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 弦外清音

问道 弦外清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剑峰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文化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
  • 人生
  • 智慧
  • 玄学
  • 道家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94533
商品编码:2970688322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问道 弦外清音

定价:55.00元

售价:37.4元,便宜17.6元,折扣68

作者:张剑峰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13945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问道·弦外清音》以道统观照道、法、术、器等层面,无论于弹奏又或斫制,演奏又或传承,打谱、琴式、曲调、派别,梳理出千年以来古琴的传承脉络。

旨在于“授琴法,传礼乐”中观烟霞,见初心,悟自然之大化,通琴学之幽微,穷造化之极,以达生命之虚白,终道之本源。


内容提要

本书继《问道·田园耕读》后的又一部新作,主要从与古琴斫制艺术家、古琴名家、文人志士、道家隐者的访谈中,通过对古琴的历史发展、琴学知识、乐器定弦、名曲等方面,深入探讨古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文人和道家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使人淡泊高远、自得其乐。


目录

序 田园耕读/《问道》编辑部 01

指挥七弦 目送飞鸿——邵天泽访谈录 1

独抱绿绮琴 避尘步大荒——巫娜访谈录 29

寥寥长风寄 雄浑绝太古——琴剑逍人访谈录 41

丝桐合为琴 中有太古声/王铎 69

指生秋水 空谷传幽——沐尘访谈录 77

绿绮若不鼓 何以消林籁——江文湛访谈录 95

濯足沧浪 遁世无闷董明道长访谈录 107

仰卧吹松筠 抱素合希夷——吴丹丰道长访谈录 119

五音六律十三徽 半山半水凰凤吟——赵凯访谈录 139

水流花开 清露未晞——道家琴探迹/王铎151

伊谁与裁 妙造自然——论丝弦中的阴阳虚实之道/龚鹏程


作者介绍

张剑峰,终南山文化行者。2008年于终南山下创办《问道》丛书,并建立传统文化传习基地――终南草堂。2011年出版《寻访终南隐士》,“终南山5000隐士”被凤凰、央视 多家电视和各种杂志、报纸报道,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话题。2012年“问道”系列先后推出《寻访武林》《茶之书》《问道·田园耕读》,致力于弘扬茶、道、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


