛姆总结了铃木大拙阐明的禅宗要点,并通过对禅与心理分析的比较,认为两者在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诸多答案,充分把握世界,chao越自我迈向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面,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铃木大拙
(1870~1966) 日本当代禅学大师,世界禅学quanwei,人类灵魂的导师。
早年曾跟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著名禅师学禅,研究禅宗思想及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游历美、欧期间著述了大量禅学著作,成为接引西方人亲近禅宗的入门阶梯。由于他对禅学的宣扬,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禅学产生兴趣,东方人对佛教也再度关注,因而他又被誉为“世界的禅者”。
他的禅学思想对东西方世界带来了持续影响,使得禅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想潮流。
禅宗为西方思想史注入新鲜内容,使整个西方文化史发生了转变。为当时由于战争创伤而陷入迷茫与颓废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抚慰。
在东方,他曾就中国禅学史与胡适展开激烈辩论,并得到胡适的大加赞赏。而作为新儒家代表的钱穆先生也深受其影响。
主要著作有铃木大拙禅论集系列、《禅是什么》《禅学入门》《禅生活》《禅与精神分析》等。
.......
这场与铃木大拙先生的对话,让我对“开悟”这件事有了更清晰、更脚踏实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开悟”是某种神秘的、遥不可及的顿悟,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特权。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开悟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觉醒,是日复一日修行,点点滴滴积累的结果。铃木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通俗的语言,剖析了开悟的各个层面,从初学者的懵懂,到修行者的精进,再到开悟后的生活状态,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强调,开悟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一种与世界更真实、更和谐地连接的开始。书中关于“当下”的论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总是活在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中,而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现在。铃木先生提醒我们,每一个当下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只有全然地投入当下,才能体会到生命的鲜活和意义。他分享的许多实践方法,比如禅修的技巧,观察呼吸的方法,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将它们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确能带来平静和专注。这本书让我明白,开悟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花朵,需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去呵护。
评分“禅是……”这部分内容,我感觉像是为整套书画上了一个点睛之笔。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邀请读者一起去思考、去体验“禅”到底是什么。铃木大拙先生在这里抛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他鼓励我们不要被任何既定的观念所束缚,而是要亲自去感受、去体悟。他提到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直接而有力的方式,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头脑中的概念和理论所困扰,反而失去了直接体验真实的能力。他举例说,禅并不局限于寺庙的禅堂,它存在于我们喝茶的每一个瞬间,走路的每一步,甚至于一次呼吸之中。这种“活在禅中”的理念,让我感到非常振奋。过去,我总觉得修行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刻意为之。但铃木先生的描述,让我看到了禅的灵动和普遍性。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创造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种多么棒的引导!让我觉得,我也可以是那个在生活中不断探索“禅是什么”的实践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菩萨行处》这本书,让我对“慈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过去,我常常将慈悲局限于对弱者的同情,或者是一种泛泛的善意。但铃木先生的阐释,将慈悲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他认为,慈悲是与智慧相结合的,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情感,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一种对众生苦难根源的理解,以及一种积极地去帮助解决问题的行动。他举了许多佛教故事,说明菩萨是如何在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时,依然能够保持慈悲心,并以此来度化众生。这让我意识到,慈悲的实践,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说说,更是需要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去付出实际的行动,去承担责任,去化解冲突。书中关于“六度”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菩萨行愿的完整图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修行方式,层层递进,最终导向觉悟。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明白,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我被这套书深深地吸引,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更是因为铃木大拙先生那独特的叙事魅力。他能够将枯燥的佛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思想。他常常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禅宗公案,让这些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他对于“参禅”的解释,并非一定要盘腿打坐,而是强调一种“提问”的精神,一种对生命真相的不断追问。这种开放式的探究,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一场智慧的探索。书中关于“无心”的论述,尤其让我着迷。我之前一直认为,“无心”就是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但铃木先生的解释,让我明白,“无心”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心境,一种既能感知一切,又不被一切所染着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可贵!它能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洒脱。
