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古賢福清
定價:52.00元
售價:35.4元,便宜16.6元,摺扣68
作者:鄭敬平,賈枚
齣版社:武漢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307167445
字數:
頁碼:11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吾邑福清自唐聖曆二年(699)置縣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自唐大和四年(830)福清齣瞭進士林簡言,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除科舉製度的1073年間,從福清這片素重“詩書禮樂”“登科第者甲於諸邑”的土地上,走齣瞭1404位舉人、710位進士。
《古賢福清》從眾多的古賢中遴選齣其中較為知名的各類人物62位,其中唐代6人,宋代25人,元代2人,明代23人,清代6人。按人物生年編排,生年不詳的大體按其生活的朝代排序,以示尊重。
《古賢福清》力圖熔思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於一爐,希望通過對這些曆史人物的介紹,挖掘和弘揚的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由於資料缺,有些文字較為簡略,有的還隻是傳說,並非史實,僅資通俗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古賢福清》:
釋義忠——禦賜“廣濟大師”的高僧 釋義忠(781—872),俗姓楊,祖籍陝西成陽高陵縣,其父曾任福唐縣(即今福清市)縣令,唐建中二年正月初六,義忠齣生於福唐縣治所。唐貞元十一年(795),釋義忠14歲,因勸說移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的父親改去貪婪惡習無果,便憤然剃度齣傢。
釋義忠先是拜宋州律師玄用為師,隨後遍訪福建、廣東各大名刹,先後到過福建武夷山、鼓山,廣東佛山、羅浮山,拜訪眾多高僧,被石鞏、大顛玄師等收為徒弟。他好學不倦,廢寢忘食,不僅學習佛教經、律,以修身養性;還學習太祖拳和少祖拳等武術,以強身扶弱;尤其重視對醫學的實踐與研究,深入民間,博采眾長,救死扶傷。他幾十年如一日,學有所得,成為一位道行高深、武藝過入、醫術高明的禪師。唐寶曆元年(825),釋義忠從廣東返迴福建。
釋義忠途經漳州紫芝山,見這裏村落稀少,人丁不旺。打聽得知,這裏常鬧瘟疫,缺醫少藥,所以一派蕭條。他決定在紫芝山住下,走鄉串巷,一邊行醫,免費為百姓治病;一邊化緣,在紫芝山半雲峰下建三平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三平寺終於落成,遠近僧尼聞訊前來投緣,三平寺很快成為方圓百裏的名刹,更多的百姓慕名而來投醫問藥,一時間名震閩南。
不料,到瞭唐武宗李炎登基,李炎對和尚有成見,下旨除廟趕和尚。三平寺太齣名瞭,自然成瞭朝廷滅佛的目標。無奈,釋義忠隻好放棄紫芝山,率眾僧尼到瞭山高皇帝遠的平和縣九層岩,再建一座新三平寺。
那時候,平和縣境內的九層岩地區,山民過著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生活,住洞穴,穿獸皮,聽天由命,生存艱難,不少山民被迫遷徙到彆的地方去瞭。釋義忠到瞭那裏,深入洞穴,對山民噓寒問暖,悉心為山民治病,嚮山民傳授健身武術,被山民尊為“仙人”。消息傳齣,外遷的山民陸續迴到山裏來。接著,釋義忠傳授他們先進的農耕技術,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修水利,養牛造犁,插秧耘田;還教山民建築村捨,男耕女織,使深山老林的山民們走齣原始時代,走進鐵器時代,使這裏的生産得到迅速發展。
六年後,唐武宗李炎駕崩,唐宣宗李忱繼位。這位皇帝與前帝相反,認為佛教對教化百姓有重大作用,對國傢安定有益,於是又復興佛教。福建官員為瞭邀寵,投新帝所好,便把釋義忠事跡上報朝廷。宣宗大喜,頒旨敕封釋義忠為“廣濟大師”。從此,釋義忠名聲大振,三平寺香火鼎盛。
唐鹹通十三年(872)十一月初六,釋義忠在三平寺圓寂,壽92歲。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在三平寺裏塑像,把他作為慈善的神來敬奉。一韆多年來,三平寺一直香火不斷,連海外僑胞、港澳颱同胞都對廣濟大師頂禮膜拜,常捐款贈物,修繕廟宇。
林簡言——福清曆史上位進士 林簡言(810—870),字欲納。他的齣生地說法不一,一說齣生在上逕,一說齣生在漁溪蘇田村,一說齣生在龍田前林村。有史記載,他於唐大和四年(830)登進士第,是福清有史以來位進士。
古代,中瞭進士並不是馬上都有官做,大多要在京城“等缺”,即等待分配。此時,所有等待分配的進士都有所活動,朝廷裏有官的走“官路”,身上有錢的走“錢路”。林簡言生性狷介,一直把大文豪韓愈作為自己的榜樣。他隻相信自己的道德文章,不屑於去走。連許多文人常常言不由衷的歌功頌德的文章,他也不寫。林簡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官途”,而是國傢大事。他發現當朝皇帝並沒有注意到當時藩鎮割據情勢的嚴重,更沒有去關心民眾的疾苦,卻一味沉湎在權貴的吹捧之中,做著太平盛世的夢。因此,他寫瞭一篇題為《漢武封禪論》的文章,藉批評漢武帝好大喜功、愛聽奉承拍馬的話,結果奸臣得寵、忠臣受氣、百姓遭殃的史實,藉古諷今,想以此給唐文宗李昂敲敲警鍾。林簡言的這篇文章在當時文壇引起強烈反響,文人們爭相傳閱。沒想到,這篇文章沒引起皇帝的警覺,卻嚇壞瞭那些慣於在皇帝麵前阿諛奉承以求得利益的奸臣權貴們。他們害怕皇帝從林簡言的《漢武封禪論》中得到啓示,從而以史為鏡照齣他們醜陋的嘴臉,於是韆方百計想把林簡言排擠齣京城。他們正愁找不到一個閤適的理由,忽然接到福建報告,說漳州剌史暴病死瞭。他們喜齣望外,立馬嚮皇帝舉薦林簡言前去“補缺”。皇帝見這麼多大臣舉薦,沒有二話就準瞭。
林簡言赴任前沒有忘記傢鄉族人的囑托,嚮皇帝打瞭一個報告,要求為族人減免繁重的賦稅。皇帝把報告轉到戶部,戶部又轉到福建,當時福建的高長官羅讓看瞭戶部轉來的報告後很詫異,便把林簡言叫來問話。他問林簡言:“當年盈州徐公官為相國,隻嚮朝廷請求減免一鄉的賦稅。而你隻是一個州的刺史,卻要求減免一族的賦稅,這樣閤適嗎?”林簡言說瞭兩個理由:一是傢鄉族人多以種地曬鹽為業,無奈十年九旱,糧食年年歉收,連肚子都填不飽。同時鹽稅太重,鹽貴瞭賣不齣去又不能當飯吃,負擔不起過重的賦稅。二是傢鄉置縣至今已有131年瞭,纔齣瞭他一個進士,足見傢鄉多麼貧窮落後。他能有今天全仗族人栽培,為族人申請減免賦稅,不僅僅是他個人給族人的一種迴報,也是朝廷對熱心教育,為國傢培養人纔的族人的一個奬賞,以利激勵世人把興學之風發揚光大。羅讓聽瞭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便很器重林簡言。
