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行走 发现 变迁: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汉英对照)
定价:7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25.0元,折扣67
作者: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802368989
字数:
页码:1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世界之大,让我们可以带着相机无限地行走四方。在脚踏实地的丈量中,我们发现了想象之外的事物,并渐渐懂得变化是事物基本的属性,认识到世界的魅力就在于它无穷尽的动态变迁。当我们带着收集来的斑驳的影像碎片,再次回到原点,突然发现,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了。因为我们有了不同的视野,也就有了不同的参照坐标。
行走之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世界原来如此之小。远隔千里的陌生人,在镜头前竟然有了熟悉感。东方人与西方人,不同的影像表达,却有相同的影像感知。
变迁·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成员名单
变迁
感受当下
世界之大世界之小
Thomas Rose作品
唐东平作品
朱炯作品
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作品
陈媛
董宇翔
胡彦良
胡智超
金卉婷
彭馨雨
任雅君
王权
赵逸赫
201 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作品
Elisa Barry
Emily Walz
EriHernsberger
Jessica Hirsch
Kate Casanova
Marie Schrobilgen
Stefanie Motta
Tony Proechel
Yousif Del Valle
201 2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作品
桂濛
李冰桐
李思文
梁贝宁
刘呜山
王丹穗
吴蕾
吴文迪
于艳
岳圆
张朴
周琪驭
历届交流活动纪念照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简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简介
变迁·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成员名单
变迁
感受当下
世界之大世界之小
Thomas Rose作品
唐东平作品
朱炯作品
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作品
陈媛
董宇翔
胡彦良
胡智超
金卉婷
彭馨雨
任雅君
王权
赵逸赫
201 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作品
Elisa Barry
Emily Walz
EriHernsberger
Jessica Hirsch
Kate Casanova
Marie Schrobilgen
Stefanie Motta
Tony Proechel
Yousif Del Valle
201 2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作品
桂濛
李冰桐
李思文
梁贝宁
刘呜山
王丹穗
吴蕾
吴文迪
于艳
岳圆
张朴
周琪驭
历届交流活动纪念照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简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简介
《行走 发现 变迁: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汉英对照)》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仿佛是一份来自遥远国度的邀请函,邀请我参与一场关于时代脉搏的集体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承载着青年声音、跨越地域界限的知识宝库。“行走”二字,传递的是一种积极探索的态度,是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答案,是在人群中感受温度,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求知方式。“发现”则暗示了作品中蕴含的原创性思考和独到见解,是作者们拨开迷雾,触及事物本质的洞察力。“变迁”则点明了核心的关注点,即人类社会在各个层面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感受。而“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更是让这本书的定位更加清晰——这是来自两国青年一代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同一时代命题的不同解读与表达。汉英对照的体例,更是增添了一份学术上的严谨和国际视野,让人期待着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交融与碰撞。我仿佛已经看到,书中那些鲜活的文字,正等待着被我一一解读,去感受那些年轻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行走 发现 变迁: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汉英对照)》就足以勾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它听起来就像是某个重要学术交流活动的成果集锦,而且更吸引我的是“主题创作项目”这几个字。这意味着书中收录的并非是零散的学术论文,而是一些经过精心构思、围绕特定主题创作出来的作品,而且是由中美两地的大学生们共同完成的。这简直是文化融合与思想碰撞的最佳载体!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年轻一代的国际视野,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审视并回应同一个时代命题的。书名中的“行走”暗示了实地考察、跨文化体验的可能性,而“发现”则承诺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洞见和新视角。“变迁”更是直指当下时代的核心议题,无论是社会结构、科技发展还是个体观念的演进,都值得深入探讨。再加上汉英对照的呈现方式,不仅方便了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更让中西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得以直观对比,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些青年创作者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和启发。
评分我拿到《行走 发现 变迁: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汉英对照)》这本书,立刻被它所传达的意境所吸引。书名中的“行走”两个字,就勾起了我对于探索、对于旅程的无限遐想。它似乎在告诉我,书中内容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源于亲身的经历,源于对世界的实际触摸。而“发现”,则暗示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是作者们通过行走,观察,思考,最终获得的心灵启迪和知识积累。“变迁”二字,更是直击时代的主题,它触及了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动态发展,以及个体在这种洪流中的感受与变化。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这个定位,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听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年轻学者的声音,看到他们如何以创作的形式,来回应同一个时代议题。汉英对照的呈现方式,更是为阅读增添了一层跨文化的维度,我期待着在语言的对照中,感受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思想对话,一场关于世界未来的青年宣言。
评分读到《行走 发现 变迁: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汉英对照)》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应该是一本非常有分量、有深度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书命名,更像是一个项目的浓缩,一个关于当下时代变动和青年思考的集合。“行走”二字,让我联想到的是脚踏实地的调研、深入基层的访谈,抑或是某种形式的田野调查,这是一种主动去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现”则暗示了作者们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通过主动的观察和思考,去挖掘事物背后的真相,去揭示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变迁”更是直接指向了宏观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青年一代对这些变化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最直接、最敏锐的。特别是“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这样的副标题,让我看到了跨文化交流的潜力。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进行创作,其碰撞出的火花,必将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角。汉英对照的呈现方式,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严谨性和国际化水准有了更高的期待。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当代青年对世界秩序、文化认同以及未来走向的思考。
评分初拿到这本《行走 发现 变迁: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汉英对照)》,我的内心是充满好奇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和思考的意味。“行走”二字,让人联想到的是跨越地理的界限,是对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亲身体验;“发现”则指向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洞察,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而“变迁”更是点明了核心主题,即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成长与反思。尤其是“中美高校主题创作项目”的标签,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当年轻一代,尤其是在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中,以一种创作的形式去记录和表达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社会的理解时,所诞生的文字往往会带有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这种项目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它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思考角度,让我们看到一个不曾留意过的世界侧面。我期待书中那些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声音,他们如何通过文字构建自己的认知,又如何用中英双语来展现他们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表达。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行走”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发现”与“变迁”的心灵旅程,一场跨越国界的思想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