文摘


序言



《弦外清音》 一、 篇章结构与核心思想 《弦外清音》并非一部以线性叙事为主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细碎的思绪、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感悟编织而成的宏大画卷。全书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篇章”构成,这些篇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章节,而是作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心境下留下的独特印记。篇章之间可能是一种意境的延续,一种哲思的拓展,或是一种情感的呼应,读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自行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径。 本书的核心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明确的论断,不如说是一种探寻状态。作者试图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与物质的洪流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属于生命深处的“清音”。这些“清音”并非外显的繁华,而是隐藏在寻常事物背后,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需要的是一种静谧的心灵和敏锐的感知力去聆听。它关乎对“道”的理解,但并非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教条或体系,而是强调一种顺应自然、洞悉事物本质的智慧。这种“道”,体现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里,体现在对宇宙万物的审视上。 二、 篇章内容详述(不包含具体《问道 弦外清音》的书本内容) 本书的篇章,如同散落在各地却又遥相呼应的珍宝,每一件都承载着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体验。 1. 《静听石语》: 此篇章并非描绘实际的山石,而是作者对“静”的一种极致体悟。通过对石头般沉寂、恒久特质的想象,作者探讨了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个体如何寻回内心的宁静。篇章中可能穿插着对自然界种种静默力量的描绘——风吹过无声的草地,湖水在月光下不起波澜,古老的树木默默生长。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引导读者反思,真正的宁静并非外在的寂静,而是内心对外界干扰的超越。它是一种不被外界喧嚣所裹挟,能够安住自身的能力。篇章中或许会涉及一些对“无为”的思考,但其落脚点在于如何通过“静”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升华,而非消极避世。 2. 《指间流沙》: 这一篇章是对“时间”和“变化”的深刻反思。作者并非直接讲述时间流逝的悲伤,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如指间滑落的沙粒、手中握不住的水,来阐释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和易逝性。篇章中可能描绘的是那些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孩子纯真的笑容,夕阳余晖下的影子,一次萍水相逢的对话。作者强调的是,与其徒劳地挽留,不如学会珍惜当下,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独特价值。它也可能涉及对“变化”的接受,以及如何在变化中找到恒常的意义。篇章的基调是平和的,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对生命无常的洞悉和对活在当下之美的赞美。 3. 《无声的歌者》: 这里的“歌者”并非指能够发出声音的生物,而是泛指那些以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影响世界的存在。篇章中可能描绘的是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却鲜为人知的事件;甚至是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物品,它们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和人文精神。作者试图通过“无声的歌者”,唤醒读者对那些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价值的关注。它是一种对“价值”本身的审视,超越了功利和名利,探寻那些真正能够触动人心、滋养灵魂的东西。篇章中可能蕴含着对“奉献”的赞美,对“传承”的思考,以及对“平凡中的伟大”的发现。 3. 《微光中的启示》: 这一篇章聚焦于“细节”和“局部”所蕴含的宏大智慧。作者可能描绘的是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树叶的斑驳,雨滴落在窗棂上的节奏,甚至是一片落叶的脉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却能折射出宇宙的规律,生命的奥秘。篇章强调的是,宏大的“道”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最平凡的细节之中,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作者通过对这些“微光”的细致描摹,引导读者提升观察力,学会从局部中窥见整体,从短暂中洞悉永恒。篇章的语言可能非常细腻,充满诗意,试图让读者通过感官去体验,去领悟。 4. 《回响的庭院》: 这一篇章是对“记忆”和“传承”的探讨。作者并非直接讲述某个故事,而是通过对一个虚拟的“庭院”的想象,来勾勒出历史的痕迹、家族的情感以及文化基因的传递。这个庭院可能承载着童年的嬉闹,长辈的教诲,以及家族世代的悲欢离合。篇章中可能穿插着对那些已经消逝的过往的回忆,但更多的是对这些回忆如何塑造当下、影响未来的思考。作者强调的是,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环,过去的“回响”一直在塑造着我们。篇章的基调可能略带怀旧,但并非沉溺于过去,而是从中汲取力量,理解自我。 5. 《无言的对话》: 此篇章是对“沟通”和“理解”的全新解读。作者并非探讨语言的交流,而是着重于那些超越言语的默契、眼神的交流,以及心灵的感应。篇章中可能描绘的是与自然万物的“对话”——听懂鸟儿的鸣叫,感受风的低语,与一棵古树产生共鸣。也可能描绘的是人与人之间,即使没有语言,也能建立起深刻的连接。作者认为,真正的理解往往发生在言语之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连接。篇章的意境是宁静而充满张力的,试图让读者体会到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微妙感受。 6. 《星辰下的沉思》: 这一篇章是对“宇宙”和“个体”关系的思考。作者可能描绘的是在浩瀚的星空下,个体的渺小感,但这种渺小并非带来绝望,而是激发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以及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探索。篇章中可能穿插着对宇宙的敬畏,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生命短暂却弥足珍贵的感慨。作者试图通过宏大的宇宙视角,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琐碎,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篇章的语言可能充满哲思,但又不失诗意,旨在引发读者对存在本身的深层思考。 三、 创作手法与风格 《弦外清音》的创作手法是多元而灵活的。作者可能运用了以下一些技巧: 意象化表达: 作者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来传达抽象的哲思和深邃的情感。每一个意象都饱含深意,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留白与暗示: 篇章之间可能存在着大量的“留白”,作者不会将一切都说透,而是留下空间让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这种“留白”本身也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碎片化叙事: 尽管并非严格的叙事,但篇章的组合本身构成了一种“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更贴近现代人接收信息的习惯,也更能展现事物多角度的呈现。 多维度的视角: 作者可能在不同的篇章中切换视角,时而以旁观者的冷静审视,时而以参与者的深切体验,从而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感受。 诗意的语言: 语言的运用极具匠心,追求精准而富有感染力,往往带有诗歌般的韵律和节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哲思与情怀的融合: 作者的文字在探讨深刻的哲理的同时,也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个体的关怀,使得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不失人性的温暖。 四、 阅读体验与价值 阅读《弦外清音》,读者不会获得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更可能是一种“启发”或“共鸣”。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读者能够: 重拾内心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喘息,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提升感知力: 学会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细微处洞察深刻的道理。 拓展思维边界: 接触作者独特的思考方式,跳出固有的框架,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世界。 获得情感共鸣: 作者笔下的种种体验,可能触及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深刻的共鸣。 理解“道”的多元性: 并非将“道”定义为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强调其在生活中的体现,以及个体对“道”的独特感悟。 《弦外清音》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读的书。它不像一本教科书,直接传授知识;它更像一位引路人,在你迷茫时点亮一盏灯,在你困顿时给予一份慰藉。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内心、感悟生命的旅程,去聆听那些隐藏在日常喧嚣之下,却足以涤荡心灵的“弦外清音”。