……
序言
“古賢福清”這個書名,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我充滿期待。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無數代古賢們在漫長曆史中留下的智慧之光,而“福清”二字,似乎暗示著一種將這種智慧與“福”和“清”的追求相結閤的獨特視角。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並非是簡單地介紹曆史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他們思想中與“福”和“清”相關的精髓。也許,它會探討如何通過古代賢者的哲學,找到通往內心寜靜的道路;也許,它會闡述如何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保持精神的純粹與高潔。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理解和實現真正的“福”與“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而有意義。它會不會像一個指南,引導我們穿越現代社會的種種誘惑與喧囂,尋迴內心深處那份久違的安寜與幸福?
評分初見“古賢福清”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便是它可能是在探討“福”與“清”這兩個概念在古代賢者觀念中的深度聯係。我猜想,這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古賢事跡,而是試圖揭示一種關於幸福與寜靜的哲學。或許,“福”並非是世俗意義上的物質豐裕,而是內心的安寜與滿足;而“清”則不僅僅是淡泊名利,更包含瞭一種明辨是非、洞察世事的清澈。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隱士的生活,他們或許物質匱乏,卻心境平和;那些聖賢的教誨,他們或許言簡意賅,卻道盡人生真諦。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福”與“清”。它是否會通過古賢的言行,為我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準則,讓我們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時,也能守護內心的平和?這種對人生智慧的挖掘,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評分“古賢福清”這四個字,自帶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氣息,仿佛是一麯古老的鏇律,在心頭緩緩迴蕩。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是在梳理那些古代賢者們關於“福”與“清”的深刻見解,並從中提煉齣對現代人具有啓示意義的思想。我設想,它或許會從曆史的某個側麵切入,講述古賢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的挑戰與機遇中,尋找到屬於他們的“福”,又是如何保持內心的“清明”。它會不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下對“福”的理解是否偏頗,對“清”的追求是否動搖?我渴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些古賢們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的智慧,學習他們的豁達,領悟他們的人生哲學。這種對人生至高境界的探索,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期待它能給我帶來精神上的滋養與升華,讓我能夠以更加平和、清澈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上“古賢福清”這四個字,就帶著一種古樸而悠遠的意味,仿佛打開它就能穿越時空,窺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智慧。雖然我還沒有機會深入翻閱,但單憑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位位身披長袍,目光深邃的老者,他們或許隱居山林,或許遨遊四海,將畢生所學凝結成文字,留給後人啓迪。我想象著書中會充斥著那些穿越韆年的哲學思辨,關於人生意義、宇宙奧秘、道德倫理的探討。或許會有對《道德經》的獨到解讀,或許會有對《論語》的全新詮釋,又或許會挖掘齣那些鮮為人知的古代智者的思想精華。這種對未知知識的渴望,讓我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評分“古賢福清”這個書名,乍一聽,便讓我聯想到那些隱藏在曆史長河中的寶藏,等待著被發掘。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是在探索那些古代先賢們的智慧結晶,但並非是那種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種更具故事性和啓發性的方式呈現。我設想,它或許會從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切入,講述一位或幾位古賢如何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憑藉其超凡的智慧和道德修養,引領一方,或者默默奉獻。又或者,它會圍繞著某個特定的主題,比如“仁愛”、“忠誠”、“節製”,來逐一梳理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古賢們對這些主題的理解和實踐。我期待書中能有鮮活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勝的情節,讓那些遙遠的先賢仿佛活在我們眼前,他們的思想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指導。這種敘事性的解讀,往往比純粹的理論闡述更能觸動人心,也能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