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裝包含:
《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一 自性自見 》
《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二 開悟之旅 》
《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三 菩薩行處》
《禪是什麼》
《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五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禪生活》
《禪與心理分析》
《禪是什麼》
本書是“世界的禪者”、日本當代禪宗大德鈴木大拙先生所著禪學經典著作之一,主要探討禪的本質。首先介紹作為宗教體驗的禪是什麼,然後介紹禪在佛教及東方文化中的位置,引導讀者思考禪在當今世界的存在價值。在本書中,鈴木先生以自身對禪的深切體會為基礎,藉助西方現代思想方法深入透徹地解答瞭“禪是什麼”,有助於現代讀者走齣心靈的睏境、擺脫俗世的紛擾,找到*真實的自己。
《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一 自性自見 》
《鈴木大拙禪論集》是世界禪學quanwei鈴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國學者、專傢視作quanwei而廣泛援引。本書為論集係列之一,主要從曆史源流分析禪的根本精神和發展軌跡,徹底分析從中國起源的禪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進而演變成獨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禪學傳統,可作為後麵兩個係列的基礎。鈴木先生試圖通過係統梳理禪學在日本的發展脈絡,破除人們對於禪的一些誤解。本書結構布局閤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徹,語言生動富含哲理,適閤作為禪學基礎理論讀物。
《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二 開悟之旅 》
《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二》以開悟為主要目標,綜述公案的參究。在鈴木大拙看來,公案參究是一種求悟的手段,是現代禪修的要件,更是禪學能夠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於此,鈴木大拙在書中重點論述瞭公案參究與禪悟、念佛之間的關係,以及公案參究對禪悟的促進作用等。鈴木大拙對於禪悟的見解,是對參禪者進行的透徹提點,依此修習,可以撥雲見月,廓然開悟。
《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三 菩薩行處》
《鈴木大拙禪論集》是世界禪學quanwei鈴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國學者、專傢視作quanwei而廣泛援引。本書為論集係列之三,譯者又將其稱為《菩薩行處》,從《華嚴經》和《般若經》(包括《心經》)兩部大經談到菩薩的理想、菩薩生命的源頭和行處,主要探討學者的歸趣。重點揭示禪對於人們現實生活的影響、對於人們精神世界的滋養及療愈作用。鈴木先生文筆凝練,論述真切深刻,又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於現代讀者同樣具有深刻的啓迪意義,尤其有助於現代人自行自省安頓心靈、掙脫藩籬,如實地看清生命的奧秘和人生的意義。
《鈴木大拙禪論集之五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1.反映鈴木大拙禪學研究的基本觀點和大體麵貌,可作為鈴木大拙其他作品的“索引”。
2.內容的闡述具有普及性,兼顧禪學研究者和一般讀者,篇幅適中,深入淺齣。
3.集中於禪宗思想意義的闡發,避免瞭通常所見的曆史材料的冗長敘述和學術性考證。
《禪生活》
是“世界的禪者”鈴木大拙先生所著禪學經典著作之一,從嶄新的角度闡述瞭禪的精髓,讓讀者進一步瞭解禪與生活的因緣關係,明瞭日常生活中一舉手、一投足的真實麵目。在書中,鈴木大拙先從西方的“神”及“神聖的思想”引申齣禪生活的論斷,接著論述瞭何為證悟以及如何獲得證悟,zui後藉用大量公案實例分析瞭公案對人的證悟的重要性。生活處處皆是禪,隻要我們懂得如何將生活過成一種藝術,喚醒內心的真實體驗,就會像禪者一樣chao然,走嚮自在。
《禪與心理分析》
本書根據1957年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與著名心理分析學傢弗洛姆等展開的東西方思想對話整理而成。他們在這次主題為“禪與心理分析”國際學術會議上都發錶瞭各自對禪宗的心得體會和東西方思想的比較。鈴木大拙對禪與心理分析展開獨到精闢的論述,令人拍案叫絕,而弗洛姆總結瞭鈴木大拙闡明的禪宗要點,並通過對禪與心理分析的比較,認為兩者在拯救心靈創傷,尋求人生諸多答案,充分把握世界,chao越自我邁嚮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麵,都具有異麯同工之妙。
鈴木大拙
(1870~1966) 日本當代禪學大師,世界禪學quanwei,人類靈魂的導師。
早年曾跟隨今北洪川與釋宗演兩位著名禪師學禪,研究禪宗思想及華嚴、淨土等佛教思想。遊曆美、歐期間著述瞭大量禪學著作,成為接引西方人親近禪宗的入門階梯。由於他對禪學的宣揚,西方世界開始對東方禪學産生興趣,東方人對佛教也再度關注,因而他又被譽為“世界的禪者”。
他的禪學思想對東西方世界帶來瞭持續影響,使得禪學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思想潮流。
禪宗為西方思想史注入新鮮內容,使整個西方文化史發生瞭轉變。為當時由於戰爭創傷而陷入迷茫與頹廢的人們提供瞭心靈的撫慰。
在東方,他曾就中國禪學史與鬍適展開激烈辯論,並得到鬍適的大加贊賞。而作為新儒傢代錶的錢穆先生也深受其影響。
主要著作有鈴木大拙禪論集係列、《禪是什麼》《禪學入門》《禪生活》《禪與精神分析》等。
.......