评分这套铃木大拙先生的书,仿佛是一本关于“觉醒”的百科全书。他从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的智慧,以及如何将这些智慧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尤其喜欢他对“自性”的阐释,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在最真实的品质,是被无明和妄想所遮蔽的光芒。他鼓励我们去“返观自照”,去发现那颗从未失落的清净心。这种强调内在的探索,让我觉得,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我们自身,而非外在的任何事物。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是否被那些虚幻的欲望所驱使,是否被那些执着的观念所束缚。铃木先生的文字,就像一面明镜,照出了我内心的种种局限,但也同时指引了我走向解脱的道路。他并非要求我们放弃一切,而是教导我们如何放下不必要的执着,如何以一种更洒脱、更自在的方式去生活。
评分阅读这套书,就像在一条蜿蜒的河流中航行,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但无论何时,都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指引。铃木大拙先生对“开悟”的解读,让我明白,这并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净化心灵、升华自我的旅程。他没有回避开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比如贪婪、嗔恨、愚痴,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去面对它们,如何将它们转化为修行的一部分。书中关于“无念”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无念”就是脑袋里什么都不想,这在我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很痛苦的。但铃木先生解释说,“无念”并非没有念头,而是不被念头所控制,不被念头所牵着走。当念头来临时,觉知它,然后让它自然地流去,不追逐,不抵触。这让我找到了一个更可行、更符合人性的修行方法。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发现在面对焦虑和烦恼时,这种“无念”的状态能够极大地缓解我的痛苦,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文字世界里摸爬滚打的读者,我尤其欣赏铃木大拙先生的叙事风格。他能够将非常深奥的佛学和禅宗思想,用一种极其通俗、生动、甚至是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然后被深深地打动。他不会故作高深,也不会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你感觉他就在你身边,和你一起分享他对生命、对宇宙的感悟。书中很多章节,我都忍不住反复阅读,因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例如,他对于“空性”的解释,我之前一直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是一种虚无。但通过他的阐释,我才明白,“空”并非否定,而是指向一种无限的可能性,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实在。他用了很多日常的例子,比如镜子映照万物,却不执着于任何一物,以此来比喻“空性”的妙用。这种比喻,既形象又深刻,让我瞬间豁然开朗。我感觉,这套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灵魂的唤醒。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内省之旅。铃木大拙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洗涤掉那些被日常琐事蒙蔽的尘埃。他并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传授“真理”,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自身本具的智慧。书中关于“自性自见”的探讨,让我对“我”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习惯于从外在的身份、成就、人际关系来定义自己,但禅的视角告诉我,真正的“我”是超越这一切的,是那个纯粹的、未被污染的本心。这种“自见”并非易事,需要放下无休止的比较和执着,需要勇气去面对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但铃木先生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点亮一盏灯,让我们在迷雾中看到前行的方向。他举的许多公案和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禅意,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尤其是一些关于“无我”的论述,一开始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甚至有些令人恐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理解到,所谓“无我”,并非虚无,而是放下狭隘的自我中心,拥抱更广阔的存在。这种释然,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轻松。整套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伴随我一生,在我遇到困惑时,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禅是……”这个部分,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铃木大拙先生并没有试图给“禅”下一个绝对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引导,让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他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看到,禅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我们过去的想象。他提到,禅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方式。他用了很多的比喻,比如禅是“一面清净的镜子”,能够如实地反映万物,而不带任何偏见;禅是“一声响亮的鼓掌”,需要两只手才能发出声音,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些比喻,生动而形象,让我对禅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觉得禅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禅”的痕迹,比如在品味一杯茶时,在观赏一朵花时,在与人交流时,都试着去保持一份觉知和专注。这种体验,让我感觉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评分《菩萨行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禅并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修行,更是对如何与世界互动,如何慈悲地对待众生的深刻指引。铃木大拙先生将佛陀的教诲,尤其是大乘佛教中“菩萨道”的精神,融入到他对禅的理解之中。他阐述了“菩萨”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每一个在生活中努力实践慈悲、智慧、利他的人。这种“行处”,体现在我们每一次对他人的帮助,每一次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对苦难的关怀。我过去常常纠结于自己的“修行”是否足够,是否能达到某种“境界”。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修行,就在于将慈悲心付诸行动,就在于在每一个与人互动的瞬间,保持觉知和善意。铃木先生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怀揣菩萨心,也能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他反复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让我对生命的平等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激发出我想要去关爱和帮助更多生命的愿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整个宇宙万物紧密相连,我的每一个行动,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