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鱼类增养殖技术(胡石柳)
定价:24.00元
作者:胡石柳,唐建勋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1220927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水产渔业类专业的核心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基础和技能操作两大部分。与以任的教材相比,本书更加注重应用性技术的介绍和新知识的充实,教材内容及其知识点更加符合水产企业岗位的需求。本书在亲鱼培育与养护、鱼类催产、鱼类育苗、海水池塘高产稳产、健康养殖技术等方面添加了许多新的来自生产实践的**手资料;在鱼类催产水温、催产剂量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并纠正了以往一些教科书中不准确的数据。本书除内陆水域增养殖、稻田养殖两章只介绍了淡水养殖技术外,鱼类增养殖技术基础、亲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池塘增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技术章节都分别介绍了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技术。本书还精心编排设计了6个实践教学项目、26个教学案例和8个实习与实践项目,尽力实现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校外现场实习教学三者的**结合。
内容提要
本书是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列之一。全书紧紧把握鱼类增养殖生产技术这一主题,把鱼类增养殖中常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技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反映了当前我国海淡水鱼类增养殖技术的水平,兼顾海淡水鱼类特点,并在编排、内容及插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海淡水鱼类增养殖技术基础、亲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池塘增养殖、内陆水域增养殖、稻田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技术等。为突出生产实践技术,在相关章节后设置了6个实践项目、26个案例和8个实习与实践。为解决教学中识别养殖鱼类种类不便的问题,本书特地编排了目前养殖的主要鱼类种类(含品种)彩色图片,可供学生自学。
本书理论知识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并融入了新的技术成果,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中等职业学校水产专业师生参考,还可作为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和水产科研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
节 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技术、鱼类增养殖业的基本概念
一、鱼类增养殖学
二、鱼类增养殖技术
三、鱼类增养殖业
第二节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成就、特色与趋势
一、我国海淡水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成就
二、我国海淡水鱼类增养殖业的特色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趋势
四、我国海淡水增养殖鱼主要种类
第三节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技能目标介绍
一、淡水鱼类增养殖技术教学方法
二、淡水鱼类增养殖技术技能目标
三、海水鱼类增养殖技术教学方法
四、海水鱼类增养殖技术技能目标
【思考题】
章 鱼类增养殖技术基础
节 鱼类增养殖专业术语
一、“八字精养法”
二、“水、种、饵”
三、“密、混、轮、防、管”
第二节 鱼类增养殖生物学
一、仔稚幼鱼的食性
二、幼鱼、成鱼四种类型的食性
三、食性与生活水层的关系
四、鱼类的生长
五、鱼类的死亡
第三节 鱼类增养殖的水域环境
一、物理特性
二、化学特性
三、生物因子
第四节 养殖场地、设备与机械
一、养殖场地
二、养殖设备设施
三、养殖机械
第五节 淡水养鱼池清塘与肥水
一、清塘
二、池塘肥水
第六节 海水养鱼池塘清塘与肥水
一、对症
二、水质改良——新药与特性
三、肥料种类与施肥方法
四、肥料种类选择与施用
五、施肥时间控制
六、肥效与生物饵料
七、商品鱼池塘肥水要求
第七节 养鱼与鱼类病害防治
一、鱼病预防
二、鱼病诊断
三、外用消毒剂
四、口服类药物
五、抗生素类
六、禁止使用的水产渔药或兽药
七、常用的杀虫剂
八、抗病毒药物
九、中草药类
十、中成鱼用药种类
十一、鱼病治疗
实践项目一 养鱼池塘清塘消毒、池塘底质分析、施肥技能操作
【思考题】
第二章 养殖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基础
第三章 养殖鱼类鱼苗鱼种培育技术
第四章 海、淡水鱼类池塘
第五章 内陆水域鱼类增
第六章 稻田养鱼技术
第七章 海淡水网箱鱼类
第八章 高密度集约化鱼类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鱼类增养殖技术》这本书,让我窥见了现代渔业背后庞大的科学支撑和严谨的管理体系。虽然我对书中的专业术语和操作流程可能无法完全领悟,但其宏观的体系构建和科学化管理思路,却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对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分析,无论是集约化养殖还是生态化养殖,都展示了其各自的优劣势以及适用的场景,这说明了成功的养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决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养殖周期和市场分析的结合点感兴趣,这表明养殖不仅仅是生产,更是一项与市场紧密相连的经济活动,需要对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有准确的判断。此外,书中对养殖设施和设备的选择与维护的论述,也让我意识到,现代渔业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精密的仪器,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支撑。这种系统性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渔业产业的“蓝图”。它让我看到了渔业从业者在技术、管理、市场等多个维度上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读完《鱼类增养殖技术》,虽然我对于书中描绘的养殖场景和操作流程并非全然熟悉,但其传递出的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却深深打动了我。