閱讀這套書,就像在一條蜿蜒的河流中航行,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波濤洶湧,但無論何時,都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精神指引。鈴木大拙先生對“開悟”的解讀,讓我明白,這並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淨化心靈、升華自我的旅程。他沒有迴避開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睏難和挑戰,比如貪婪、嗔恨、愚癡,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去麵對它們,如何將它們轉化為修行的一部分。書中關於“無念”的論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為“無念”就是腦袋裏什麼都不想,這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也是很痛苦的。但鈴木先生解釋說,“無念”並非沒有念頭,而是不被念頭所控製,不被念頭所牽著走。當念頭來臨時,覺知它,然後讓它自然地流去,不追逐,不抵觸。這讓我找到瞭一個更可行、更符閤人性的修行方法。我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發現在麵對焦慮和煩惱時,這種“無念”的狀態能夠極大地緩解我的痛苦,讓我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
評分“禪是……”這個部分,簡直是一場思維的盛宴。鈴木大拙先生並沒有試圖給“禪”下一個絕對的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的提問和引導,讓讀者自己去探索和發現。他挑戰瞭我們固有的認知,讓我們看到,禪的意義遠遠超齣瞭我們過去的想象。他提到,禪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一種與自我和解的方式。他用瞭很多的比喻,比如禪是“一麵清淨的鏡子”,能夠如實地反映萬物,而不帶任何偏見;禪是“一聲響亮的鼓掌”,需要兩隻手纔能發齣聲音,意味著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這些比喻,生動而形象,讓我對禪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不再覺得禪是遙不可及的,而是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禪”的痕跡,比如在品味一杯茶時,在觀賞一朵花時,在與人交流時,都試著去保持一份覺知和專注。這種體驗,讓我感覺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評分《菩薩行處》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禪並不僅僅是個人內心的修行,更是對如何與世界互動,如何慈悲地對待眾生的深刻指引。鈴木大拙先生將佛陀的教誨,尤其是大乘佛教中“菩薩道”的精神,融入到他對禪的理解之中。他闡述瞭“菩薩”並非遙不可及的聖人,而是每一個在生活中努力實踐慈悲、智慧、利他的人。這種“行處”,體現在我們每一次對他人的幫助,每一次對生命的尊重,每一次對苦難的關懷。我過去常常糾結於自己的“修行”是否足夠,是否能達到某種“境界”。但這本書告訴我,真正的修行,就在於將慈悲心付諸行動,就在於在每一個與人互動的瞬間,保持覺知和善意。鈴木先生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說明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隻要懷揣菩薩心,也能産生巨大的積極影響。他反復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讓我對生命的平等性有瞭更深的體會,也激發齣我想要去關愛和幫助更多生命的願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整個宇宙萬物緊密相連,我的每一個行動,都在影響著周圍的世界。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在文字世界裏摸爬滾打的讀者,我尤其欣賞鈴木大拙先生的敘事風格。他能夠將非常深奧的佛學和禪宗思想,用一種極其通俗、生動、甚至是幽默的方式呈現齣來,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然後被深深地打動。他不會故作高深,也不會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讓你感覺他就在你身邊,和你一起分享他對生命、對宇宙的感悟。書中很多章節,我都忍不住反復閱讀,因為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會。例如,他對於“空性”的解釋,我之前一直認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是一種虛無。但通過他的闡釋,我纔明白,“空”並非否定,而是指嚮一種無限的可能性,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實在。他用瞭很多日常的例子,比如鏡子映照萬物,卻不執著於任何一物,以此來比喻“空性”的妙用。這種比喻,既形象又深刻,讓我瞬間豁然開朗。我感覺,這套書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一次靈魂的喚醒。
評分“禪是……”這部分內容,我感覺像是為整套書畫上瞭一個點睛之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義,而是一種開放式的探索,邀請讀者一起去思考、去體驗“禪”到底是什麼。鈴木大拙先生在這裏拋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他鼓勵我們不要被任何既定的觀念所束縛,而是要親自去感受、去體悟。他提到瞭“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直接而有力的方式,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被自己頭腦中的概念和理論所睏擾,反而失去瞭直接體驗真實的能力。他舉例說,禪並不局限於寺廟的禪堂,它存在於我們喝茶的每一個瞬間,走路的每一步,甚至於一次呼吸之中。這種“活在禪中”的理念,讓我感到非常振奮。過去,我總覺得修行是件很“嚴肅”的事情,需要刻意為之。但鈴木先生的描述,讓我看到瞭禪的靈動和普遍性。他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我們去創造自己的答案。這是一種多麼棒的引導!讓我覺得,我也可以是那個在生活中不斷探索“禪是什麼”的實踐者,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
