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砚台金帖系列 赵孟頫高上大洞玉经 书法碑帖系列
定价:24.00元
作者:高松,徐运全,副,徐宇,高松,徐运全,副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80129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八月,三十八岁的赵孟俯在北京为友人民瞻书写小楷『过秦论』一卷。同年十二月,书家鲜于枢见到民瞻带回杭州的这件小楷墨迹,在卷后题跋中写道:『子昂篆、隶、正、行、颠草,小楷又为子昂诸书。此卷笔力柔媚,备极楷则。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赵孟俯小楷书博采众长,规模钟元常、萧子云,出入二王,取法于杨羲,以及唐代一些写经高手。随着时光推移与不懈追求,其小楷艺术也不断升华。
n这件
n折叠编辑本段大洞玉经
n书于大德九年。全卷近四千七百字,无一笔懈怠,其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神彩飘逸。书写此卷时,书家年已五十有二,正值壮年,加之其虔心向佛,此书诚是一件传世精品之作。这卷纸本墨迹,纵二十九点七厘米,横四百五十七厘米,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n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碑帖的挑选一直很挑剔,总觉得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影印质量不过关,要么就是排版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这套“砚台金帖系列”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选择角度非常独特,不像有些字帖只侧重于某一个时期的作品,而是精选了那些能够代表特定风格的典范之作。我翻阅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对字帖间架结构的分析讲解,虽然篇幅不长,但切中要害,寥寥数语就能点拨出作者的行笔意图,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常在“形似”和“神似”之间挣扎的书法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而且,它对于不同书体的过渡和演变也有所涉及,让人在学习个体字样的同时,也能构建起对整个书法史脉络的宏观认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的、高层次的学习路径,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向更高境界迈进的书友们。
评分我是一个资深的学习者,对各种版本的碑帖都有所涉猎,但常常会遇到一些版本在某些关键笔画的处理上失真,影响了我们对“神韵”的捕捉。这套“砚台金帖系列”的出版方——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这次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他们似乎深谙书法作品的“气韵生动”对于临摹的重要性。在我仔细比对了几页的细节之后,我发现无论是“蚕头燕尾”的微妙处理,还是整体的结体疏密关系,都做得极其到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们没有过度依赖数码修复,而是尽量保持了原帖的“毛边”和“肌理感”,这使得我们在练习时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代书家书写时的力度变化和情感流淌。这对于训练我们眼睛的辨识力和手指的控制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感觉,用这本帖练习一段时间后,我的作品似乎多了一份沉稳和厚重感,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
评分说实话,对于一个工作繁忙的现代人来说,时间成本是选择学习资料的重要考量因素。我需要的是那种“开门见山”、“高效学习”的工具。这套碑帖系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编排逻辑清晰流畅,让你一眼就能把握住核心要点。我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辨别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因为出版社已经帮我们做了最好的筛选和提炼。它的装帧设计也考虑到了实用性,平摊度非常好,无论是放在桌面上临摹,还是随身携带翻阅,都非常方便。而且,它的纸张虽然质感上乘,但厚度适中,即使用钢笔或仿毛笔蘸墨书写,也不容易洇墨,这对于日常练习来说,太友好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兼顾了学术严谨性、艺术审美和现代使用便利性的优秀出版物,真正体现了精品出版应该有的水准。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非常棒,触感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对这套作品的用心。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一套好的字帖至关重要,而这本的临摹效果真的没得说。排版设计得非常清晰,每一页的布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突出了原作的精髓,又方便我们进行对比和学习。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对于墨色的还原度,简直可以说是高度还原了原碑帖的风貌,那种苍劲有力、浑厚内敛的气质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感觉自己的控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对赵孟頫的笔法结构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让人心情愉悦。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传统书法,尤其是对宋元明清书法风格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最近迷上了研究古代文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觉得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心性的体现。这套字帖的选材和命名就很有那种文人雅士的韵味。当我翻阅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大师们进行无声的对话。它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线条的描摹,更是一种文化氛围的熏陶。相比起那些过于强调“速度”和“量产”的字帖,这本书更注重“慢品”和“体悟”。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观看和书写时都能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我注意到在部分章节,编辑似乎加入了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小知识,这些点缀虽然不起眼,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写”的层面。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这套书在众多字帖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书房里常备的案头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