书中对于水质净化、废弃物处理以及生态平衡维护的论述,让我看到了现代渔业在追求产量提升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责任。例如,我注意到书中提到了关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介绍,这不仅仅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技术,更是一种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典范,体现了对环境的长远考量。此外,对鱼病防治的讨论,也并非仅仅停留在化学药物的使用,而是强调了预防为主,通过优化养殖环境、提升鱼体自身免疫力来降低发病率,这是一种更加温和且负责任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所提及,虽然只是点缀,但足以表明作者的视野并非局限于单一品种的增养殖,而是从更广阔的生态视角来审视渔业的发展。对于我这样关注绿色生活和环境保护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中的这些“软性”内容,比具体的养殖技术更能引起共鸣。它让我了解到,即使是看似传统的农业领域,也在积极拥抱现代化的、更具人文关怀的生产方式,这是令人欣慰的。
评分这本书《鱼类增养殖技术》虽然标题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作者对于渔业发展的深沉思考和不懈探索。我非此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书中对各种鱼类习性、生长规律的细致描绘,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生命体有着近乎“贴心”的了解。书中关于不同养殖品种的特点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脾气秉性”——比如对水温的敏感度、对饲料的偏好、以及可能遇到的病害类型,这使得读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书中对于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如水质突变、病害爆发时的应对策略,都写得十分具体,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在传授“看家本领”。我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这种务实而又人性化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想要踏入这个领域,或者正在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为什么这么做”的书,让你在掌握技术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和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鱼类增养殖技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对其中的具体技术细节不甚了解,但整本书的编排和呈现方式都极具专业性。从封面设计来看,就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字体和排版都显得十分考究,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拿到手中,书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富有韧性,翻阅时不会有廉价感。虽然我不是从业人员,但书中大量使用的图表和插画,即使是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其内容的逻辑性。尤其是一些关于养殖环境模拟的图解,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各种变量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作者在内容组织上也下了功夫,似乎是从宏观的养殖体系到微观的病害防治,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这一点从目录就能窥见一斑,各种技术模块划分得非常细致,涵盖了从苗种培育到成品上市的各个环节,体现了作者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深刻洞察。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书中对风险管理部分的关注,虽然我无法判断其具体方法的有效性,但这种对潜在问题预判和应对的思考,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农业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严谨态度,即便我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技术要点,也足以让我对其作者的专业水准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鱼类增养殖技术》在我眼中,是一部关于“耐心”和“精细”的生动教材。虽然我不是养殖专家,但从书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环节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于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饵料配比的详细说明,让我体会到“吃什么”和“怎么吃”的讲究,这背后蕴含着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描述幼苗培育时,那种小心翼翼,如同照料婴儿一般的细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关于鱼类行为学的探讨,比如对光照、水流、密度等环境因素的细微调整,都像是在与鱼儿“沟通”,试图创造最适宜它们生长的“家”。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也恰恰是增产增效的关键所在。书中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并非简单粗暴,而是强调通过观察、诊断,然后对症下药,甚至是在必要时进行隔离和调整,这都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经验才能做到的。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偏向于务实和严谨,很少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更多的是对事实和数据的陈述,这种风格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实干兴邦”的精神。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工匠精神”在农业领域的体现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做好一项事业,需要多么踏实和精细的付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