用户评价

评分

《问道 弦外清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氛围。一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会是那种励志鸡汤类的书,但读下去才发现,它比那要深刻得多。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些故事,一些人物的经历,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你会在阅读中,不断地去揣摩,去思考,去联系自己的生活。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特别,不华丽,却很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看透世事的通透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道”的探讨,它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融入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体现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反而比那些直白的道理更具感染力。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感悟,仿佛这本书也随着我的阅历在变化,展现出不同的侧面。

评分

读完《问道 弦外清音》,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宁静。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意境,我抱着一种期待,但实际阅读起来,它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和有层次。作者在写作上,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我看到了很多关于人生选择、关于情感纠葛、关于内心成长的问题。我特别赞赏作者的笔触,干净利落,却又充满智慧。他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触及到最深层的情感,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去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问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评分

《问道 弦外清音》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书页纸张的质感很好,散发着淡淡的书香,光是翻阅就觉得是一种享受。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让人沉浸其中的故事特别着迷,尤其是那种能够触动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的作品。这本书的名字就带着一种意境,“问道”,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人生哲理、关于心灵探索的旅程;而“弦外清音”,则更增添了一层神秘和灵动,让人不禁想象那些在文字之外,那些难以言喻的,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感与思想。我期待着它能像一首悠扬的古琴曲,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留下悠长的余韵。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极具艺术感,没有过于张扬的色彩,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那种,读完一本好书,合上书页,却依然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反复咀嚼书中字句,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番的情感体验。我希望《问道 弦外清音》能够带给我这样的感受。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叫做《问道 弦外清音》的书,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有意思,带着一种哲学和艺术的韵味,仿佛不是一本普通的消遣读物,而是能够引人深思,涤荡心灵的作品。书中的内容,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完全预料到。它并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紧凑的故事,反而更像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通过一个个看似平淡的场景和人物互动,勾勒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人生况味。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表情,那些不经意的动作,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方式,需要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品味,去感受。也正是这种“慢”的节奏,反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机会停下来思考,去体会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读完就忘,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会时不时地想起书中的某些片段,某些人物,并且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评分

不得不说,《问道 弦外清音》这本书,真的带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体验。我平时读的书种类比较杂,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最独特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故事线,也不像散文那样随意抒发情感,更不像哲学书那样严谨论证。它更像是一种“遇见”,你可能在某个转角,突然遇见了一个让你心动的人,或者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书中对人性的洞察非常细腻,那种刻画,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真实的人性。你会在某个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会在他们的困境中找到共鸣。而且,书中的文字很有力量,不是那种大声疾呼的力量,而是那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情绪和思考方式。我尤其喜欢它对“放下”和“接纳”的阐释,这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