評分讀完這套書,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內省之旅。鈴木大拙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滲透進心靈的每一個角落,洗滌掉那些被日常瑣事濛蔽的塵埃。他並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傳授“真理”,而是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導我們去發現自身本具的智慧。書中關於“自性自見”的探討,讓我對“我”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總習慣於從外在的身份、成就、人際關係來定義自己,但禪的視角告訴我,真正的“我”是超越這一切的,是那個純粹的、未被汙染的本心。這種“自見”並非易事,需要放下無休止的比較和執著,需要勇氣去麵對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但鈴木先生的文字,總能在不經意間點亮一盞燈,讓我們在迷霧中看到前行的方嚮。他舉的許多公案和故事,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禪意,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中的韻味。尤其是一些關於“無我”的論述,一開始會覺得有些晦澀難懂,甚至有些令人恐懼,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慢慢理解到,所謂“無我”,並非虛無,而是放下狹隘的自我中心,擁抱更廣闊的存在。這種釋然,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輕鬆。整套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伴隨我一生,在我遇到睏惑時,都能從中汲取力量。
評分這套鈴木大拙先生的書,仿佛是一本關於“覺醒”的百科全書。他從多個角度,深入淺齣地闡述瞭佛教的智慧,以及如何將這些智慧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尤其喜歡他對“自性”的闡釋,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我們每個人內在最真實的品質,是被無明和妄想所遮蔽的光芒。他鼓勵我們去“返觀自照”,去發現那顆從未失落的清淨心。這種強調內在的探索,讓我覺得,真正的力量來自於我們自身,而非外在的任何事物。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是否被那些虛幻的欲望所驅使,是否被那些執著的觀念所束縛。鈴木先生的文字,就像一麵明鏡,照齣瞭我內心的種種局限,但也同時指引瞭我走嚮解脫的道路。他並非要求我們放棄一切,而是教導我們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執著,如何以一種更灑脫、更自在的方式去生活。
評分《菩薩行處》這本書,讓我對“慈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過去,我常常將慈悲局限於對弱者的同情,或者是一種泛泛的善意。但鈴木先生的闡釋,將慈悲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他認為,慈悲是與智慧相結閤的,它不是一種盲目的情感,而是一種深刻的洞察,一種對眾生苦難根源的理解,以及一種積極地去幫助解決問題的行動。他舉瞭許多佛教故事,說明菩薩是如何在麵對各種艱難睏苦時,依然能夠保持慈悲心,並以此來度化眾生。這讓我意識到,慈悲的實踐,並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說說,更是需要在復雜的現實生活中,去付齣實際的行動,去承擔責任,去化解衝突。書中關於“六度”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菩薩行願的完整圖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修行方式,層層遞進,最終導嚮覺悟。我感覺,這本書為我指明瞭一個方嚮,讓我明白,作為一個人,我們應該如何去生活,如何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評分我被這套書深深地吸引,不僅僅是因為其中蘊含的深刻智慧,更是因為鈴木大拙先生那獨特的敘事魅力。他能夠將枯燥的佛學理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文字,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其思想。他常常用非常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解釋那些看似高深的禪宗公案,讓這些古老的故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例如,他對於“參禪”的解釋,並非一定要盤腿打坐,而是強調一種“提問”的精神,一種對生命真相的不斷追問。這種開放式的探究,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地參與一場智慧的探索。書中關於“無心”的論述,尤其讓我著迷。我之前一直認為,“無心”就是一種麻木不仁的狀態,但鈴木先生的解釋,讓我明白,“無心”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心境,一種既能感知一切,又不被一切所染著的狀態。這種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是多麼的可貴!它能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灑脫。
評分這場與鈴木大拙先生的對話,讓我對“開悟”這件事有瞭更清晰、更腳踏實地的理解。我一直以為“開悟”是某種神秘的、遙不可及的頓悟,是少數人纔能擁有的特權。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開悟更像是一種漸進式的覺醒,是日復一日修行,點點滴滴積纍的結果。鈴木先生用他深厚的學養和通俗的語言,剖析瞭開悟的各個層麵,從初學者的懵懂,到修行者的精進,再到開悟後的生活狀態,都描繪得淋灕盡緻。他強調,開悟並非終點,而是另一種開始,一種與世界更真實、更和諧地連接的開始。書中關於“當下”的論述,尤其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總是活在過去的迴憶和對未來的擔憂中,而錯過瞭生命中最寶貴的時間——現在。鈴木先生提醒我們,每一個當下都是獨特的、不可復製的,隻有全然地投入當下,纔能體會到生命的鮮活和意義。他分享的許多實踐方法,比如禪修的技巧,觀察呼吸的方法,都非常實用,我嘗試著將它們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的確能帶來平靜和專注。這本書讓我明白,開悟不是遙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觸手可及的花朵,需要我們用心去澆灌,去嗬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